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为您提供最优质快速的论文发表服务,学术杂志投稿、职称论文发表,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期待与您合作!
在"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的前提下设立核心课程,促进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内部各种关系处理得当,不仅每门课程能各得其所,而且全部课程结合在一起能发挥整体效果,完成教学计划既定的培养目标
3.1处理好专业的主干课程、学位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关系。主干课程是专业的骨架,体现出专业的知识构成和发展方向,学位课程是指普通全日制高等院校本科生在毕业时取得学士学位的必修课程,二者具有一定的重叠性。
课程体系中其他科目具有服务于主干课程和学位课程的性质,因此,课程的整体安排应符合循序渐进的规律,切忌跳跃性或任意填充式的无序的排列,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由浅入深,不能有跳跃式情况的出现,更不能把高年级的知识排在低年级的课程之中。当学生学完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之后,才能在专业课中有效地进行问题驱动教学和纯案例教学。
课程体系设置中从横向看,各门课程之间应该是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关系,保证学生知架构的形成;从纵向看,各门课程之间应该是相互衔接,逐步递进的关系,突出学生知识深度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要避免不同课程部分内容的重复,造成前面课程讲过,后面课程又讲,材料相同的很多,学生听了一遍又一遍,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现象。
此外,更要避免对有些相同的材料,在不同课程中说法不一,甚至观点相左的情况,虽然这是个别现象,但会对人才培养造成恶劣影响。应当规范课程教学大纲的知识讲授范围和讲授深度,确保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效率性。
3.2处理好课程体系内知识板块的比例关系。从课程性质与作用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在学生能力方面体现了专业素养,其它通识课程体现了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知晓和理解程度。为此,应加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学时学分的分配,完备其教学大纲,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弱化通识课程的学时学分的分配,而将通识课程的学习引导到学生课余时间完成,使得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使更多的课时留给了专业板块,便于专业教学的展开,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
3.3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高等教育直接服务于经济发展,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同时,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普通高校应用型专业中某些课程已经不能够很好地支撑学科的发展,也就是说这些课程作为学生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已经不能适应未来学生的就业形势。面对这种情况,课程体系设置时,应充分考虑到知展的足够素养的同时,融入引领应用层面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使学生能将传统的知识和技能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以产生创造力,使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是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课程体系建立和改革,要完善和强化有特色的主干课程,逐步淘汰或减少过时的课程,增设和取消课程都要持慎重态度,防止操作过程中出现对课程体系有大的冲击,从而导致大的负面影响。新的课程体系与老的体系有很大变动时、应通过个别专业、个别班级搞试点,不宜轻率地全面推开。
3.4处理好课程体系严肃性与市场经济适应性的关系。专业教学有其自身规律,不是企业生产产品,要维护课程体系的严肃性,一般必须有一个循环的试验,甚至更长。但是市场需求的变化时间远远短于课程体系的循环周期,这样,就产生了人才培养和实际需要相对脱节的问题。按照既定的课程体系造就出来的学生在毕业时具有足够的专业素养,但适时的、实用的技术就会有所欠缺,而企业需要引进能够在短时间内帮助其自身发展的实用技术人才,于是供求矛盾便逐渐显露。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能、够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不同职能,实现人才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其核心是突出能力本位,满足企业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同时满足学校、企业和人才三方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学校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应该更多地征求企业的意见,要把人才市场的短周期性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加强人才市场宏观预测的指导性,使校企合作不仅满足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而且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和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需求的变化。基于校企合作的能力本位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应包括如下内容:
①以能力本位为主线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和调整;通过充分的需求调研,设置和调整课程体系中有关就业能力的部分,保证②课程内容体现综合性,并以实用、够用为度;为了使学生更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在突出主线能力的前提下,要为学生提供风险承担设计,即提供给学生更多应用方向的课程设置,培养宽口径的就业能力。但是,这些课程的讲授应以实用,够用为准,防止冲淡主线能力。③课程体系实行模块化组合,使教学富有弹性。以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来保证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主线能力的培养。采用专业选修课程来完成不同专业方向和学生多元化发展需要,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
④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
通过调整理论和实验的学时分配,或者通过单独开设实践技能模块来加大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的比重,把实践技能训练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在理论课教学内容上,要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科发展和市场需求,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渗透到专业教学之中,并利用校企合作的途径使学生得到实际技能的训练。同时也应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实践性的教学法使理论课程的教学应用性和实践性得到实质性提高。课程体系设置中通过校企合作来处理课程体系严肃性与市场经济适应性之间的矛盾是一项复杂和艰巨的任务,需要有教育内部和教育外部各方面的条件作为保障。
3.5处理好本科教育同中学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前后衔接关系。随着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一些知识的普及,一些内容已融入中小学教学之中。为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注意将此类课程学时缩减,去除一部分知识点或留出一部分知识点由学生自行学习,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同时还应该注意到,随着专业的进展,有不少新成果要注入教学之中,使-些课程内容更新了,加深了,造成有的课程内容或其中部分内容不再适合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而应提升到在研究生阶段去学习的现象。对于此种情况,课程体系设置中应将这些课程保留并将其设置成为专题,为学生继续深造提供引导。4新课程设置的标准和程序问题新知识、新技术日益增多。这种情况在高校专业教育中的反映是课程名目越来越多。但是,新课程的设立总得有一定的标准和经过必要的审核程序。比如说,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科学的教学内容,要有教学方案和教材(讲义或提纲),还要经过论证、试讲等步骤来审定。课程内容不能太宽泛,在应用性教育和科学研究中,为了开拓新领域,应该研究边缘学科。但是,在教学中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就应该慎重。目前,属边缘学科性质的课程很多,需要筛选确认,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准确实现。对于确定后的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有的课程缩小为专题,不占一门独立课程的地位。
5结束语综上所述,课程体系不仅要体现科学性、综合性、先进性和市场性,还要充分考虑它的可操作性,课程体系设置是一项科学的设计工作,它的落实还要靠丰富的教学内容和良好的教学方法,那将是需要我们继续研究的教育改革的另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有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