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组织结构等都不能够满足当代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求,所以对高职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成为必然。结合现阶段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应以市场为导向在人事管理中形成竞争机制,实行教师聘任制,平衡高职院校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科学办学以形成特色,科学合理地对管理体制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创新
高职院校的建立晚于本科高校,所以其管理体制一般都是沿用或者照搬普通本科高校的管理体制。然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式与本科高校存在很大区别,所以本科高校的管理体制运用在高职院校中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这对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因此,构建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对人才培养和高校自身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分析
(一)领导管理体制
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的领导管理体制主要是实行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在校长下设立二级学院,由院长分管高职院校各学院的相关事务。不断完善和改进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各学院的院长负责制是我国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重点。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在党委领导下依法行使职权,按照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对学校的教学、科研以及其他的行政事务进行科学管理。
(二)校园管理的结构框架
高职院校在学校管理结构框架上与本科高校统一,都是分成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和后勤管理三部分[1],在部门划分中将高校的教学和行政划分开来:教学部主要负责各院系的教学工作,主要以教学为中心;行政部负责学校的人事、行政、教务等工作。在这种结构框架中,教学、科研以及生产都是分开进行的:教学中,理论课和实践课由专业课教师和实验教员分别进行;科研主要是为了教师的职称评定。所以,在传统的教学体系结构中,教学、科研以及生产存在一定的联系,却缺少融合性,这对高职院校人才的全面培养存在很大弊端。
(三)教学管理体制
目前高校的教学管理一直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在教学管理中教师具有权威性,对学生进行“管制”,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民主教学理念,服务性教学管理落实不到位[2]。这种管理体制限制了学生和教师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和教师处于不平等的位置,影响了师生关系。高职院校对自身特点认识不到位,导致教学管理照搬本科高校,使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失去特色。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与本科高校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多是沿用本科高校的课程,只是做少许改动,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出现偏差。
(四)教学质量控制管理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控制管理中存在很多不足,需要高职院校领导更加重视教学质量的监控。首先,从课程设置上看,理论课程体系过于陈旧,与当代社会的发展存在差距,而且很多课程的设置与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不符。实践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而且课程课时少。高职院校培养的主要是实践型人才,开不足实践课程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和就业都有很大影响。从多年的毕业生就业率上看,情况并不理想,很多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教学质量的问题。其次,高职院校在学制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弹性不足。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目标较为明确,是想通过在高职院校的学习,掌握精湛的专业技能,在毕业后能够找到相关的对口工作。针对这个目标,学校应该在课程、学制上给予一定的弹性,如果学生在校期间有好的工作实习机会,应为学生提供方便,实行弹性教学制度,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取得相应的教育证书。这不仅能让学生在企业的实习中掌握实践技能,也能为学校教学减轻负担,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最后,高职院校的特色教学也存在缺失。虽然在教学改革热潮下,学校认识到了特色教学的重要性,并开始着手对学校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但是由于特色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者视野不够开阔等原因导致在特色教学的道路上还存在很多障碍。
二、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不足
(一)管理人员结构臃肿、人事制度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多是由中专院校和普通职高合并组成,所以在管理上还存在着原来学校的弊端。在管理方式和手段上沿用之前的理念,导致高职院校管理落后。教师和管理人员多数都是事业编制,学校人员流动性较弱,教师职务实行终身制,整个教学人员结构臃肿。由于事业编制缺乏竞争机制,使得许多教职员工存在“得过且过”的心理,缺乏工作动力与激情。中层管理人员在岗位升调过程中,实行任命制,并不是通过公正的选举和竞争,缺乏民主性,而且监督力度不够,使中层管理者容易形成官本位思想[3]。在人事薪酬管理上仍是注重学历、职称等硬件指标,而忽略了能力、业绩等软实力。后勤管理中缺乏社会化管理意识,使后勤部只能为学校提供保姆式服务,缺少经营的观念与规划。
(二)人事改革落实不彻底
