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为您提供最优质快速的论文发表服务,学术杂志投稿、职称论文发表,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期待与您合作!
1 问题的由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2009年升为本科院校,2009年9月开始招第一届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本科生。学生高考数学平均65分,基础较差,虽然是进了录取线,但数学成绩偏低。这些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又以少数民族居多,性格比较内向,课堂教学气氛不够活跃,教师课堂提出问题时,集体回答的声音宏亮且浓厚,但具体请哪一位同学回答时,全都把头埋起,害怕教师叫到自己,无奈之余,教师只能通过“摇号”的形式叫学生回答,被叫到的学生显得被动,已想好的问题,由于一时紧张,便回答不上来,让人感到让他们“开口”太难了。他们刚从中学到大学,一些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虽然很努力,很吃苦,一旦考试下来,效果并不是很好,不由自主地产生了自卑感,对学习失去信心。然而作为师范院校,培养目标是中小学数学教师,如果搞得不好,将会产生恶性循环,因此,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势在必行。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学生的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寻找对策,确保为中小学教育阵地输送合格人才打好基础。
2 学生学习现状调查分析
2.1 调查对象笔者选取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两个班共100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少数民族学生80人,农村学生90人,要求学生如实认真填写。
2.2调查内容及结果笔者设计了6个问题,每个问题均有3项选择。
2.3 症结分析对于学习数学的热情,主要表现在有的学生一直有种畏惧感,心里上害怕数学,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旧的难题解决了,新的难题又产生了。尽管也很努力,很用功,可是效果不明显,总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兴趣。对于学习的主动性,除了课堂上学习外,就是去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还有部分学生为了应付检查而“复制”他人的作业;对于学习方法,由于刚从中学进入大学,学习方法单一, 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不强,基本上还是靠教师去引导;对于课外时间看数学的就更少了,大多数去玩电脑、看小说,或者去闲逛;对于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很多学生不会把二者联系起来,理论与实际脱离,显得理论知识不深,遇到应用问题就无从下手;对于数学类杂志,学生自己很少订阅,到了图书馆基本上是看其它杂志。
3 对策与措施
3.1 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产生巨大的积极性,推动人们去认识该事物或从事该活动,同时获得某种愉悦的情感体验。有部分学生选择数学系其实是一种无奈,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随着知识的加深,学习兴趣日益减弱。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也极大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但这并不是数学本身无趣,而是我们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感受到:大学数学比中学数学更有趣,因为你能从基本的公式开始,进入更加深邃的世界,并能从中发展理论,它能使你明白许多中学难以领悟的东西;我发现学习某门大学数学课程的经历是自学、讲述和辅导的综合,富有挑战性、回报性和荣誉感,认为没有一些原创性就能学好这门课程是错误的,我总感觉到大学数学教给我们总的认识数学的哲学观和从事数学研究的动力。
(1)采用启发式教学,增强教学的艺术性。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探究,从而引导其提出和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深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解决。在教学中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进行恰当的点拨,使数学活动尽可能丰富、有趣、富有感染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教学活动中,因已有知识经验的差异,有的学生不能及时提出和解决问题,出现学习焦虑,教师要恰当把握问题情境的难度,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在相互交流、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
3.2 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为此,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创设数学情境,引导提出问题,激起探究欲望。
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设计,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
(1)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课堂学习探究,重在教师的引导。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学习水平,用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2)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为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不明白时可适当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分析学生的思路,并给学生搭建必要的“脚手架”,促进学生自主获得问题的解决。
(3)合作探究,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交流自学成果,让学生在“表达”、“倾听”、“辨析”中获得学习的体验;合作研讨,探疑解难;引导辨析各种解答,特别要善于捕捉后进生学习的“闪光点”。
(4)教师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一员,除了宏观上处于主导地位外,他和学生应是平等的。 因此,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自由地选择问题、设计方案、讨论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给学生以启发诱导,给学生以平等和认同感,促进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学习活动。
3.3 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能力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感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事物或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猜测、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可以说,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数学课堂教学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要求把“质疑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当然,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实现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坚持善于引导学生敢问、善问、乐问,课堂上应给学生适当的点拨、示范,指导学生提问的方向和思考的途径,教给学生正确的质疑方法。在教学设计上,应多给学生一些探索、猜测的时间与空间,引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4 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提出数学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人们创造性思维的开始,是创新的源泉,因此,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求异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数学感知,丰富和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数学课堂教学是以问题驱动教学,希望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的学生,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3.5 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解决数学问题是目标,是体现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学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实际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提出数学问题与解决数学问题是携手并进、形影相伴、相互引发的,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已解决的问题又可能成为提出新问题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从深一层次上去提出新问题。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既是发展数学、学习数学基本规律的途径,也是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4教学课例展示
4.1 课题函数的图像
4.2 教学目标(1)归纳中学已学过的函数的图像;(2)作函数的图像的方法有哪些,具体怎么做;(3)作出一个完整的函数的图像(示例)。
4.3 教学方法采用分组交流讨论课。让学生分成三个组,各组自行交流讨论后,请一位同学作答
4.4 讨论结果:
4.4.1对于(1)的讨论结果一组:高中部分有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初中部分有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常值函数;二组:高中部分有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狄利克莱函数,初中部分有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三组:有复合函数、隐函数、分段函数。
思考:(1)通过交流,唤起了学生的回忆,主动去思考,去联想,每一个学生在小组交流中都不甘落后,积极去想,不想拖本组的后腿,从而达到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开发学生动口、动脑的能力;(2)尽管知识部分有交叉、有重复,但通过归纳整理使学生们记忆深刻,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化。
4.4.2对于(2)的讨论结果一组:奇偶性、求导、单调性作图;二组:描点法、对称法、周期性、凸凹性作图;三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一组、二组提出的方案进行归纳,包括基本方法(列表、描点、连线)、对称变换、伸缩变换、平移变换、旋转变换等。
思考:由于学生基础差,故回答问题显得零乱,不着边际,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了归纳,使自己的知识具有条理性、系统性,并能在答题时做到有“法”可依,培养学生学会归纳问题的意识。5 教学成果(1)逐步建立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教学模式——敢于提问、学会提问、善于提问、勤于思考。并影响到其它学科,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得到明显提高。学习数学的热情、学习的主动性、阅读课外书籍的学生明显增多,学会思考数学与现实的联系,通过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正确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思想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使期末考试成绩得以提高,大大降低补考率。
(3)促进大学生数学建模成绩提高。积极主动、踊跃报名参赛,学习兴趣高涨,参与的热情度、参与的能力明显增强,数学的思辨能力、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2011年获三个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二等奖,使我校参赛以来实现国家级奖项零的突破。
(4)增强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2011年学生获得两个院级课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开展。
本研究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不足以改变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我们会一直把它当作一个长期的课题来研究,争取缩小与其他本科院校的差距。
本文是节选自《教师教育研究杂志》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