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学校传统民俗文化教育策略 - 人文科学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农村学校传统民俗文化教育策略

时间:2017-06-23 04:57:17 来源:论文投稿

摘要:农村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传统民俗资源开展特色文化教育,其现实意义在于打造学校特色、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地方凝聚力。实施的原则学习对象的本土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以泮村灯会为例,设计的策略包括:确立教育宗旨,编写校本教材,组织教学实施,开展教学评价,组织配套活动,创设环境氛围,形成教育品牌,宗族积极参与。

关键词:农村学校;传统民俗;教育均衡化;策略研究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教育均衡化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关注点。而教育均衡化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笔者以为,教育均衡化不仅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提升包括文化素养在内的整体素质。文化素养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农村学校除了抓好现行课程体系内的教学外,还应结合当地传统文化,打造有特色的校本教育资源。现时广大农村仍然留存的传统民俗就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充分利用传统民俗,可为农村学校开发有特色的校本教育资源开辟新战场。开平泮村是典型的独姓村,全村皆姓邝,现时共有42个自然村,13000多人口。邝姓所举办的泮村灯会有500多年历史,每逢正月十三该村就会自发组织村民进行舞灯巡游,游行队伍动辄上千人,整个活动直接参与人员多达上万人,还有为数众多、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巡游的花灯为泮村独有,其设计款色独特,三个花灯分别代表三个地方神灵。巡游全过程包括扎灯、送灯、起灯、舞灯、打灯,其间伴有各种民俗表演。由于此风俗独具特色,先后被认定为市、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典型的传统民俗。①泮村现有三所公办小学,这些学校内的邝姓子弟占了学生总数的一半左右(其余的基本是外来工子弟)。虽然这些小学具有灯会这样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但校方长期以来未予重视,将其作为学校特色来抓,致使该校的办学特色不明显,未能在区域内形成品牌效应;同时,也使泮村的邝姓子弟缺乏对这一传统民俗的了解,未能培养起地方自豪感。因此,本文拟以开平泮村灯会为例,开展传统民俗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就具有典型性和现实意义。

一、农村学校开展传统民俗教育的现实意义

1.打造学校特色农村学校由于所得到的资源有限,长期以来难以形成具有自身优势的办学特色。其实,隐藏于乡间的传统民俗就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教育资源。它就存在于本地,当地学校可以极为方便地将它的人力和物质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形成有别于其它区域学校的独特优势,打造区域教育品牌,改变本地生源外流的状况。2.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民俗虽然带有较强的草根性,其中还不乏封建糟粕,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根源于传统文化,在其身上具有或多或少的传统文化意味。就如泮村灯会,就具有尊老、爱乡、团结、竞争等传统优秀品德,将这些传统优秀品德转化到教育上,既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也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3.增强地方凝聚力根据教育人类学的观点,“乡土有一种归属感、熟悉感、亲切感、价值感、责任感,这种知觉萌发于幼年、少年阶段。”②如果在此阶段缺失了关键性的乡土教育,可能使年轻一代难以培养起对本土的感情,并终将迷失在日益高涨的城市化大潮中,成为异乡城市的漂泊者。相反,若能在这一阶段加强乡土教育,让其培养起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就可能吸引到更多的本地子弟留在家乡,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力量。这将有利于地方建设和发展。

二、农村学校开展传统民俗教育的原则

1.学习素材的本土性各地都有形式各异的传统民俗,这些传统民俗间的差异就源于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传统民俗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应之别,源自本土的传统民俗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③,也是本土人文历史的折射。这本身就一很好的进行乡土教育的素材。因此,各地农村学校在教育实践中,就应扎扎实实挖掘本土的传统民俗资源,而不应生硬地将外地的传统民俗嫁接过来。2.学习内容的选择性由于传统民俗存在不少封建糟粕,对于传统民俗教育,不可能全盘照收,而必须去除其中的负面因素(如重男轻女、封建迷信),突显并深挖正面因素,将这些正面因素与现代观念对接。3.学习方式的多样性由于传统民俗就存在于学生身边,农村学校在开展传统民俗教育时,不应只局限于课堂,还可以拓展到校外,采用访谈、参观、调查等多种学习形式。这样,不仅能弥补农村学校教育资源不足的弊端,更可让学生得到更有趣、更有效的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学习能力。

三、农村学校开展传统民俗教育的策略

1.确立教育宗旨

由于现时泮村学校中有相当部分是非邝姓子弟,并不适宜对其进行宗族观念教育,而纯粹进行宗族观念教育也与国家现行的教育理念相违背。像泮村这种宗族势力较强的情况应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在农村学校中开展的是地方文化教育,以之增强本地人的地方自豪感,和外地人的地方认同感,为当地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服务。

