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谈高校传统就业指导方式的转型
摘要:对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来说,就业一直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传统就业指导方式存在开展方式陈旧、内容脱节,相关指导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的传统就业指导工作有待进一步的转型发展,高校要对就业指导模式进行创新改进,让就业指导工作更加多元化,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期不断变化的高校就业需求。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就业指导;转型思路
一、引言
现阶段,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高校就业指导方式也不断发生着变化。相对于传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来说,新时期移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进行创新,以科学的指导方式为学生、学校以及用人单位提供快捷、便利的信息交互服务,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二、高校传统就业指导方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方式陈旧、内容脱节。在高校的传统就业指导工作中,指导内容较为陈旧,并且就业信息、政策等内容依然是整个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就业指导工作开展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相关信息。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相对被动,很多工作的开展也缺乏学生足够的理解与支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可以轻易地获取信息资源,对于就业信息和政策进行了解,掌握最新的就业形势。新形势下,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显然已经不能有效地满足学生对就业指导服务的相关需求。第二,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之下,学生对就业信息的获取也变得十分容易。但是,在海量信息之下,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和经验,本身不具有较强的信息分析和筛选能力,一些消极、负面的信息会对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从另一方面也为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第三,相关指导人员素质水平有待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作,对于相关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并且指导人员也要了解行业,并具有较强的思想艺术素质。当前大学生自身的个性很强,教师自身如果不能展示出良好的专业素质和道德品质,是很难获取学生的认同和支持的。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对就业问题产生的积极影响
第一,对学生方面的影响。对学生来说,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他们拥有高效的信息获取平台,其自身的就业模式可以得到改变和创新,就业渠道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就业形势也更加丰富,这一切都得益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在新的信息获取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各类智能设备终端,及时地获取就业信息,并第一时间与他人共享。在传统就业模式下,学生通过纸质简历的投递参与面试和126招聘,学生对一些招聘的流程和简章了解不够全面。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投递简历,让求职过程更加省时省力,并且就业成本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企业也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对自身的招聘信息进行展示和发布,并通过网络与毕业生进行沟通和互动,大学生的整个择业过程被有效地缩短,就业效率和效果也得到了更好的保障。第二,对学校方面的影响。对学校来说,在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下其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有效地突破了空间与时间的制约,很多指导工作的限制都被清除,相关工作的开展也更加公开、透明、高效。有关就业指导部门通过互联网对数据信息进行获取,再通过各类微信、微博以及APP应用等对信息进行发布,学生通过手机就可以完成对就业信息的获取,并与学校进行沟通。新的就业指导服务形式有效地提高了指导服务工作的开展效率,并且也实现了定制化的就业信息服务。不同的学生通过不同的账号登录,并提出就业信息的定制需求,就业指导部门则通过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对信息进行分类推送。这种服务模式可以更好地提高针对性,直接切入重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第三,对企业方面的影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企业也逐渐认识到了移动互联网平台应用对自身人才招聘工作的重要性。很多企业也都注册了微信、微博,并根据自身的需求开发了相应的APP。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用人企业自身也可以实现对自己的宣传,提高自身影响力。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也可以轻易地通过这一平台来获取相关信息,及时进行传递。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这一媒介,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互动效果得到了更好地提高,并且对用人需求也可以进行更加精准地定位,学校也可以结合企业用人需求对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这也从另一方面实现了双方的共赢。
四、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新模式应用的优势与劣势
(一)优势
快速发展的移动通信网络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高校移动互联网用户群体来说,其用户群体构成上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有着先天的优势。在智能手机不断普及的今天,手机已经冲破传统观念中的通信工具的定义,逐渐演变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入口。移动互联网本身具有人际定向、即时性、广泛性等多种传播特性,其运用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参与热情,并结合不同的群体采取针对性的服务,让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人性化目标得以更好地实现。
(二)劣势
现阶段,大部分学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缺乏足够的支持和适应,部分软件和相关信息平台的功能没有得到全面、充分的应用。部分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在思想意识上依然停留在相关就业信息和政策的传达,对学生的就业需求了解得不够深入,就业指导工作缺乏足够的实践意义,难以将人性化的目标落实下去。相关教师本身就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于一些信息技术的知识不够了解,相关技能水平有限。在信息的发布上缺乏足够的监管,经常存在信息丢失的现象。高校自身由于投入不足以及重视程度不够,在应对就业平台构建上缺乏足够的支持,导致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缺乏一个良好的技术支持,很多指导行为的实现都不具备有效的依据。
五、高校传统就业指导方式转型思路
