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城市研究》“三群联动” 视角下港口的开发路径初探 - 论文转让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现代城市研究》“三群联动” 视角下港口的开发路径初探

时间:2017-06-26 12:06:09 来源:论文投稿

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为您提供最优质快速的论文发表服务,学术杂志投稿、职称论文发表,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期待与您合作!

一、港口与三群联动

(一)港口与港口群港口是指位于江河具有一定设施和条件,为船舶作业、客流、物流、信息流中转提供服务的地方。按所在地理位置划分,港口类型有海港、河港、湖港、水库港等 J。作为一种天然形成的空间资源,港口的不可流动性决定其经济价值的开发离不开资金、人才、政策等流动要素的投入。而作为沟通区域内外贸易的枢纽,天然的比较优势使得港口具有降低运输费用、影响贸易质量的特性;开放、追求高效益的市场经济更是赋予港口资源这一要素巨大的经济价值。在市场经济的宏观背景下,一方面个体港口的开发建设离不开资金、人才、技术、政策要素的支撑,另一方面港口的开发利用为实现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充分配置,推动区域内外经济融合,提供了空间要素上的独特动力。

港口群是指由若干个其功能或部分功能可以被相互替代的个体港口组成的港口群体大系统 ]。特定区域内,个体港口之间依据自身的天然资源禀赋划分功能和定位发展,形成优势互补港口产业格局,促使港口群内部的要素进行高效配置,从而避免港口产业链、产业布局同质化竞争。

(二)三群联动三群联动的主体是港口、产业和城市。联动的一般方式是三个主体之间两两互动共进、互为因果,整体形成联动。港口、产业、城市都是具有空间集聚正反馈特性的经济系统,以交易频率和分工演进为纽带,三者的互动关系可以串在一个正反馈链条上,通过报酬递增机制不断从单体发展为关联密切的群体 J。理解三群联动需要把握两个重点:

首先,三群联动各主体的特性决定了其承担的特定功能。港口作为连接区域内外贸易的中枢,是实现经济外向化的重要载体 J,发挥着内拓外扩的作用;城市作为承载物质、非物质要素的空间载体,具有配置要素资源和集聚辐射的功能;产业群作为经济群落,是港口群建设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其次,港口、产业和城市三个主体之间两两协调互动,由港产互动、港城互动、产城互动,最终形成整体联动。

— — 港产互动。港口开发与产业互为因果,相互带动。一方面港口资源的开发离不开后方腹地产业的带动作用和临港产业发展带来的反馈效应,包括资金投入、人才技术支持,不论天然资源优劣与否,港口建设都需要有后方腹地产业为支撑,腹地产业带动港口产业。另一方面后方腹地产业和港口产业的发展能从港口的特殊区位中获利。港口产业中直接产业与关联产业集聚在港口区域内,产生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降低企业的生产费用或者运输成本,以获得成本和竞争上的优势;同时,港口资源内在较低的成本也成为后方腹地产业发展的外部动力源。

港城互动。港口与城市的互动关系,内在是区域物流子系统与区域要素配置中心系统之间的互动。首先,腹地城市培育了港口,港口作为区域物流子系统的进出口岸,其发展取决于腹地城市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对要素配置的冲动,尤其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求。其次,港口推动城市群发展,建成后的港口作为区域内部重要的基础设施,物流、客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丰富了港口原先中转物流的单一功能,港口产业及其他非港口产业共同在港口城市的集聚,港口城市自始能发挥其自增长效应,就逐渐与腹地城市一道形成共生演化的城市群落。产城联动。产业和城市的联动发展包含了城市对产业的配置与需求以及产业集群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对港区城市来说,一方面腹地产业带动临港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客观上促进资金流、物流、客流在空间载体上的聚集。另一方面港区城市的自增长效应对产业的聚集产生了降低运输成本的引力。港口直接产业中港务部门和集散部门天然地充当港区城市“原着民” 的角色。随着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海运代理、金融、保险等关联产业日益集聚,港区城市空间雏形显现。接着,与港口无直接关联的产业融人,在城市自增长效应的作用下,港区城市的发展日臻成熟。

把握了这两个重点,三群联动的内涵才能进一步理清。然而,如何在自身资源禀赋内生的基础上发挥最优的配置效率?如何在城市聚集配置功能、产业引领带动作用的外部互动中,充分发挥港口内拓外扩的效应?这些是个体港口开发建设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可门港的开发现状分析

(一)水深、浪小、道宽资源优势赋予可门港多元定位可门港旧称松崎港,位于福建省连江县东北部的黄岐半岛,罗源湾南岸,与台湾岛一衣带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誉之为“东方大港”,港口资源十分丰富,地理条件良好,建港的天然优势明显。

可门港区浪小,天然水深条件良好,港湾纵深约25公里,航道宽约2公里,水道平均天然水深在30米以上,最大水深达80米,常年不冻不淤,可全天候通航10.30万吨级以上大型船舶,开发潜力巨大。

在福州港口群中,作为天然的深水良港的可门港区,其优越的港口资源孕育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从避免同质化竞争以及港口群规模效应发挥的规划考虑,可门港区的发展定位特点鲜明。根据《福州港总体规划》、《闽江口城镇群发展规划》,可门港作为集装卸、仓储、运输于一体,东南沿海最大的干散货码头,定位为临港工业基地和制造业基地、石油、煤炭、铁矿石等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外贸物资运输的重要口岸(物流中心)、对台“三通”的重要通道以及海峡西岸经济区省会中心城市的重要一翼 。

