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述马克思主义对职业教育的方法论意义 - 论文转让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论述马克思主义对职业教育的方法论意义

时间:2017-06-26 14:26:01 来源:论文投稿

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为您提供最优质快速的论文发表服务,学术杂志投稿、职称论文发表,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期待与您合作!

本文是一篇专业的教育论文,主要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对职业教育的方法论意义,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今年是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提升年,又是争创职业大学的起始年,在这样的背景下,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对教育的指导性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同时具有指导性方法论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中,对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了精辟的说明。他指出:以社会生产为基本内容的物质生活是社会的现实经济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结成一定的、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并形成法律、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在这诸种客观存在的复杂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与社会意识的发展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可以说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所下的经典性的定义。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与社会物质生产是分不开的。

(一)关于教育的社会性质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如何观察与阐明它,它的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何在,一种教育学说产生和一种教育制度建立的基础何在,历来众说纷纭。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人类思想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他们首次揭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科学地说明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对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也给予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认为,教育是受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一定社会的教育总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

看来,教育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无论在何种社会制度下的必要继承性,比如语言等;另一方面具有社会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

(二)关于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发展之关系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科学地阐述了这一问题。在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遗传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是资产阶级很有影响的两个教育理论。前者把人的发展看成是超历史的、独立的过程,把遗传因素看成是对个人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后者把教育看作历史和社会的动力,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马克思批判了这两种理论的唯心主义的本质,揭示了个人发展的社会制约性、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揭示了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但其本质是社会属性。马克思认为,人从自然所得到的遗传因素,对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生物的物质前提,这个前提提供了人的发展的广阔可能性,具有一定作用,但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后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于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在《资本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进行了完整的论述。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是和生产相一致的。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的性质及人的片面发展。认为人的片面发展与分工同时并举,在手工工场内部生产过程的分工,造成了工人的畸形发展。它以人组成一台机器,劳动力从事操作的器官达到高度疲劳,而其它大部分器官则衰退,劳动者不再成为—个完整的人,而是被肢解了。手工工场使工人一生束缚于某种操作和某种工具上,把工人变成了畸形物,压抑了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技能。到了机器生产时代,分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更为严重。在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时代,机器代替了手工生产,工人则成了机器的单纯附属品,终身专门服侍一台机器。机器劳动损害了工人的神经系统,压抑了肌肉的多方面运动,侵吞了身体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使工人的体力和智力受到严重摧残。与此同时,由于机器使劳动动作变得简单,童工劳动成为可能,造成了少年儿童智力的荒废。

马克思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它包含三层内容: 一是人的体力、智力都得到充分发展和运用,其他能力在此基础上发展;二是指人的体力、智力在各自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统一起来;三是指人的体力特别是人的智力发展逐步地向熟练掌握和运用一切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方向前进。

(四)关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之一,是马克思一生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和《资本论》等着作中,马克思详细地阐明了这一原理。

马克思提出了三个彼此关联而又有独立含义的着名论断:“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式”,“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是未来社会“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在考察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的过程中,揭示了大工业生产对劳动力的客观要求。机器生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要求劳动力具有一定的技能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而要培养有一定文化、技术素质的劳动力,就必须改变当时的学校教育制度和童工制度,必须将教育同生产劳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劳动者,以现代生产实践培养劳动者。从而使劳动者很快能熟悉整个现代生产系统,并能根据社会需要或自己的特长,轮流从—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这就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五)关于教育的经济意义马克思在阐述劳动价值学说、社会再生产等理论时,也论述了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这些论述在《资本论》中体现得最为完整和深刻。

马克思认为教育过程是一种精神生产过程,是一种精神财富生产和传递的活动,它同物质生产过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可以为社会物质生产过程提供各种水平的劳动者和科学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是物质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条件,且对物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在这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教育程度,正是教育提高了工人的技能水平,促进了科技的应用。他还以英国的统计资料,说明了教育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中的作用。他指出,在纺织机械革命普遍发展的1770年,科学技术造成的生产率和手工劳动生产率之比是4:1;在英国基本完成蒸汽机革命的1840年则是108:1,7O年提高了27倍。

