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教育管理》地方工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 - 论文转让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现代教育管理》地方工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

时间:2017-06-24 15:09:31 来源:论文投稿

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为您提供最优质快速的论文发表服务,学术杂志投稿、职称论文发表,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期待与您合作!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也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06年初,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号召,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工科院校发展出现了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现象,所培养的人才并不适应当前工程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主要表现为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质量标准单一等方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成为工科院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地方工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必要性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迫切需要学校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21世纪以来,国家开始实施高校扩招政策,高校为了保证生源数量,普遍降低了对学生自身素质的要求,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

高校扩招政策导致了更多的人拥有了上大学的机会,缓解了当下的就业压力,但同时,高校的扩招导致了学生的平均素质降低,教育管理难度加大,学生就业出口不畅等问题。

2008年,我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开始放缓,这使原本就不景气的人力资源市场雪上加霜,整个就业市场的总体状况更加趋紧。地方工科院校作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摇篮,正面临着所培养的人才“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强”,“总体质量和水平不高”,“能力技术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等问题。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积极转变教育理念,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面向工程,强化实践,贴近需求”是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也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必由之路。

(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地方工科院校改革和发展、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也逐渐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最本质的要求是创新,而创新的根本要靠人才。地方工科院校作为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社会组织,肩负着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输送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地方工科院校普遍存在着“规模求大、学科求全、层次求高”的弊病。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质量标准单一、培养模式趋同、学生动手能力差,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地方工科院校的发展。因此,地方工科院校如何突破改革发展的瓶颈,走出一条特色鲜明、成绩显着、质量稳定的发展之路,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我国新时期高等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新的切人口,要将专业知识与文化传承相结合,要明确目标,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由此可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成为地方工科院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同时,由于高校扩招带动了我国高校的快速发展,如何在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也成为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在未来的高校竞争中,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将是培养学生人文和科学素质,就业和创业技能,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机制和能力。”

高校面对当前的竞争压力,必须找准定位,深化改革,办出特色,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造就一批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三)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是加速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利助推器人才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尤其进入21世纪,经济的快速增长已经由传统的依靠丰富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向依靠科技进步、创新能力等现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地方经济若想获得长足发展,尤其是像长春市这种以工程技术为依托的工业化城市,更应注重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获取。这一方面是由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企业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造成的。企业为了缩减经费,在产品研发创新方面投入力度很小,这就造成产品更新换代周期长、科技含量低,从而导致市场占有率低、市场竞争能力差等消极后果,最终导致恶性循环。因此,地方企业以高校为依托,通过技术转让、校企合作、人力输入等方式获取高新技术成果,成为企业打破技术“瓶颈”的有效手段。

二、地方工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起并非偶然,它是经济时代产生和发展的必然产物。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由于其教育思想的实用性和现实可行性,很快便风靡全球。2O世纪8O年代末期,我国开始引入创新创业教育思路,虽经过多年发展,但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创新创业教育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突破发展“瓶颈”。尤其是地方工科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更应该突破“大众化”教育的圈囿,立足社会需求,培养大批“适销对路”的实用型人才。

(一)创新创业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理论建构近几年来,国家虽然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教育,但学校和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尤其是工科类院校,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工程技术类人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得毕业生在日益积累的市场竞争中丧失了优势。学校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多将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并且课程设置内容单一,流于形式,既不能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又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创新创业课程多倾向于理论教学,与客观实际相脱节,不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引发学生“所学无用”、“浪费时间”的抱怨。另外,学校在“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方面所做的努力还不够,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呈现出浮躁的心理状态,很难潜心于科研创新工作,这很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养成。

(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整合在国家大大力倡导下,地方工科院校逐年加大对工程实践教育的投入,增设了实践教学基地、实验中心、实习工厂等硬件设施,为学生增强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许多高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利用率不高,甚至存在引进的先进设备没有人能操作的困境,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使命,学校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实践创新能力。随着近几年来高校的扩招,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大部分年轻教师毕业后即进入学校任教,既没有社会实践经验,也缺乏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往往重理论而轻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人才培养与现实需要相脱节2012年长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工业发展空间不足问题初现端倪,生产要素供应滞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科技创新对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不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十分迫切。由此可见,科技创新将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利助推器。地方工科院校作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所需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场所,并没有满足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长春共拥有高等院校39所,其中包括国家“211”重点工程院校两所,每年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是,大批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多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造成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思想的大量流失。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高校人才培养不具有针对性,没能实现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校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强,没有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留住人才。

三、地方工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

(一)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工科院校应该将理论学习与创新创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学生从进入学校开始,在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的同时,应开设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工程实践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随时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操作环节相结合,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尝试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工程科学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学计划设置过程中,必修课中应加强教学内容的科研型、创新性,引人国内外先进的实验方法和教学模式,将创新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在选修课当中设置创业实践课程,以模拟演练的方式将科研创新与创立实业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并通过创业的途径将创新思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学校在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养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优化课程设置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应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竞赛,以实战的方式鼓励全校师生开展科技创新、实践竞赛、创业技能大赛等活动,在竞争的同时,培养全校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按照教师、学生获得的科研成果级别给予相应奖励,对有创业想法的同学,予以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最大限度地鼓励和支持全校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在学校的鼓励和推进下,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通过文化软环境建设和配套设施的逐渐完善来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二)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既满足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是新时期高校学生提高自身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这一理念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的关键在于以实践为途径,以现实需求为准绳,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化为个体自身的现实行动力。学校作为培养创新能力、创新理念、创新意识的平台,需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为创新创业理念的传播营造有利环境。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充分利用工程实习中心、实践教学基地、金工实习工厂、科研实验室等硬件设施,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学生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掌握理论精髓,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教师作为开展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成败。首先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及教育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以教学为中心”,继而转变到“传播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上来。”其次教师应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外更应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极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敢于打破常规,推陈出新,才能启发创新思维的发展。最后,教师要“因材施教”,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地方经济的发展始终以地方高等院校为依托,而高校的繁荣发展更离不开地方经济的有利支持,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共识。而两者的互动主要通过四个层面来实现:“一是基础层面。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设置人才培养方向,二是实践层面。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区域社会的联系,开门办学,让学生到企业中去,强化实践教学,实行校企合作。三是提高层面,主要是积极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尝试。总结推广自主创业的成功典型,以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四是保障层面。积极设立专项创业基金来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并推动政府尝试建立资本退出市场机制。

四个层面的成功实现关键在于政府、企业、高校的通力合作与密切配合。政府作为创新型社会的倡导者,应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保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能够源源不断地供应到人力市场中来,从而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同时,政府积极倡导创新型社会建设,有利于营造积极的文化氛围,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创新事业活动,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传播创造有利条件。企业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更应支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企业的人才诉求。企业通过为学校提供实验器材、科研基金、实习岗位等方式,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物质保障;学校利用企业提供的物质支持,为其培养所需专业人才,既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高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平台,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所需人才的重要使命。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应转变教育方式,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保证人才的供需平衡,才能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专业人才。

本文是节选自《现代教育管理》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更多论文转让论文详细信息: 《现代教育管理》地方工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294561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竞争力 swot分析优势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纺织科学研究》 《河北冶金》 《中国饲料》 《东吴学术》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精密成形工程》 《健康人》 《水利科技》 《农机市场》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