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人们迎来了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媒体时代,在这个新的信息传播与互动交流平台上,小学生群体的道德发展状况越来越令人担忧。新媒体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道德判断的发展、阻碍了自制力的养成以及诱发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可以通过建立班级网络互动平台、制定手机管理制度,来引导小学生的道德判断;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关注小学生的自我管理,来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充分认识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理念,来培养小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小学生;道德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传统媒体相对应的具有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以及共享性特征的新媒体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中,电子产品的升级换代使网络触手可得,带来了生活的便利和大量的信息资源。当前的小学生作为网络互动活动中的一个组成群体,他们的身心发展处于成长的阶段,尤其缺乏对事件的是非判断能力,易于影响价值观念的形成,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小学生的道德发展既要适应社会的要求,也要做到合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资源,同时家长和学校更要做好对学生道德发展的监督。因此,探寻完善新媒体环境中小学生道德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环境对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
(一)影响小学生道德判断的发展
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道德发展的转折期,要更好地促进小学生道德判断的发展,更多地需要外在的制约。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道德发展逐渐由外在的制约向内在的自觉性过渡。因此,外在的环境是影响小学生道德判断发展的主要因素。道德判断是道德认识的重要内容,“道德认识主要指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是非观念的认知。”[1]有了良好的道德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行为,使其在一定情景中是合理正当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手机等通讯设备越来越普及,使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变得多样化。新媒体环境具有大众性。学生除了要受到学校道德教育的引导外,不免会去尝试、了解这种新兴的媒体形式。今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中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总数已达7.10亿,其中年龄低于10岁的网民超过2000多万。与2015年相比,10岁以下儿童群体所占比例有所增长,互联网正在不断向低年龄段渗透。可见,小学儿童在网络使用中已经是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在一些较为常见的社交平台,如微信、微博以及各类移动应用软件中,我们都会看到很多小学生的身影,他们会对一些社会现象大胆做出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有些是偏激的也有些是极端的,他们的道德认识还处于较为模糊的阶段,他们在行为的标准、社会道德的规范以及是非观念的认知上都是不完善的,会受到网络上一些负面信息的影响,在其进行行为推断的时候就会出现一定的偏差。行为后果是小学生做出道德推断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新媒体环境中,儿童往往会通过所观察到的网络事件的后果去判断这件事情的好坏。而事实上,这个事件的后果本身就需要首先做出判断。因为这个后果并不是他们亲身经历的,不能切实去体会。所以他们可能是受一个已经被判断过的后果所影响而做出评价。根据小学儿童道德发展理论,此年龄阶段的儿童很难去做出明确的分辨,所以小学生的道德判断的发展在这些大量网络互动中不免会受到一些影响。
(二)阻碍小学生自制力的养成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的自觉性和对自我的控制力是道德意志的重要体现,是规范自身行为的内在约束力,即自制力。因此,自制力的培养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传统的小学生道德成长环境一般包括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道德训练。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及时性、海量性以及共享性,智能手机的出现成为新媒体各类平台的重要载体,不断更新升级的手机系统更好地发挥了这种作用。当前小学生普遍拥有手机,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联系更加紧密,做到及时帮助儿童查缺补漏。但是正因如此,小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新媒体带来的丰富内容。大量多样化的信息类型吸引着他们的眼球,一些儿童沉溺于手机或是电脑游戏。近几年,新闻报道中不断出现儿童因过度玩手机而导致脊椎损伤等案例。小学阶段的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易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长此以往,不仅伤害身体健康,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儿童自制力的养成,小学生的延迟满足能力是随着年龄不断增强的,新媒体环境中充斥着各种诱惑,已成为小学生自制力发展的最大阻碍之一。
(三)诱发小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道德行为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动作,它基于一定的道德需要,并且会受到榜样、行为后果、行为目标以及社会性目标等的影响,进而改变或形成某些行为习惯。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道德需要的内容、程度直接影响着道德行为。”[2]道德需要是指在一定社会或集体中人们将所要求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内在道德要求。“人们之所以有道德需要主要是认识到道德原则和规范具有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功能,为人们的道德生活所必须。”[3]因此,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与其道德需要是紧密联系的。道德需要的内化需要一定的外界引导,激发主体从内部实现转化是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小学生的道德需要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道德认识还处于初始阶段,会易于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不能正确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使内在的道德要求影响道德需要的形成,表现为行为上的缺失。网络上的一些行为是小学生易于效仿的榜样,这种行为的后果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损害他人利益等。较为常见的就是网络骂战,很多是年龄较小的小学儿童,这种网络暴力很多时候比身体上的伤害更加巨大。而参与这种活动的儿童表现为长期处于网络之中,较少参加课外活动,以及长此以往而导致的性格冷漠、孤僻,与同学之间产生矛盾更多的是到网络上去发泄,而不愿交流、沟通。师生之间的交往也会易于出现冲突。另外,新媒体包含的海量信息,使得小学阶段的儿童接触到超越其年龄的内容,当前的小学生常被人们称“早熟”,然而这种“早熟”一般指他们知晓很多事理,在认知上高于实际年龄,但是经验和阅历还是很欠缺,会导致一些不理智的冲动,如一些师生冲突、校园暴力等。然而这样的道德需要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道德需要下往往会导致其道德行为的缺失。
二、完善新媒体环境下小学生道德发展有效途径的建议
(一)正确引导小学生道德判断的发展