(六)关于道德教育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他批判了杜林的永恒道德观,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恩格斯认为,一切道德观念、规范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他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道德具有历史性,在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相应的道德观点、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道德随历史发展,其总的趋势是上升的、进步的。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人们经济地位、经济生活的差别,使得人们形成不同的道德观念。

二、列宁论教育列宁在其一生的革命实践中,十分重视工农和青年一代的教育问题,始终把它当作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列宁从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与政治紧密联系的观点出发,论述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原理。列宁批判了资产阶级所谓教育超政治的谎言,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教育和资产阶级政治的密切联系。他指出,“一切资产阶级国家的教育同政治机构的联系都非常密切。:’在资产阶级的学校里,对于广大工农子弟来说,与其说是受教育,倒不如说是受资产阶级的奴化。因为,“教育这些青年的目的,就是训练对资产阶级有用的奴仆,既能替资产阶级创造利润,又不会惊扰资产阶级的安宁和悠闲。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应该“把学校由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工具变为摧毁这种统治和完全消灭社会阶级划分的工具”。在阐述这一原理时,列宁总是紧密联系苏维埃国家发展的实际,有重点、有针对性。当前苏联转向和平建设的轨道时,列宁就强调指出,在和平建设时期,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收获更多的粮食,供应更多的煤炭,解决更恰当地利用这些粮食和煤炭的问题,消除饥荒,就是主要的政治。因此,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列宁指出,没有具备不同的知识、技术和经验的各种专家的指导,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不可能的。劳动者只有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才能担负起经济建设的任务,才能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率。

(二)关于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列宁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出发,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提出的教劳结合原理。他强调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他最早提出了“普遍的生产劳动同普遍的教育相结合”的思想,认为所有的人都应担负参加生产劳动的义务。也都要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这是整个^类全面发展的条件。他还从提高教学质量角度,提出了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同实践相结合。

(三)关于教育培养目标和青年一代的共产主义教育1919年2月,列宁在俄共(布)党纲草案中提出了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能够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代人”。1920年1O月,在《青年团的任务》这篇着名的演说中,列宁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共产主义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共产主义者,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青年培养成为共产主义者。列宁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及达到这一目标的措施。

第一,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必须学习共产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全世界无产者的革命学说,是伟大的认识工具。人们掌握了它就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能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看到历史发展的方向,树立起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坚定信念。列宁特别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要融会贯通,要按照要求去行动。要准确地领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掌握其立场、观点和方法。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工作和斗争中的实际问题。

第二,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必须具备共产主义全部道德。共产主义道德是共产主义者必须具备的品质,列宁把培养青年一代的共产主义道德放在重要地位。他说:“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强调教育青年克服利己主义的自私心理,培养为公的精神,消除旧观点旧习惯的影响,养成为公共利益和公共事业而自觉劳动的态度,遵守自觉的纪律等是青年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列宁强调实践的意义,反对空洞的说教,主张把道德教育同沸腾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主张让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第三,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必须是自觉的劳动者、建设者。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要靠努力、吃苦、创造,是靠人们的劳动建设出来的。列宁要求青年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把远大的理想同平凡的劳动结合起来,同工农打成一片,成为自觉劳动并善于劳动的劳动者,为城市和乡村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四,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必须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丰富自己的头脑。列宁从科学知识与学习马克思的关系上,从科学知识与道德形成关系上,从科学知识与经济建设关系上,从科学知识与无产阶级文化和科技发展关系上,论述了一个共产主义者掌握人类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强调指出:“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在一个文盲的国家内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

本文由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论文转让论文详细信息: 论述马克思主义对职业教育的方法论意义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296059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山东省行政学院学报 太阳神电商系统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黑龙江史志》 《八桂侨刊》 《全国商情》 《微电机》 《河南化工》 《电子工艺技术》 《短篇小说》 《电工电气》 《家教博览》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