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生命哲学是道教重人贵生的思想主张在哲学领域的集中体现,是道教哲学的核心内容。以此关注道教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影响,将有助于认识道教的思想实质是什么,以至中国文化生生不息、枝繁叶茂的思想根源何在。李刚教授所著《何以“中国根柢全在道教”》(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年11月出版)通过对道教生命哲学的系统研究,力图为读者建立一个从哲学思想层面了解道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著作由十篇哲学论稿组成,共46万字,其中汇集了作者多年来从事道教哲学研究的理论成果,且多是道教生命哲学研究领域的拓荒之作。通览全书,可以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生命哲学关照“中国根柢”,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著作的选题正是以哲学问题的形式对鲁迅先生所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致许寿裳》,见《鲁迅书信集》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第18页)的深入思考。所谓根柢,是使生命能够生生不息、发展变化的根源所在,而道教生命哲学所诠释的就是道教从根本上对生命的认识和把握。对生命、长生的关注是道教思想的本质特征,作者于此对道教作了简单地概括:“道教就是以艮生不老之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本土固有的宗教。道教之道的核心在于生命、长生。道教的一贯主张是‘天地之问人为贵、唯生重生、神仙长生”’(第3页)。从这种意义上讲,道教可以说是一种“生命宗教”。道教不但继承、发挥了先秦以来古人渴求长生不死、仰慕神仙的文化传统,并且对形神关系、修道成仙、道性遍存等问题不畏艰辛地进行了长期的思考和探索,形成了内容庞杂的理论和方法。所谓根柢,又指植物生长于土壤、地下,不浮于表面的部分,而其作用却是生命的根基。以此形象地比喻道教生命哲学在历史上对中国人文化心态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可以说我国古代民间关于长寿、长生的求福心态主要是受道教文化的影响,而这又深深地埋藏于得道长生的神仙信仰上。民间以神仙信仰的形式所寄托的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对健康长寿的追求和向往。那么作者诠释的道教生命哲学,也是在解读一种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似曾熟知、又倍感陌生的关于生命认知的思维方式。以此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道教生命哲学为构建中国人的内心世界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把握道教生命哲学的时代特征,清晰地梳理出道教生命哲学形成、分化、发展及转型的脉络
道教对生命、长生的认知和探索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且形成的思想学说也极为庞杂,这给道教生命哲学发展历史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对此作者围绕道教生命哲学讨论的主题,并根据不同时期的思想特征进行了梳理、分析,准确而清晰地梳理出道教生命哲学形成、发展的脉络。例如,以道教之“道”对生命哲学考镜源流,作者从《太平经》、《河上公章句》等汉代道教经典的研究中发现,把“道”诠解为不死之道的思想在这一时期是较为普遍的。也就是说早期道教讨论长生、成仙问题往往与对“道”的解释结合起来进行,如书中所讲,“以‘生’作为‘道’的‘别体’”(第89页)。以此可以看到在道教之道的根本信仰中包含着道教生命哲学的萌芽。南北朝隋唐五代是道教生命哲学的分化发展时期。由于受佛教生命哲学“无生无灭”思想的影响,道教生命哲学出现了不同的流派。作者依据道教生命哲学的这一时代特征,将其分为三派:传统派、半传统派和反传统派。这种思想流派的分类清楚地说明,道教传统的肉体成仙说的地位发生动摇,出现了追求精神永恒的倾向,呈现出分化发展的势头。著作还把道教生命哲学置于当代社会的发展中进行考察,指出面对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道教生命哲学应当和最新的高科技结合起来,不断探索人类的生命奥秘,延长人类的寿命。道教生命哲学也应该具备科学实验这样一些优秀的品格,以促进自身完成现代化转型。
三、从比较研究的方法入手,深度解析道教生命哲学主体论的独特品质
道教生命哲学主体论不仅在道教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也有着特殊的贡献。因此如何发现道教生命哲学主体论的独特品质,成为进行深入研究的关键。著作首先运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提炼出道教生命主体论的独特品质,指出与儒家的群体主义不同,道教注重个体自我的自由选择,与道家顺从自然生死不同,道教主张逆反自然,把握生命。特别是“我命在我,不属天地”这一哲学命题,主张通过存道纳气的修炼延长自我生命,表达了道教对儒家命定论、天命论和道家生死自然观的强烈否定,鲜明而又集中地体现了道教生命哲学的主体性。然后通过对基本概念的分析进一步深度解读道教重视主体性的发挥,例如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所讲“节护”,蕴含着主体论的内在结构,包括生理卫生、心理卫生、道德主体性等内容。再如李筌《黄帝阴符经疏》的“盗机”思想则具有主体论深厚的天人关系理论背景,认为人掌握了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就能盗取天机,从而掌握自己的命运。由此可以看出道教生命哲学主体性的发挥既着力于自我的内在修养,又积极探索、改造外在的处境,是把握自我与效法自然、控制自然的统一。作者在论述中选择、运用了大量的道教文献,予以说明古代道教人物和道教学者所具有的那种强烈的主体意识,其中有:《西升经集注》、《黄帝阴符经疏》、《云笈七簸》、《修真十书》、《悟真篇》、《朗然子进道诗》、《王重阳集》、《张三丰集》、《碧苑坛经》等。这些道教经典及注疏、文集、诗词、类书,从文献角度说明道教重视主体的思想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而且思想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是研究道教如何重视主体、把握生命的珍贵宝藏。
四、以道教之道的整体性思维方式为基础,阐述道教生命哲学的丰富内涵
道教生命哲学并非只关注个体生命如何超越死亡、得道长生,道教之道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特别是整体性思维方式,使道教生命哲学从广义上具备了更为庞大的具有独特品质的思想体系。这种注重整体的思维方式实质是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主旨在道教生命哲学上的体现。作者以此为基础对道教生命伦理学和生命政治学进行了解读,使读者领略到道教生命哲学如何关注人生、自然和社会。
在道教生命伦理学中,道教之道的整体性思维方式表现为把自我得道成仙与对他人的善行密切联系起来,如著作中总结道教生命伦理学的主题是劝善成仙。道教所讲善行也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先入后已、舍己为人、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布施贫用、救济穷急、乐生恶杀、慈心为大等,这些做人之道的善行被道教看作是个体自我的长生之本。在道教生态伦理学中,道教之道的整体性思维方式表现为把道作为万物化生的源头,从这种意义上说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因而具有道德关系,并因此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互补,共生共在,即所谓天人一体。可以说这种生态伦理思想时至今日对人们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道教生命政治学是生命哲学的发挥,作者将其称之为外王之用,这里道教之道的整体性思维方式表现为身国同治论。著作用大量篇幅对道教身国同治的规则进行了梳理、介绍,通过作者的解析、归纳使这些原本复杂的思想学说有了更为明确的统一性原则。在道教看来长生与治国的统一性在于无为之道的运用,由个体养生、长生转向外用于治国安邦,只是应用的对象、范围不同,二者是融会贯通的。
总之,《何以“中国根柢全在道教”》同绕道教生命哲学的主题和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和解读,使读者从哲学思想层面了解到中国文化的“根柢”和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之所在。著作见解深刻、分析透彻、视域开阔、结构严谨、资料翔实,是从事道教生命哲学和中国道教史研究的一部重要的参考书。
相关专题:概念书籍设计 概念书籍设计欣赏 概念书 国外概念书籍设计欣赏 平面设计书籍 书籍包装设计 关于平面设计的书籍 书籍设计 概念设计 设计癖 许昌学院官网 生态功能区划
[asp.net电子商务网站论文]ASP.NET在电子商务网站中的
建筑设备论文2017-02-05 16: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