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为您提供最优质快速的论文发表服务,学术杂志投稿、职称论文发表,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期待与您合作!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金融高校大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仅严重影响了国际金融和经济体系,而且对世界各国政治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形势虽然出现复苏迹象,但全面好转将是缓慢的进程。
这必然对金融院校毕业生就业造成直接的冲击,也对金融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挑战,切实抓好金融院校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必然成为金融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目前摆在各高校金融专业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此,金融高校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牢固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实现全员参与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也是整个高校要承担起的责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学校各职能部门也要分工合作,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统一目标要求,形成强大的合力,真正建立起全方位育人的高效运作机制。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要全员参与,牢固树立“全员育人”的工作理念。“全员育人”要求高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包括思政理论课教师、专业课程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行政管理人员乃至教辅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学生导师,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与自我教育的功能,为实现高校“全员育人”的理念而努力。同时,要做到坚持以人为本,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2]目前,专业课教师基本上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专业课教师除了传授专业知识,还会对大学生产生其他影响:如教师自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给学生所带来的身教重于言教的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思维方法上的训练所产生的影响;大学生基于对学科本身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密切关系的理解而树立的社会责任感。某种程度上来讲,专业课教师做思想工作很有成效。大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占据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一般在60%以上,而且备受学生重视。如果在学生最关心、花时间精力最多的专业课程中贯穿和渗透了人文精神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充分利用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进行思想引导的机会多,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的比例,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金融高校大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落到实处。
2.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金融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风险行业,当今世界整个金融领域都面临着信用危机的考验,尤以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风险更为引人注目。美国金融危机其实也是一场金融道德危机。职业道德问题是当前我国金融业风险防范中的“重灾区”,从近年来金融机构发生的大案、要案中就能看出端倪。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助银行、网络银行日趋成熟,未来的金融业必将越来越技术化、工程化和网络化,这势必要求高效、完善的金融服务来保证。但是,金融高校的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专业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理论的正确运用,普遍缺乏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金融业服务意识的培养。因此,对于正处在思想塑造期的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要及时进行引导大学生遵守金融职业道德标准和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通过强化金融服务意识教育,使金融高校大学生提高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谈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
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引导大学生转变思想观念,努力推进专业学习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联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理解和认同政府的政策,引导毕业生正确分析和思考经济形势,勇敢面对就业困难,增强抗压能力。通过对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客观、理性地认识就业形势,鼓励大学生下基层,支援欠发达地区建设,引导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参军献身国防等。另外,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一些产业蓬勃发展,如电子商务及其所带动的物流等相关行业。面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就业压力,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更新观念,变危机为机遇,从实际出发,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学会在危机中成长。在培养多层次具有全球视角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金融人才的目标体系下,金融人才的培养要以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的通用人才为目标。因此,必须培养大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与潜质,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较强的应变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要求。
二、校园文化对金融高校大学生专业学习的渗透功能金融高校通常是应用型院校,人文底蕴略显不足。因此,必须扎实推进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要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特征和金融特色的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育专业精神。
1.推动校企文化对接,培育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从历年对财经类大学生的招聘情况来看,金融企业比较注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本企业文化的融合程度。金融高校必须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融合金融企业文化培养在校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规范行为以期与金融企业岗位需求相一致,使他们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与企业价值的实现达到统一。
金融高校校园文化伴随学校的发展进程逐渐形成,体现金融院校的办学特色,蕴涵全体师生共同遵循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融合金融企业文化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国内各金融机构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实现对接。目前,许多金融高校积极促进工学结合、产学合作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金融人才。金融院校与金融行业、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通过双方合作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材和教学课件,共同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实行订单式培养,提高应用型金融人才质量。而且,金融行业特别强调职业道德与服务观念,注重服务行业的礼仪形象。为此,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强化金融院校和金融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牢固的法律观念、崇高的职业理想、良好的职业道德、娴熟的职业技能、科学的创新精神,以及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
2.发挥第二课堂优势,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人文素质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提高金融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发展的必要条件。深厚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他人、社会与自然,形成健康美好的人格。一方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将关系到大学生在金融专业上的成就,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开展创造性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
人文素质教育的实现途径多种多样,可以分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类。第二课堂作为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拥有许多第一课堂无法比拟的优势。金融高校学生组织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学生会、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组织、学生艺术团等等,这些学生组织数量众多、人数庞大。学生组织经常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具有隐性教育的特点,是开展金融文化素质教育的良好载体,具有第一课堂无法比拟的优势。金融高校应加以高度重视,从制度建设、经费支持、指导教师配备、硬件建设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使其真正起到金融文化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院校更需加强金融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的教育。除了开展第二课堂教育,也要注重在专业课程和实践操作训练中渗透人文精神,使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对于金融专业来说,更应将人文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和金融实践活动中。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应该更加重视金融实训基地的环境建设,使学生在良好的文化环境熏陶中实现对专业学习的深人展开。
三、各种金融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把“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作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高等学校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因此,各金融高校积极探索和建立金融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努力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一方面,现在国家重视金融人才的实践教育,但在金融实践环节,许多金融专业的大学生申请到银行实习,对方都不愿意接收。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和银行实际所需不能完全接轨,银行业务部门又怕大量实习生影响正常工作秩序。目前来看,切实可行的实践方式是让教师先到银行去实地参观学习,对业务和人才需求有了直观了解之后,再结合具体理论给学生讲授和指导,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国外银行的通常做法是:在实习期间会给实习者提供具体的实习计划,通过在各个部门轮流实习使实习的学员对银行整体经营业务达到基本了解。通过实习期间的了解,使学员在工作中对自己部门的业务和银行的运行能有充分了解,知道自己的工作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促使各项工作的协调进行。因此,我们国内金融高校,应根据中国金融业的实际情况,围绕社会对金融人才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通过建设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为大学生营造实践学习环境,培养出理论知识深厚、扎实,实务运作能力强的金融理财人才;通过社会调查、阶段实习、毕业实习、课程结业论文等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业务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并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构建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另一方面,金融高校更要注重实践环节,积极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要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又要具有良好的业务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以“通才教育”的思想培养金融专业人才,将他们培养成适应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实现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交叉渗透,使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相结合,让课堂教学与金融实践互为补充。从金融学进行产学结合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开展这项工作的热情要高于企业,而很多金融企业目前还未意识到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重要性,即使有探索合作的高校企业,他们的运作也还处于初级阶段,并不能使学生实现从高校到企业的顺利过渡。为深化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校企协作交流,促进良性发展。金融高校必须结合金融企业的实际需要,帮助他们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激发金融企业对高校的“依赖”性,促进产学教育模式的发展。在校企双方合作培养的过程中,对金融高校的教学计划或课程设置不合理之处,合作单位也可提出具体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使学生可以根据实践要求,有目的地、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相关知识的补充。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研究,是当前大学所面临的共同主题。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根据社会需求,制订具体实践方案,使金融院校广大师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实践教育,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文化引导、教学引领、实践结合,达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和国际化金融人才的目标。
本文由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