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维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日推出作家梁晓声、李国文、刘心武、从维熙潜心准备近十年的人文读本“语文一生”系列。其中,今年83岁的从维熙的《历史,从未这样》文字隽永,笔法沉重,带着对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透彻思考与追问,力求历史的真谛。新书分为北平旧事、越狱故事、国之性格、文坛安魂、江上走笔等篇章,既有对文革劳改岁月力透纸背的深描;又有80年代走访欧洲对西方见闻的思索;既有对人性与苦难的悲悯哲思,亦有对如画江山的动情刻画。
“有人愿意回忆幸福,有人愿意咀嚼苦难。我属于后者,这不是自我的选择而是历史的安排。中国历史的血色真实,正是我们前行的艰难足迹。”——这是从维熙老人在《历史,从未这样》封底文字的深情道白。
苦难的经历,百味的人生,翻阅从维熙老人的新书,重归经典,记者走近83岁的从维熙——这位共和国历史的活化石。
“真为魂,史为镜”是我创作的箴言
“以真为魂,以史为镜”是这位老作家一再对记者提及的八字箴言,一生笔耕不辍的从维熙,从未讳言20多年的劳改生涯对自己创作的影响。
从维熙1957年因创作长篇小说《南河春晓》在 “反右”中被划为“右派”,从此开始了长达20年的“劳动改造”,从24岁到44岁,他在大墙内外当过煤矿、铁矿掘井工,砖窑制坯工、出窑工,化肥厂车工和漂粉工……人生中最美好的20年青春,从维熙均在冤狱中度过。他创作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将大墙内非人的劳改生活剖开在世人面前,开启了“大墙文学”先河。
“共和国历史的活化石”称呼,即是对1932年出生的从维熙,经历过从民国到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多个时代的总结,也是对从老一生坚持“以真为魂、以史为镜”的创作的最佳诠释,这对于当下文艺创作领域的过度娱乐化,有着更为深层的警示。
“历史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近几年以来,穿越剧、抗日神剧、宫斗剧扎堆,这些反智电视剧的出现,是改革开放30年来,文化领域没有获得跟经济领域一样的成就的集中体现。从老对此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现在有许多电视节目,为了娱乐性就不尊重历史,某些抗日剧,剧情可以说是胡编乱造,这样沉重的话题拍成这样是很要不得的。”
粉饰历史、架空历史的艺术创作从大方向而言,无益于国家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软实力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在培育百姓伦理道德与基础美感、文化交往的方面,也有百害而无一益。捏造历史、脱离历史的艺术创作终究无法行得更远,时代呼唤还原历史本真的艺术创作,只有经得起时间推敲与检验的创作才是作家、文艺创作者的立足之本,从老一生笔耕不辍,而能够支持他一生创作的,正是最鲜活、最真实的生活——“也许是因为性格倔强,所以我一直坚持求真的写作,历史是最严格的审判官,所以要坚持求真,历史自然会做最后的结论。”——这是从老作为老一代作家对于当今的艺术创作者的创作最坦诚的建议。
年轻人容易迷失于“灯红酒绿”
最后谈起80后作家,从老说,年轻人总有一天会超越老一代人的,因为青出于蓝胜于蓝,社会毕竟是要进步的。
然而他也表示,年轻人也面临年轻人的问题。“新一代人没经过生活的沉淀、历史的沉淀,生活成长在温床之中,容易经不起挫折也经不起诱惑,现在的社会与之前变化非常巨大,拿北京来说,过去就像淡淡的水墨画,现在变得灯红酒绿,各式各样的文化非常丰富,这里面有优秀的新文化,同时也有糟粕,这个时候年轻人就需要自己判断了,否则,社会就很危险了。”带着老一代知识分子的严谨,从老如是说。
相关专题:发表论文格式模板 全国税收征管规范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