目前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成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主要的工作要求就是落实聘任制。聘任制能够增加事业单位的竞争力,激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促进事业单位更好地发展。鉴于高职院校存在的人事管理弊端,对其进行聘任制改革成为必然。但由于改革政策不完善,方式不得力等原因,使得人事改革落实不彻底。在高职院校中传统的任命制思想根深蒂固,在人员结构上也存在很多裙带关系,所以即使聘任制度落实,往往也会流于形式。所以只有从人员的思想上进行革新,调整人事关系,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落实人事改革。
(三)管理体制、权力结构分布不均
政治权力和学术权力是高职院校的基本权力,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有效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当前高职院校需要重视的问题。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间应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应该既能相互制衡又能相互促进。但是在高职院校中,往往只重视强化政治权力,学术权力被弱化。这导致在学校的发展和决策中过分重视行政意志,忽略了学术建设,学术专家和各学科专门委员会在学校中的管理作用被淡化。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是通过教学为社会输送专业人才,所以整个学校管理还是应该以教学为主,其他部门要为教学服务。但是目前的高职院校中更重视行政职能部门的作用,行政部门的服务意识普遍不强,导致教学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四)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硬件不齐备
高职院校的办校经费主要来自财政拨款,由于拨款有限,不能充分满足高校的教学改革和建设,这就导致学校在投资大的专业建设中步伐缓慢,而投资小的专业却速度较快。然而,这些小的专业往往是社会需求量少,学费高的专业,久而久之,使得学校的专业建设日趋不合理。在课程设置上,教学目标不明确,改革方向随意,没有长远发展的教学计划。由于设备不齐全使得一些课程的开设流于形式,不仅浪费了课程资源还影响了教学质量。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课程的结构、内容、方式都完全由教师主导,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受到限制。另外,学校实训课程质量差,实训基地建设较为落后,与企业发展需求不匹配,学生实践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创新对策
(一)以市场为导向在人事管理中形成竞争机制
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高职院校中各个环节都将与市场经济相对接,从求学者的需要到就业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再到科技服务市场的建立,都渗透着市场经济。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的教学要与市场需要相结合,在办学方式上采取校企合作、合作办学方式,形成面向市场的办学机制[4]。在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基础上对学校人事管理进行改革,可以有效地激发教职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危机意识,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二)彻底落实人事改革,实行教师聘任制
教师聘任制是学校和教师处于平等地位的基础,它通过签订合同来确定劳务关系。教师聘任制的建立能够将竞争机制引入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中,使教师队伍能够自由流动,为教师资源增添新鲜血液。同时,应根据不同职责进行分类管理,对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根据岗位设计目标,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对工人执行任务合同制[5],并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督促教职人员能够各守其岗,各尽其责。在薪酬制度上要注重岗位、淡化职位、注重绩效、淡化工龄,做到公平统筹,科学考核。
(三)平衡高职院校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
高职院校往往偏重于行政权力而淡化学术权力,这种管理方式使学术在高职院校的地位不断下降。高校作为以学术研究为主的教育基地,这种权力管理方式有失偏颇。所以高职院校必须重新对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进行平衡,提高学术方面的决策权。在进行决策时,不仅要听取行政方面的意见,也要广泛参考学术委员会等学术方面的建议,充分体现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四)科学办学,形成特色
目前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式上都比较落后,对学校发展极为不利,因此高职院校要转变办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形成一定的高职院校特色。从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发挥学校自身优势,根据社会企业的实际需要,聘请相关专家开发研制出一批特色的专业和课程。综上所述,我国的高职教育中目前还存在很多不足,人事管理、组织结构、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欠缺,不但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专业技术学习和就业。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分析当前形势,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形成特色的办学理念,采取科学的办学方式,推动高职院校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妍.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逻辑与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2,(18):35-35,63.
[2]胡声晓.基于政府背景下的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创新探究[J].赤子,2014,(7):178-178.
[3]李桂华,赵鹏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信息安全管理007,27(11):8-9.
[4]高祺媛.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30(3):43-44.
[5]孟昭上.关于创新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12):52-53.
作者:唐东存 单位:天津交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