">
刘轩跟他的父亲长得很像,但很多人认识他是通过一档真人秀节目。
去年年底,北京卫视原创语言竞技真人秀节目《我是演说家》第二季总决赛中,刘轩获得总冠军,成为“全中国最会说话的人”。在对外的介绍中,刘轩也十分认可这个节目将他带到公众视野当中。比如最近,在他的微信公众号中,他对自己身份的定位是:哈佛心理学者,“我是演说家”冠军,知名作家,音乐制作人,品牌顾问,作家刘墉之子。
刘墉是台湾著名作家、画家、教育家。很多人是读着刘墉的心灵鸡汤长大的,同时长大的还有他的儿子,刘轩。
在书中,刘墉细细地叙写他对儿子的教育心得(后来女儿刘倚帆出生后,又加入了培育女儿的内容),比如,儿子小时候种花,不敢用手和泥,他就和了一堆稀泥,强迫儿子把手伸进去;儿子看电视他要管;儿子打电话他要限制;为了锻炼儿子的胆量,他把儿子送到曼哈顿“毒蛇猛兽出没”的地方上中学,每天路上要花3个小时;儿子考上哈佛大学,他带着儿子跪在爷爷坟前说,你的孙子考上了哈佛大学!他对儿子说:你必须成功,不能失败!
2016年,刘轩44岁了。当年父亲笔下《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的少年,接受读者关注的那个少年,早已拥有耀眼的教育经历、前卫的艺术修养,以及东西方双重文化背景,并且身兼数职——DJ、作家、时尚杂志总编、艺人……
真人秀节目总冠军光环还未淡去,近日,刘轩又因为出版新书《助你好运》被媒体广泛关注(虽然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出书),这样的刘轩,他的人生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记者通过电邮与他进行了联系。
A 我的生活曾是一场“楚门秀”
刘轩很忙。
写满了采访提纲的电邮发出后,大概过了两周时间,他才进行了答复。但是,有一个问题,他没有作答,不知是不屑于回答,还是觉得这问题不好回答——
对你的介绍中,除了散文专栏作家、主持人、音乐、时尚、娱乐达人之外,还有醒目的一条:作家刘墉之子。你父亲为你写了很多书,很多人最初对你的了解也是基于这一点。这会不会让你觉得有压力,感觉活在父亲的光环之下?父亲对你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细心的读者发现,在大多数网站上,在大众的眼里,“作家刘墉之子”,是对刘轩第一位的注解。但在刘轩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以及他的书中“作者简介”部分,都把这个介绍放在了后面。
对于这个介绍的位置,他很介意吗?
记者看过这样一份资料:此前,刘轩出版书籍《放任心中的一百次流浪》时,刘墉为儿子写序,说“他的书多半是我逼出来的”,刘轩连忙解释,“以后不会了!我有自己的计划!”他说,过去都是活在爸爸的书里,但是现在,他的爸爸是刘墉,但“刘墉的儿子”不是他的职业。
这话听起来颇有几分无可奈何的意味。
事实上,许多“文二代”都有过这种和父辈隔绝的心态。没有人愿意活在别人的阴影中。
在这本新书《助你好运》的前言里,刘轩在谈及“为什么我要写这本书”时说,之前他压根儿没想过当作家,更不想写励志书,因为那会跟老爸抢位子,还要受到读者们的比较,但“如今过了不惑之年,我逐渐发觉,或许在耳濡目染之中,我继承了一些父亲的教育特质。再加上文化和信息时代的影响,使我得到一些更新的观念。不知道这是否算‘天命’……”
行走江湖,难免还是要仰仗一点父亲的光芒,“刘墉的儿子”必然是他诸多身份证明里不可或缺的一项。但将这个身份注解放得靠后一些,甚至放在最后,终究是表明了刘轩的态度。
山西晚报:在你和妹妹的成长过程中,父亲都将你们写进了书里,你们喜欢这种方式吗?这种从小被大众关注的生活,给你带来了什么?
刘轩:这是一个“楚门秀”,往往鸡毛蒜皮的事情也会被做成文章。有时候事情发生的当下就会想:“糟了,这又会是书里的一个章节”。果然,没多久它就出现在文章里。最大的困扰不是隐私,而是觉得什么东西都会被放大了看。不过相对来说,它会让我也开始注意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尤其在做人处事的细节上比较留意,也会尽量改善自己的言谈举止。或许,它让我成为一个更“自觉”的人,而这是个好事。
山西晚报:你喜欢别人怎么介绍你?
刘轩:我是一个不太喜欢头衔的人,因为头衔也等于一个标签,定义我们的同时也局限我们。我希望以带给他人的影响而被介绍,例如:“他是个曾经帮助我很多的人”“他是对我有正面影响的人”“他是我的知心好友”。如果能成为别人的“贵人”,那就更好了。
B 连接起过去的点滴未来就会实现
2001年秋天,在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班毕业后,原本可以留在哈佛大学任教的刘轩,独自离开美国,回到台湾。
那年的9月11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事件。作为心理辅导员的刘轩,在那段时间里见到太多的生死离别,他想换个环境,平复自己的心情。
回到台湾后,虽然他很想闯出一份自己的事业,但有父亲的光环在,他总感觉无法活出自己。后来,在女朋友(后来成了他的爱人)的帮助下,刘轩开始涉足广告业。再后来,多才多艺的他又接触了出版、音乐、教育、媒体、品牌、活动规划和演出等不同的领域。有了多元的经验,加之从小在东西方双文化环境下成长,能流利操纵两种语言,让刘轩面对一件事情能同时采用几种不同的观察角度、价值观和思考模式。
山西晚报:你的受教育背景非常耀眼,茱丽叶音乐学院的高材生,哈佛大学心理学的博士,现在你也成为了跨越文字、音乐、心理学、广播等身份的全方位创作家。你是如何寻找到这样一份自己的事业的,花费了多少年?与你的多元学习背景有关吗?寻找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难忘的经历与读者分享?