第一,对就业指导模式进行创新改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要本着以学生为核心的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就业指导观念。在现阶段移动互联网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形势下,高校自身要积极推进落实好相关的指导工作。教师自身要做好引导工作,并结合学生的需求,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模式进行创新和改进,通过对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有效的运用,为学生打造更加专业化、特色化的就业服务。对移动互联网优势的发挥,对就业信息及时的掌握,可以改进以往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在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中,高校也要构建价值观引导机制,对一些负面信息进行坚决的抵御。就业指导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群体当中,对学生的互联网生活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对学生的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第二,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的多元化发展。在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中,高校也要重视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多元化发展,丰富就业指导形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就业指导工作应该突破传统的授课、开讲座等局限,利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微博、微信、论坛等多种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多种咨询服务。通过创新服务和指导形式,让学生随时随地通过自己的移动终端来获得指导和学习,同时学生自身的特殊需求也能得到更好地满足。另外,在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中,相关教师也要进行积极的创新和改进,深入地研究移动互联网技术,对于学生关注的热点进行了解,丰富就业指导工作形式。第三,加强对就业指导队伍的培养。在信息化时代,高校就业指导教师更应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新的技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高效地完成就业指导工作。每个就业指导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完善自己。高校要构建一支业务过硬、高素质的就业指导团队,更好地服务和帮助学生。
六、结束语
综上,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传统的内容和形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的就业工作发展需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需要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改进,对新模式的应用优、劣势进行全面的分析,正视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就业指导工作的新特点和优势,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帮助就业指导工作顺利转型。
参考文献:
[1]刘佩丹.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邢台学院学报,2014,(3).
[2]何云亮,张贵云,蔡德坤.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中的应用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3).
作者:李国辉 单位:佳木斯大学
第二篇: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改革策略
[摘要]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是指导大学生顺利就业和帮助规划职业生涯的重要课程,对改变大学生就业生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开设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设想,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因此,需要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充分分析,以提出合理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现状;改革途径
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的人数大幅度增加,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各高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在大学课程中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来帮助大学生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就业现状,帮助他们准确认识自我、展示自我、提升自我,以适应和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使大学生拥有更大的就业机会。但是就近几年来的课程教学现状来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实际效果不是很明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说明该课程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来完善课程的实施,以促进教学效果达到理想的程度。
一、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一)课程不受重视
近年来,虽然各高校开始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但是由于处于课程建立的初级阶段,课程规划很不成熟。并且高校没有充分地重视就业指导课程,对学分管理、课程安排等方面的规划很不完善。而在众多的高校中,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基本上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的,有的高校甚至只是简单地召开一些就业指导讲座,很难满足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知识的需求。部分学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认识不足,教学中只是简单地对毕业生讲解就业市场的信息和相关的就业形势,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正确掌握,大学生的就业难题依然严重。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模式单一,教学理论不成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理论性知识的讲解,大学生只能生硬地背记课本知识,这就导致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理论的理解不彻底,很难应用到实际的就业过程当中,不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就业指导课程教师没有得到准确理论的指引,就业指导的相关专业知识不足,不能很好地掌握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导致无法科学地指导大学生准确地进行职业规划[1]。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材料在各学校的课程中有很大的不同,有的教学材料是省里编写的,有的是学校自己编的,有的甚至没有教材。大部分的学校没有根据毕业生情况和实际的就业情况而进行教学,更不要说编写教材。这就使教学内容与就业实际不相符,教学效果不能准确地作用于学生的实际就业选择上,就业指导课程的真正意义就不能够实现。学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不足,教学基础设施落后,教学活动很少,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对就业指导课程重视程度不足,对课程的讲解深度达不到教学要求,学生的理解效果不明显,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不大。由于各方面影响,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认识不正确,不能积极地学习就业知识,最终出现就业指导课程虚无化的现象,这与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相背离,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成功就业。
