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为您提供最优质快速的论文发表服务,学术杂志投稿、职称论文发表,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期待与您合作!
职业生涯(career)源自拉丁文的“路径”之意,衍生为生涯、人生、事业。传统上,不同的人对职业生涯有不同的描述。有关职业生涯的概念及内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在职业生涯发展之初(1908年),社会发展相对稳定,一个人进入某职业之后,基本上不大改变,职业生涯概念几乎与工作或职业(job)等同。20世纪7O年代后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施恩(E.H.Sehein)提出了职业生涯(cB/'eer)理论。以萨柏(Supper)等为代表的职业心理学家认为职业生涯是指从职业能力的获得、职业兴趣的培养、选择职业、就职、直至最后完全退出职业劳动这样一个完整的职业发展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Career Counseling)是协助个人建立并发展一个整合而适当的自我概念(包括职业自我),然后将此概念转化为实际的选择与生活方式,达到个人的生涯发展目标,同时满足社会的需要。对于高校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是学校主管部门协助学生利用测评手段对其职业生涯所涵盖的性格、心理因素等主客观条件进行科学的测评和分析,指导学生确定符合自身情况的最佳生涯规划目标路线,同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有效的实践训练的过程。这一指导不是传统上按照学生的专业条件毕业后找份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指导学生规划人生发展、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职业发展方向。
一、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现状和成因
(一)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现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大学生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理念也在不断创新。纵观十年来我国就业制度的变化,如1989年原国家教委出台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1993年实行了学生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的过渡就业政策;1999年原国家教委正式发文要求各高校成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2000年开始全面实行自主择业制度。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大致经历了统一计划分配到自主择业阶段,期间跨度巨大,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与之配套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国内仍是一片空白,职业生涯理论的引入和发展不足十年。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实际运作模式仍主要表现为“季节性快餐”,学生临近毕业时才对其进行信息服务、政策解说、程序咨询、组织招聘活动、应聘技巧的指导以及进行毕业思想教育和心理救助等等。以我校为例,201 1年在全校范围内作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32份,回收率为96.6%。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学校部分职能部门和学院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较大的误区,许多思维模式还停留在传统的开设讲座,经验交流会,往届毕业生回校现身说法,对于就业工作的人力和物力投入不足。对于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处于一个极为矛盾的发展状态,一方面,他们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非常重要,要做好自己的人生计划,但是,缺乏基本的自我认识,缺乏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指导以及测评系统和工具的使用指导,规划十分盲目,总有点“云里来雾里去”的感觉,他们渴望获得更多的帮助和资源;另一方面,学校虽提供咨询机构和测评系统,然而无法在此基础上有效地进行一对一的分析和指导。许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局限于政策和理论的解读,缺乏实践操作,学生缺少兴趣。同时现有的资源和途径无法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学生满意度低。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现状分析当前,职业生涯规划在国内推广和实践的困境也从某种层面上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困难所在。究其原因,首先是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束缚学生个性的培养。许多大学生入学后,除了要应付专业课程的学业任务外,还要弥补小学到高中十几年来欠下的“功课”,如自立独立、人际交往、心理调试以及社会认知等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却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所以摩擦和冲突是必然的,而付出的代价同样是巨大的。我们的教育不能让学生为考分鏖战了数十年,为职业选择和人生抉择却仅仅思考几天。
其次,高校管理体制滞后限制了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当前,高等教育中功利化、过度专业化及模式化教育盛行,培养出的大学生在人格修养、知识结构、心理素质、能力结构和价值取向上均出现种种欠缺,成为其就业困难的内在性因素。而这一切都根源于计划体制管理下的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性。这一矛盾的直接反映在于依靠行政命令的管理体制长期以来自我封闭,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差,许多高校都怀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自我陶醉心态,而忽视市场对专业需求和人才素质培养的变化。
再者,目前国内大专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多以西方职业指导理论为蓝本或直接翻译使用。就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而言,我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引进到实践仅十多年,许多理论还未进行创新和改进,缺少能适合我国的文化和教育体制的成熟理论。而在实际操作中,又往往狭隘地把职业生涯规划当作一种理论解读或是测评工作加以看待,从而制约了生涯规划指导在我国的推广和发展。
最后,反映在实际操作过程上,往往出现重视力度不够、指导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课程设置混乱等问题。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仍浮于表面,过于简单,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感觉,具体表现:就业指导服务在毕业班年级开展的多,在其他年级开展的少;学生工作部门和政工干部重视的多,其他部门和院系教师参与的少;临阵磨枪式的指导多,贯穿四年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少;开展普遍性思想教育指导的多,个性化指导和心理辅导的少。
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本土化建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本土化问题,即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由于传统单一的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和“行政命令式”的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我国推行难度颇大,困难较多。西方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以个人的生涯发展为出发点和着眼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其核心在于人的个性发展。就其思想渊源而言,个体教育源于西方古典的自由教育,这一教育思想核心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的差异,因材施教。因此,真正本土化应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理念、培养模式以及管理体制等。
