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为您提供最优质快速的论文发表服务,学术杂志投稿、职称论文发表,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期待与您合作!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旨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以达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目的。课堂教学没有定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应选择教学模式。而这个为学生“量身定制”的更新过程则是“优化”的真正意义所在。笔者将以自身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经历,就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谈几点看法。
一、充分发挥随机性,提高学生专注度课堂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上课的专注程度。小学数学知识相对简单,属于基础性内容,课堂所授知识学生基本上都能理解并吸收。但对于上课经常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的小学生来说,听到的知识是模棱两可的。这种模糊不清的记忆和理解会让他们产生错误认识,而且根深蒂固。科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呈钟形分布,即在教学中间会有一个注意力集中度的制高点。因此,学生专注度较高时正是输入和输出的高效时段。
课伊始的几分钟,学生不可能马上进入听课状态。此时用来检验学生预习情况,效果最好。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利用小学生的紧张情绪,“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加强学生的精神集中状态。教师先随机抽点一位学生上台提出一个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能是课后练习或者例题),然后由提出问题的学生再随机抽点其他学生起来回答。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提高了学生预习效果,为听课的高效做准备;二是充分利用课堂前几分钟,发挥时间利用的高效性;三是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度提前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为接下来的课堂争取更多高效的机会。科学研究证明,在课堂上,学生的专注度是先上升而后逐渐下降的。实践表明,抽样检测后,学生的专注度要明显优于检验之前。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互动反馈率学生的反馈对调整授课速度和内容是至关重要的。经过调查发现,学生“不愿意开口”,虽然跟得上教师的进度和思路,但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不作反应。这很容易给教师传达一种“授课进度和内容与学生水平不对称”的错误信息。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反馈的错误信息做出相应的调整后极大影响了上课进度、课堂效率和授课知识量。因此,排除学生本身性格的问题,学生的课堂发言积极性是影响互动反馈的关键因素。只有在积极响应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反映出“会”与“不会”,互动反馈的信息才有意义。
笔者认为,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自身性格因素外,最重要的因素在于教师。
幽默风趣的人总是更受人欢迎,同样,幽默诙谐的教师及其教学风格同样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教学风格魅力感染学生,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更好的效果。诚然,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教学风格,一步登天往往会弄巧成拙。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教师能尝试新的风格、培养幽默感、拓宽教学方式未尝不是好事。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会用本地方言和英语,有时还会讲一些“相关的题外笑话”。事实上,建立一种幽默的教学风格并不容易,平时在讲课时要有多余的精力去观察学生的反应,然后再慢慢改进自己的说话方式和语调。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样的风格成型后,不仅师生关系更好了,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也显着提高了。幽默常常给人一种亲切、没有隔阂的感觉,学生喜欢上教师的教学风格,自然也就更乐于和教师互动,反馈出来的信息也就更真实。
三、加强实践可能性,提高自主领悟力所谓“实践出真知”,但是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常常忽略这一点,一些看似简单但是很有意义的实践操作总是被略过。这无疑剥夺了学生自主领悟知识,发掘事物之间变化原理的机会。学生自己领悟出来的知识一般会向教师确认,得到肯定后这种知识会在他们脑海里扎根很深,而且教师的肯定同样激励他们继续自主学习和研究。在课堂上,这样的实践课程对缓解课业压力,改善学生学习状态等方面也有深远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略学生自主探索与挖掘知识的能力。优化教学模式,就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实践课程为辅助手段,激发学生的自主领悟能力。
例如在学习《认识圆》时,很多教师直接跳过用纸片自制圆的实践环节,直接把抽象的概念灌输给学生。在讲这堂课前,我特地嘱咐学生不要预习。因为预习之后在脑海里就已经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和理论知识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实践”所得的知识也同样会被预习所得的结论引导,学生也就不会有新的发现和想法。这样对于实践的目的而言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也正因如此,许多教师才会选择跳过实践环节。因此,课前不预习是实践发挥效率的前提。我提供材料(多张小圆片),让学生对折,然后再让他们任意折叠(不要对折),接着让学生比较两条折痕的长短。之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折,让学生观察折痕。很快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出:“它们相交于同一点,通过该点的每条线(半径)都相等且是对折折线(直径)的一半。”这些都是通过观察得到的知识,在得到我的肯定之后,他们又进一步提出,“通过刚才的对比,我们发现只有最长的那条线(直径)能够经过这个点(指圆心)。”这就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事物而得出的结论。
四、注重例题发散性,提高思维创造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总被笼罩在“照本宣科”的阴霾之下,给学生一种“老师只会根据课本来教书”的感觉,对教师的信任感就大打折扣,课堂效率自然上不去。并不是说课本的例题不好,个人认为课本的例题是提供给学生预习、自学用的,对于掌握基础性知识很有帮助。但是,在宝贵的课堂时间里,如果单纯地引用课本的例题和解题思路,将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散。而对于数学而言,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力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教师在引入例题时应当注重对例题本身发散性的要求。
仍以《认识圆》为例。课本中有一道画出圆的对称轴的思考题,题中给出了圆心。学完圆的基本知识后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个问题。于是我提高要求,“如果图中没有给出圆心,你们能画出它的对称轴吗?”
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先确定圆心的位置,然后再画出对称轴。要怎样确定圆心的位置呢?有学生说,“剪一个一模一样的圆,对折之后再换个角度对折就能确定圆心了,然后把剪出来的圆片对准书上的圆,就能确定出书上的圆心了。”这样的想法看似无厘头,但不失为一种思维的发散和创造。而且这样的想法指出了一种思考的方向,那就是从圆片的对折人手。学生陷入了沉思,有学生提出,“圆是轴对称图形,对折后的线痕为对称轴。在纸片中,我可以先任意画一条线,然后把线对折,同样也能得出对称轴。在书上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先画一条任意的线,然后把线垂直地平分。平分的线就是对称轴。”学生的创造力是不容小觑的,虽然还没有理论的支撑(他们还没学),但是判断是完全正确的。
总之,课堂优化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课堂优化也才有意义。
本文节选自《中小学教育》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