(二)课程体系不完善
虽然各高校都在积极地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但是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善。很多学校并没有正式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只是在大学的某个阶段开设几节就业指导课程,偶尔安排就业讲座进行指导。没有安排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安排不合理,很容易出现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就业技能不成熟的现象。课程的实际教学过分理论化,没有与大学生的成长和实际经验相结合,很难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自身优缺点,对提升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没有很明显的作用。我国的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时间较短,专业的体系还很不完善,教材和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没有达到课程的要求。各高校对教材的选择千差万别,也没有及时对就业指导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高校的课程规划不完善,大部分都是借鉴国外的经验成果,教学方法比较落后,而且没有自身的特色,与中国的就业实际情况不相关,不能够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就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与实际就业情况想脱离,不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且对就业市场的分析只停留在表面,从而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大学生就业。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策略
(一)加强就业指导理论研究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为了解决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出现的一门学科,对于中国的高校来说,是一个新领域的探索。在探索初期,中国高校只能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和成果,但是要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作用于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因此,结合中国时代发展的需要和中国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改造和创新已有的经验成果,促使中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就业实际情况。在不断追求理论知识创新的同时,还要结合实践来加强就业指导的实际应用效果。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的探究还不深入,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来进行教学,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就业指导项目的关注与支持[2]。
(二)分阶段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能一步到位,需要在大学期间不断地锻炼和积累。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也需要不断地思考,提高择业水平是不能急于求成的。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来不断地培养就业能力和择业方面的能力。在大学的各个阶段,都应该开设与就业指导相关的课程和活动,根据每个阶段学生思想和能力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课程,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态度,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通过四年的熏染,使学生逐渐对自己有一个准确到位的认识,逐渐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就业市场信息,树立正确的就业和择业心理,更深入地了解职场的一般规则,从而自己制定合理优化的就业计划。根据不同阶段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开设难易不同的就业指导课程,能够更好地结合社会和学生就业情况,更好地应对就业难题。
(三)加强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培训
就业指导课程在大学期间的不断深化,需要有更加专业化的教师作为指导,这就需要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形成学校特有的就业指导教师团队。这个团队不仅需要掌握过硬的就业指导知识,还需要掌握不同专业的专业知识,了解不同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压力,这就需要加强专业指导教师的就业指导能力,及时引导学生判断正确的就业方向。就业指导教师需要熟练地掌握就业指导的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方面知识,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就业心态,对自身的能力和发展做出正确的评价,制定合理的就业择业规划。学校应当对教师进行合理的培训,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校可以组织与就业指导相关的活动,帮助教师与学生进行友好的沟通,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就业思想,及时修改和制定有效的课程方案[3]。
(四)完善课程体系
学校不仅要加强教师团队建设,还需要重视课程体系的完善,制定正规的就业指导规划,完善教学体系和教学设施。建立就业指导教研室,加强对就业指导的研究和探究,制定符合本校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和相应的教材内容,形成科学合理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就业指导教师可以及时探讨教学情况和问题,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就业观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通过各种就业社会活动,帮助学生亲身体验就业带来的真实感受,更好地促进学生了解自身的能力和就业问题,明确就业的方向。完善的教学体系能够使教师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引他们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内容,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三、结语
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应该在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新的就业指导理论。各高校应该加大对就业指导的重视,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根据国内人才市场需要,及时调整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形成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专业素养对课程的改革有重要影响,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应变能力,不断优化教学体系。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要与社会需要相联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变革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及时掌握时代发展需要,不断提升学生自身实力,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教师在进行就业指导时,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以积极心态应对就业难题,帮助学生乐观地接受就业挑战。
[参考文献]
[1]韩柳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现状与优化[D].开封:河南大学,2014.