1.建立班级网络互动平台班级网络互动平台是利用网络技术去模拟一些新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围绕一些班级活动进行交流的模式,目的是引导小学儿童在新媒体环境中的行为判断能力的成长。这个互动平台的设置与小学生日常所接触的网络形式相类似,使其在现实生活中在接触到类似情景时能够起到迁移的作用,进而做出恰当的评判,促进认知发展,深化内在的道德认识,提高道德判断的能力。以班级或者学校为单位开发新媒体平台的网站或电子信息共享平台,贴近小学生日常网络活动的情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研制手机版和电脑版。首先要对班级或者全校的学生做一定的调查,确定学生是经常处于什么样的新媒体环境中,这样使网站的开发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能够更好地对其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这需要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以及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师的参与,各方合作才能更好地建立起这个模拟平台,成为引导小学生道德发展的有效路径。2.制定手机管理制度手机管理制度是指为了使小学生能够有效使用手机所制定的一些措施。一方面针对在课堂活动中所产生的影响。当前对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主要处理办法还是采取没收的形式,但是这样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事实上反而会增加师生间的矛盾,小学生的思维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能理解这种行为是为他好,而教师也往往采用强硬的态度,这是一种师生互动中的思维定式,而因此引起的误会与冲突往往被人忽视。久而久之,难免师生关系恶化。制定手机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严格控制学生的使用,培养小学生的延迟满足能力,使其他影响、尤其是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发挥出来。手机管理制度要依据学生的必要需求来制定,采取统一保管的形式。另一方面手机更多的是为了家长与儿童之间保持必要的联络,所以在制定的时候既要对学生进行课堂管理,同时也要考虑手机的真正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使用习惯,使道德认知的发展得到积极的外界影响。
(二)加强小学生道德意志品质
1.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人间本有的道德性,盖于骨肉之间最为自然,且天真流露,毫无修饰。”[4]64一个人基本的道德认知与行为始于家庭生活,来自于日常生活中与家人之间的交往所养成的德行,处于主导地位的家长是儿童行为规范的引导者。因此,即使进入学校,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道德发展初期的小学儿童。学校的教育更多的是在家庭生活中已养成的他律习惯的基础上,通过一些直接或者间接的途径来引导儿童。所以家庭教育从一定程度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学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具有很大的推动性作用。小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是指小学儿童在学校或社会活动中,在其遇到或处理一些行为事件时所展现出来的自觉性、坚韧性以及自我控制力。新媒体环境中的小学生很难把控新鲜事物的吸引,道德认知的不足易于导致片面的道德判断方式,对于事物的评判标准更多的是通过自身的主观喜好,如果没有外界的及时监督会过于依赖和沉迷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信息便利性和娱乐性。家长在学校道德教育外要严格把控儿童对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间,并了解儿童对于哪些信息关注度较高,进而给予正确的引导,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为儿童良好自制力的发展打好基础。2.关注小学生的自我管理小学生的自我管理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自身道德品质的自我评估,是一种内在的、自发的、主动的监管方式,它是小学生的道德发展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的关键内容。通常包括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等。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对自我的管理会表现在其面对具有一定诱惑力的事物时所做出的反应。良好的自制力更多的来自于对自我的灵活调控能力,而更高层次的道德意志以此为基础。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关注小学生自我管理情况,新媒体环境对小学生的诱惑力很大,而这又是无法避免也不应去回避的,面对这项现代化技术,学生要去了解,同时也需要克服一些弊端。另一方面是小学生群体之间的管理,这种途径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是一种学生自治的形式。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一些群体活动,互相监督、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些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通过讨论,制定一些规则,使管理活动有依据可循,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三)充分认识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理念
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理念是一种相对于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的观念。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小学生的外部世界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生活化的道德教育更有助于小学生道德需要的发展。新媒体环境对小学生社会化程度的影响是高于其年龄特征的,网络世界中人们在一般情况下并不了解周围的人是谁,在进行的是一个相对平等的交流。道德需要具有发展性,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道德需要,因此内在的道德要求就不同。在某些情境中小学生会面临高于其水平的道德要求,但实际上他们并不能形成相应的道德需要。生活化的教育模式是通过直接的道德训练途径帮助儿童补充这种欠缺的需要,培养道德信念,使儿童在网络互动中的行为符合相应的道德标准,并内化为内在的道德要求,从而为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奠定基础。但是这种理念并不是单纯地将日常生活的内容直接搬运过来,而是要从人性的角度让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与关怀,培养道德信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校组织教师自主开发生活类课程,创造模拟情景,让儿童接触一些社会行为,并观察、适当引导或提示其做出判断。这些情景的创设可以根据一些真实的案例或事件来研发,并且此类课程不应做分数评价,而应根据小学生之间的不同差异给出相应的建议。另外,还可以布置一些此类型的作业,如对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做一个记录,之后写出自己的感想与做法,教师或家长给予一定的反馈。“品性的养成,必须是先由家庭做基础,学校继续之,社会辅助之。”[4]63人的道德发展水平更多的是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社会的道德准则也在不断的变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生存环境更加新鲜、复杂。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新媒体渗入到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之中,并且新媒体时代才刚刚开始,未来将会在更多方面发挥作用。小学阶段的儿童道德发展处于关键期与转折期,更不能忽视其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影响,教师、家长做好监督的同时,还要思考怎样利用新媒体技术服务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如新媒体的及时性特征可以为师生提供实时沟通,一些信息的传递也变得快速、简单,也是对人力、物力的节省。因此,要积极引导小学生适应网络活动,而不应采取回避的方式来避免它的影响。而什么样的道德教育途径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小学生预防或克服新媒体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可能还会出现新的特点,今后仍更加需要人们不断地进行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55.
[2]柳斌,朱小蔓.中国教师新百科:小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397.
[3]朱贻庭.伦理学小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88.
[4]丘景尼.教育伦理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K].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6]李菲.对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理念的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2010(10).
[7]徐涛,李文.新媒体与未来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15(1).
[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
作者:张辑娜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