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首先对民办本科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分析。其次,又对民办本科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阐述,认为可从构建基于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共同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三方面进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健身工作室、健身俱乐部、体育服务有限公司等私人企业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需求量大增。民办本科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一份子,为适应市场需求,都在积极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求为社会输出大量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
一、民办本科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一)对实践教学培养的认知不足
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在未来就业中能够符合社会的需求。一些人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那只是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或毕业设计等部分。事实上,实践教学的培养远不止于此。
(二)缺乏社会实践平台目前,辽宁省已有三所民办独立本科院校开办社会体育专业,分别为辽宁理工学院、辽宁财贸学院和沈阳科技学院。但是,这三所民办独立本科院校缺乏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平台,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出于某种原因,健身俱乐部管理人员对在校大学生来俱乐部进行实习工作持中立的态度。另外,高校与健身俱乐部在搭建学生社会实践平台时难以达成共识,也是导致高校缺乏社会实践平台的主要原因。
二、民办本科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一)构建基于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为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条件,经过高校社会体育领域的专家、民办高校的专业教师等共同探讨与商议,拓展和开发的课程内容与当今市场需求充分结合。同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还要依托学校和企业的条件,从体育工作岗位的要求出发,以工作任务为驱动,设计关于“体育及体育管理”方面的教学项目,构建一系列体育市场管理行动化学习项目,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以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态度的综合。具体而言,理论类课程需要在掌握社会体育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发关于健身俱乐部经营与管理、体育赛事策划等方面的课程,在拓展学生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岗位实践能力;实践类课程则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实践平台,锻炼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等。
(二)共同搭建社会实践平台
企业为高校提供目前市场最为权威、专业的健身场地和器材,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的缺失。利用企业的硬件设施和学校的师资力量共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和企业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发挥实践平台的教育功能,实现平台独特的教育价值。其中,实践活动要融入德育教育内容,让社会实践活动与校内体育相互衔接,成为校内体育的延伸和补充。社会实践平台的搭建是双效的,既是学生探究学习活动、展示创造力的基础平台,企业员工通过向学生讲解与介绍实习工作的内容和专业器械的应用,也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
(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采用高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建设的方式,高校向企业引进学历高、资历深的高管人员来学校授课,向学生教授企业的经营管理及实践经验,增加学生关于实践管理的相关知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注重对社会体育领域人才的引进和师资培训,根据实际需求扩大在职体育教师的培训规模,展开形式丰富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实践。同时,高校保持与企业的密切联系,要求社会体育专业教师向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鼓励在职教师主动经常性地参与赛事的筹划或组织活动及相关体育管理方面的工作,切实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保持教师知识与教学的与时俱进,以此打造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师德高尚、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三、结语
为了解决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培养方案中教学实践环节的缺失以及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并未很好地转化为实践技能等问题,校企合作促使企业和高校形成良好的对接,通过协作完成对培养方案的制定、构建基于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共同搭建学生社会实践的平台以及搭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等,全面地提高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质量,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唐天龙.校企联合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6):20.
[2]王志刚.基于职业角色的社会体育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1):76.
[3]何忠.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与探索[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艺术类论文14(区域经济论文11):35.
[4]高成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护彤,双向流动”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文化与教育,2015(12):203.
作者:李思莹 单位:沈阳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