[2]孙志新.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现状调查及实施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3]陶胜男.辽宁省硕士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
作者:张晶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第三篇:高校就业指导问题及解决策略
摘要: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指导机制比较僵硬化、指导服务侧重高年级、指导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包括完善就业指导系统;提高大学生就业综合能力;帮助大学生建立科学的就业观;增强与企业的联系。
关键词:高校就业;就业指导;就业观
随着我国高校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多,大学毕业生也急剧增多。据调查2013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1.9%,其中就业率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博士生与硕士生的就业率均为86.2%;其次是专科生为79.7%;本科生为67.4%。2014年,被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季”,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727万,相比2013年增加约30万人次;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749万,比上年增加22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在严峻的就业形式下,毕业生对于就业方向把握不准确,自我优劣势剖析不足,期望值和要求过高,同样加大了就业压力。可见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
一、完善就业指导系统
就业指导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未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甚至存在很多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基本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授课对象为高年级学生,存在课时少,实践少等问题。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教师多为兼职教师或辅导员,在指导学生就业方面力量较为薄弱。虽然各高校都会设置就业指导机构,但就业指导机构缺少专职人员,所能发挥出来的作用十分有限。此同时,高校每年在学生毕业季时,为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信息与学生的实际就业工作需要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高校应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系统,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在指导对象方面,应涉及在校大学生,从大一开始逐渐开展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是伴随着大学生活的持续过程。在加强就业信息化方面,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就业信息渠道,学生可以充分运用手机、网络等现代化通讯技术了解就业信息。在指导人员方面,提高指导人员专业化程度,通过对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来推动就业指导的专业化和专家化。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综合能力
我国大学生在就业能力方面存在着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社会适应能力差、择业意识滞后、专业素质低、操作能力差等问题。用人单位看重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识、可塑性、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综合能力,我国高校应紧跟就业市场要求,对现有的教育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改革,不仅要培养出具有理论性的专业人才,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学校要鼓励大学生走向社会、面向社会,要搭建平台,创造机会,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将学生送到社会这个大课堂去锻炼,去磨练;要与企业多联系,多沟通,建立校企联动机制,为学生争取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实习实践中学到与书本不一样的知识。
三、帮助大学生建立科学的就业观
当前,我国大学生存在着职业规划意识淡薄的问题,毕业生还不能清楚认识自己的能力特长、专业水平,也不清楚自己的发展前途和方向,不能准确定位。我国高校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日常生活方面,学校应该从各个方面进行学生培养,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己;同时,要给学生进行就业方面指导和就职前的培训,协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和特长,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基础上选择工作单位、职业类型,并朝这个方面不断努力;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校友恳谈会、行业和企业研究人员与毕业生的座谈会,介绍企业现状、人才需要、人才素质要求等,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四、增强与企业的联系
高校和企业的联系是帮助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纽带。如今高校与企业联系越来越紧密,但在合作观念、合作机制、平台建设等多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政府支持下应大力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为更好地促进与企业合作,我国高校应做好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沟通工作,一方面高校为用人单位提供详细的毕业生在校表现信息,以作为企业录用时的参考。另一方面,高校为毕业生提供大量的用人单位信息。同时我国高校要树立好真诚合作的理念,以人才输出为根本目的,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学生,这就需要高校不断提高的教育教学质量,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优化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加强与企业的沟通,真正培育出企业需要的人才。
五、结语
就业指导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学校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也是检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重要的指标。面对未来,我国高校要积极吸取“他山之玉”,结合实际,努力探索,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服务。
参考文献:
[1]黄建波.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企业家天下,2007(2):128-129.
[2]周月华.日本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及启示[J].新疆社会科学,2007(9):73-75.
[3]徐蕾.日本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江苏高教,2012(7):102-103.
作者:郑倩 周丽 单位:阿坝师范学院 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相关专题:企业食品召回管理制度 中国医刊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