2.编写校本教材

要开展教育,就必须先编写教材。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计划中的一种课程类型,提出实施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力求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④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校本教材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进行编写。其一,教材应契合当前教学改革的要求,明确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让学生通过知识学习与实践体现相结合,加深对以本地传统民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认识。其二,教材应在挖掘本地传统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将其提升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以本土传统民俗这一滴小水珠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博大。其三,充分借助本地现有的条件,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课余开展调研、访谈,以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观察能力、调查分析能力等多种能力。其四,教材应图文并茂,在充分考证史实的前提下,尽量使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表述,以增加教材的可读性。下面是笔者以泮村灯会为素村设计的校本教材内容框架。第一章文化篇课内:介绍邝氏宗族的历史、泮村灯会的由来。课外: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访村中耆老或参与过灯会的亲朋好友,参观本族宗祠,以了解更多的历史掌故。三维目标:(1)学习历史文化知识(2)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3)培养对本村本族的认同感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二章品德篇课内:通过介绍泮村灯会的流程,引导学生认识此项活动对培养邝氏族人团结奋进、敢为人先性格的重要作用。课外: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访问身边熟悉的人,共同探讨新时期泮村人应有的品质,并写成简单报告,在全班展示。三维目标:(1)学习泮村灯会的相关知识(2)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文字组织能力(3)培养团结奋进、敢为人先的品质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三章名人篇课内:介绍泮村邝氏历代涌现的名人,通过对其生平的介绍,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课外: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访问所认识的有一定成就的邝氏族人,为其写一篇人物传记。三维目标:(1)了解泮村名人的生平(2)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文字组织能力(3)学习前辈的优秀品格课时安排:两课时第四章设计篇课内:对泮村花灯的制作进行介绍,对其蕴含的美学元素进行评析。课外: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大胆设计心目中的花灯形象。三维目标:(1)了解花灯制作过程和花灯的审美价值(2)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培养大胆想象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课时安排:四课时第五章说话篇课内: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为外地游客介绍泮村灯会的讲稿。课外:在泮村灯会举办过程中进行实践。三维目标:(1)进一步加深对泮村灯会流程的认识(2)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的爱国爱乡情感课时安排:两课时。

3.组织教学实施

按照国家规定,中小学应在义务教育阶段的3—9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明确有相应的课时安排。就泮村来说,以上设计的泮村文化校本教材的教学可安排在这一课程中完成。笔者建议,应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教材的实施难易度以及学校的课程安排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可将此教材安排在5年级实施,以两周为一个教学周期,在半个学期的时间内完成。

4.开展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应是多元的,包括个体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几个部分,而内容则可包括调研成果展示、心得体会撰写、创意作品绘制等几个方面,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不仅让学生真正深入了解本地的地方文化,更通过这一学习实践,增强学习信心,培养文化认同,加深地方认识。

5.组织配套活动

要让这一校本教材发挥更大作用,当然不能仅凭半个学期的教学,而必须以此为支点,开展系列的配套活动,在整个学校中营造起良好的文化氛围。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课程完结之后,可组织一次成果展,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2)经过几年的积淀,可把其中的优秀成果集结成册。(3)可依托本乡土教材,组织教师进行评教活动,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更新其教学观念。还可推荐参加省市的教学比赛,扩大本校的影响。

6.创设环境氛围

另外,还应利用已有的教育成果,将其转化为校园氛围布置的资源,如将学生的成果放置于展览室中,常年向在校学生展示,并作为校园开放日的亮点向外界宣传;在校内开辟橱窗,定期介绍学生的活动情况;还可将学生设计的花灯模型作为装饰校园的景物。通过这一系列的成果转化,使人一进入校园就能感受到浓浓的“灯会气息”。

7.形成教育品牌

在有了以上的系列教育活动之后,学校就应对这些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升华,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宗旨、学风校训,并以之为契机申报各级的特色校园。通过以评促建的办法,使这些实践行为制度化、常态化,成为每一个学校师生员工的共识和自觉行为。

8.宗族(村落)积极参与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校的文化建设不应是关起门来自说自话,而应积极接纳当地宗族(村落)组织的帮助。而宗族(村落)组织也应看到这一举措对宗族(村落)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人员、物资上给予大力扶持,务求借助学校平台,在新生代子弟中种下一颗地方文化的种子。

作者:宋旭民 单位: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人文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农村学校传统民俗文化教育策略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293162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兰州新闻物流商会捐物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英国医学杂志》 《文物春秋》 《全国商情》 《岩性油气藏》 《江苏蚕业》 《钢铁》 《中国经贸》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花炮科技与市场》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