刘轩:这不但花了一辈子,而且还没结束呢!我的事业发展虽然曲折,但每个经历都让我学到一些专长,而这些专长都可以用在接下来的事情上。
我还记得不久之前,当我在为《助你好运》规划视频内容的时候,除了脚本自己写,连镜位、后制、声音处理都自己来。当时我就突然意识到:如果没有之前所有的训练,我不可能做出现在这个作品。人生就是不断学习,把之前的经验活用在未来。就如贾伯斯在史丹佛大学致词所说:“你不能连起未来的人生点滴,只能连起过去的,所以你必须相信所有的经历某一天会连在一起;管他叫直觉、命运、因果、人生……你必须笃信它会实现。”
山西晚报:但是,写作、音乐制作和演出、DJ、节目主持、品牌行销顾问和专业讲师……要做这么多的工作,你是如何安排时间和生活的?
刘轩:我每天的工作项目很不同,但我尽量维持一种规律:早上都是用来创作(写作或音乐),下午用来开会或做演出,晚上陪家人。有时候工作会让我必须出差,或是占到周末的时间,但我会用其他的周末带家人出去旅行。
比较棘手的是当创作过程超时,或当很多新的案子同时进来,必须做额外的规划和制作——这时候最大的挑战就是“取舍”,有些工作就不得不推掉!
山西晚报:你去年还参加了《我是演说家》的比赛,是什么原因或际遇让你在电视节目中露面?参加这个节目有没有什么收获?
刘轩:当初是来自制作单位的一封email,问我是否会有兴趣参加节目。他们是在网上看到了我在TEDx的演讲,觉得会适合。
我会答应,主要是因为我有一位阿姨是忠实观众,她觉得我应该试试看。我一开始觉得面对那么多强手,我大概只有一次机会,不过有一次机会对上千万观众分享一个完整的概念,这机会太难得了!所以,我第一轮的演讲就是分享“幸运的心理”,后来竟然很幸运地持续晋级。
而参加这个节目,我的收获除了名次之外,更是见到这种节目的制作过程(是很棒的学习),同时对我构思和诠释演讲的能力,经过了这段经验的磨练而大有提升!
C 不是富有的人才算杰出
幸运的人,生命中看似巧遇和巧合的事情,往往都对他们有利。他们似乎比别人更容易得到好处,有更多的机会,时常能够得到贵人相助,碰到问题往往都能逢凶化吉。他们也经常“无心插柳柳成荫”,做一点付出,就能换来大收获。也因此,他们觉得自己很幸运。
但是,在刘轩的定义中,没有“抽签摸彩都会中奖”“从灾难中奇迹般获救”“特别有偏财运”之类的描述。虽然这的确算是很幸运,但这种运气大致靠“概率”,而刘轩想把研究专注于“心态”,尤其是能够改变自己有助于幸运后果的心态。他的这本新书,就是由此为目标,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继而成书的。
山西晚报:你说你的《GetLucky!助你好运:九个心理习惯,让你用小改变创造大运气》不是一本励志书,而是工具书。但有人认为,你是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这个工具,最终还是达到鼓励人的精神,教育人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继而改善境遇的心灵鸡汤。你认为呢?
刘轩:我在书里提供的是故事、例子和方法。方法是希望给人有用的actionable steps。例子是协助人理解方法,而故事则适时做个激励的效果。如果你学了一些方法,觉得这些很新鲜可以试试看,而因此对生活多了一些希望,那效果也就好比心灵鸡汤了,不是吗?“励志”或许是这本书的效果之一,但那只是副作用。我还是希望它是在被“使用”中让人感受到它的价值。
山西晚报:你曾荣获海外优秀青年荣誉奖章,以“多元发展”和“自我实践”成为华人世界的青年榜样。你认为在这个时代,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杰出青年?
刘轩:能够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勇敢采取行动探索可能,多做多学多玩,并找到自己对社会的价值的人,都是我的榜样。
例如我认识一个年轻朋友Leo,在游学的时候四处旅行,记录成影片在网上分享,鼓励其他年轻人多出去看世界,现在已经是四处受邀的讲师。还有一个朋友Joseph,利用一年的“休耕”时间去台湾的深山里教英文,但在那里发现当地果农有许多水蜜桃因采收时过熟而滞销,他让当地居民把这些水果制作成天然果酱,通过网络贩售,结果创造了造福当地居民的社会企业……这些都是成功的例子。
我相信,最幸运的人不是拥有最多的钱,而是创造了最多的人生价值。(王晓娟)
相关专题: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山西老区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