(二)政策、资金、技术多要素集聚撬动可门港开发可门港虽然具有开发建设的天然优势,然而由于早期缺少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的集聚,相当长时间内难以发挥其“东方大港” 的潜能。早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对可门港进行建港规划的勾画,后来民国政府建设可门港工业港口城市的设想,再到2002年可门港作为福州外海深水港区的新规划,可门港的开发都处在前期的设想和规划中,直到2003年12月,央企华电可门火电厂的开工建设才打破可门港多年的沉寂,可门港后方腹地城市对电力的需求,加上当地政策的支持,吸引电力产业进人可门港。由此可知,从港口规划到后方腹地产业的投资拉动,政策(规划)、资金要素以及人才、技术等诱致性因素开始在可门港内进行资源配置,可门港的开发动力源形成。而在火电生产的原材料供应中,可门港中转运输的原始功能得到了发展,可门港港务部门和集散部门的经济活力开始被激发,可门港“产港互动”的初期状态形成。

(三)港口、产业、城市联动发展推进可门港建设港产互动。在可门港区,以华电可门火电厂为标志的后方腹地产业进一步拉动可门临港作业区的码头建设。比如,华电集团和省交通运输公司合作建设15万吨级和5万吨级的煤炭专用码头,以及2012年2月可门作业区内建成的30万吨级和5万吨级码头。

可门港区码头的建设先是由后方腹地产业投资拉动,而后又促进临港产业的发展,可门港区临港产业的发展以物流公司的运营为主要载体,以2011年1O月福建可门港物流有限公司的试运营为重要标志。以上分析可得,可门港区腹地产业推动了临港产业发展,随着企业不断人驻,码头建设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可门港的港口功能也日趋多样化,临港产业和关联产业交织互动,共生演进。得益于重点工程及其配套项目等综合要素的配置,可门港区临港产业集群也加快崛起。

港城互动。可门港开发中的港城互动表现在作业区码头、支线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扩大了可门港运转货物的腹地辐射范围。如2011年可门港铁路支线建成,利用其与温福铁路对接,货物从可门港接卸后,可运送到福建内地和其他内陆省份;2011年l0月,可门港4#、5#泊位进行重载实验,凭借其水水中转的优势,可将货物转运至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港口等区域,此外,通过水陆和水铁中转,腹地可辐射至江西、湖南等内陆省份。作为陆路运输和水路运输的中转枢纽,港口经济的高效性必然要求港口的中转任务完成得又快又经济,因此,可门港的港口设施建设需要为了节约中转成本、降低运输成本的天然属性,而推动后方腹地与港区之间交通运输建设的投入。

产城互动。可门港坚持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双轮驱动”,2012年可门城区发展开始进行规划。

临港产业集群增强了区域产业群形成的空间吸引力,可门港区内,央企国企不断人驻,产业集群初具规模,自增长效应在基础设施与产业集聚的互动中日益显现。可门港港口产业以及其他产业的聚集催生了陆路、水路运输的建设,如可门港铁路支线、货运泊位等,从而拉近了可门港区与后方腹地城市的距离,也为可门港港区城市的形成和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城市设施。

由资金、政策、技术、人才要素的投入撬动了可门港临港产业的发展,进而引致关联产业的聚集形成港口产业群,同时推动临港产业空间载体建设的不断完善,为可门港区城市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基础设施的框架。港产互动、港城互动以及产城互动,在可门港的开发中充分的演绎,推动三方联动,进一步增强可门港开发建设的活力和后劲。

三、探讨与启示结合前面关于可门港在三群联动视角下的开发建设经验,港口资源的配置效率首先离不开港口发展方向的定位、规划。港口内拓外扩效应的发挥首先需要在港口资源禀赋内定的基石上,以政策规划来实现引领,然后才能撬动开发其自身的潜能,进而实现内拓外扩效应的聚集和外溢。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个体港口开发建设的三个启示。

启示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充分考虑港口的天然资源禀赋是港口开发论证、规划、试验的前提。综合利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以规划为先导,做好港口功能定位及发展战略,抓住企业投资的重大机遇,引进港区建设人才和技术,从而实现多要素的高效配置。

启示二,多要素融合形成了外部推动力。后方城市腹地产业资金拉动I临港产业发展,政策引导港口关联产业,技术人才建设港区软硬环境—— 战略政策和基础设施,形成空间聚集吸引力,初步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区规划方面引领城市空间载体的完善发展,增强城市自增长效应。

启示三,港口内拓外扩作用持续发挥。港口的天然中转枢纽的性,物流、客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聚集影响是持续不断的。这种天然特性的充分利用,在吸引腹地产业投资——形成临港产业集群——扩展陆路、水路运输——造就城市空间载体基础设施雏形等等一系列进程中,贯穿始终。

港口是关乎沿海地区乃至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区域,对内拓展经济腹地,对外扩充经济活力源。只有在综合配置各种要素发挥要素作用,在“三群”主体两两互动形成整体联动的大系统运动中,港口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中枢价值。

本文节选自《现代城市研究》的经济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更多论文转让论文详细信息: 《现代城市研究》“三群联动” 视角下港口的开发路径初探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295987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中南大学学报 中国医刊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微电机》 《电工电气》 《八桂侨刊》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黑龙江史志》 《家教博览》 《河南化工》 《短篇小说》 《电子工艺技术》 《全国商情》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