(一)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生涯规划指导教育中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个人理想信念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是每一个学生成长的精神支柱。传统的思想教育是以教育者为主导,以灌输教育为主要方法,以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疏导教育、典型示范教育、激励教育为主要手段,其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用正确的思想教育学生,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这一切,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表现为空洞无力的理论说教,不能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无法考虑学生的多样的个性发展以及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而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要求就是了解自我、认识社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生涯规划为桥梁,融人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加具体清晰,措施更具有可控性,避免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空洞、说教,方式单一而带来的抵触心态和反效果,寓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最终目标于日常的职业生涯设计之中,逐步达到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整体要求。因此,我们应当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进职业生涯设计工作中去,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机统一。
(二)在培养模式上高校应注重个性教育对于教育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于两大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即教育目标;二是该怎么培养,即培养模式。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培养模式改革离不开学生个性发展,即对个性进行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马克思主义认为,个性的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而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教学方式、培养方向基本一致的不在少数,尤其对学生言行表现的要求更为趋同,结果学校成了“工业生产线”,用一个模式去培养不同个性的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得不到呵护,培养创造性也就成了纸上谈兵。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突出个性化,即依据学生自身的条件和要求,结合职业的发展前景和社会发展利益,为学生提供不同行业就业情况的报告,包括职业性质、发展前途、就业的难易程度,帮助建立职业发展计划,从而尽可能地挖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同时又承担塑造学生成为社会出色成员的教育。
(三)应构建本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理论纵观西方国家的职业指导理论发展历程,发轫于20世纪之初,在经历了从职业指导到生涯规划指导的历史嬗变之后,生涯规划指导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个人的终生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而每一次的理论创新都给人才培养带来深刻的变革和影响,每次的理论创新无一不是建立在本国教育文化的国情基础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行和高招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我们对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人生价值观、就业观、成才观、创业观以及诚信素质、择业心理等教育内容的重视程度不够,功利主义、技术主义随之泛滥成灾。人才培养重心放在工具性技能和知识的教育上,学生性格的塑造、人文精神的培养受到了忽视。这就需要我们从国情出发,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观念的教育,弥补由于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欠缺和不足,而职业生涯教育首先需要本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理论。因此,立足国际环境,以西方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为基础,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生涯设计理论,建构符合我国文化和教育体制的职业生涯理论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要建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保障体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有很大的虚拟性与前瞻性,但职业生涯设计是对个人人生发展道路的整体规划投资,其规划设计的结果会影响人的一生,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高校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积极落实教育部要求的高校就业工作新四化的要求:全员化、全程化、专业化和信息化,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费保障。就业咨询和服务的软硬件投人是保证职业生涯设计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因素,也是衡量高校重视就业工作程度的重要指标。二是机构健全。
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信息,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设计,就业培训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职业生涯设计服务。三是队伍建设。目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部门人员素质不高,师资缺乏,根本满足不了学生以及社会对职业生涯设计工作的需求,许多都是原有政工干部或是思政教师兼任,缺乏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严重阻碍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推广,这需要我们加快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推进从业资格制度改革,全面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素质。四是信息化建设。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就业指导类网站除了传统的招聘发布、政策答疑等外,还要在与企业对接,做好毕业生推荐,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等方面下足功夫,拓宽就、I 渠道。
本文由400期刊网(www.400qikan.com)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