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哲学影响 -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哲学影响

时间:2017-05-08 10:48:36 来源:论文投稿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是什么?这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深入思考并给予回答的问题,正是他们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进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孜孜不倦探求并试图系统解决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进方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从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艰辛探索,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精辟概括,再到江泽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社会和谐一直是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基本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重大命题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观的内涵,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建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创新理念

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和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直强调自己要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一直倡导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相处,一直主张建构符合时代特点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近30年来,已经开创出一条既适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特点的发展道路,即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条和平崛起的新道路。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义无返顾地坚持和发展这条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就是21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2]同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联系,同走和平崛起发展新道路的自身发展战略相联系,中国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新理念。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出席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第一次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政治主张并就此发表了四点意见:第一、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第二、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文明;第四、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建设和谐世界与文明多样性密切相关。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历史经验表明,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3]522为此,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这样,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我们顺应历史潮流,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共处,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

三、中国古典哲学概念“和谐”

在当代上升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重要范畴和、太和、和谐,乃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本来指歌唱的相互应合。《说文》:“和,相应也。”引申为指不同事物相互一致的关系。儒家哲学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之间虽然存在着相反相争的情况,但相反而相成,相灭亦相生,总起来说,相互的和谐是主要的,世界上存在着广大的和谐。”[4]我国现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了“文化自觉”的命题,哲学史家张立文创立了“和合学”的学说,均借鉴了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并对不同文明的和融相处提供了真知卓见。如费孝通晚年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提出“文化自觉”的课题。何谓“文化自觉”?“简单地说,就是每个文明中的人对自己的文明进行反省,做到有‘自知之明’。”[5]481这样“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5]448“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讲,“文化自觉”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观的具体表现。“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念,继承了中国古代优秀的“和”文化传统,借鉴了西方哲学的辨证法精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在贯通国内发展与世界和平的基础上,上升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四、“和谐”理念与实践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与进步和平观

在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发展问题与和平问题高度统一,合二为一。“维护世界和平,是促进共同发展的必要前提;促进共同发展,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3]108和谐理念与实践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与进步和平观。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见《人民日报》2007年6月26日)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是尊重规律的发展观,是正确指导中国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中国传统“和合”思想的精粹,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精华,着眼于中国与世界的现实、未来而提出的重大政治战略方案。发展、和平、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与潮流,“南北”问题之外,还有“东西”问题,而解决“东西”问题即世界和平问题,要求我们能做到“和而不同”、“文化自觉”,要求我们确立马克思主义进步和平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是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也就是社会发展最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6]马克思主义和平哲学的主旨在于在全球范围内倡导一种进步和平观。我们认为,进步和平观,第一要义是和平,核心同样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理性平等宽容和谐,根本方法是“文化自觉”,协商沟通,求同存异。它将促使地球上不同的文明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不同宗教之间、不同发展阶段之间能够正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精神价值的多元性,能够着眼于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从而理性化解矛盾与危机,靠沟通而不是靠武力来解决问题。“这个世界应少一些对抗,多一些对话,少一些傲慢和偏见,多一些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共同发展进步。”[3]521

五、呼吁创建马克思主义和平哲学

科学发展观,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践的理论创新与经验总结,一方面也是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之后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集大成观点与理论成果,上述两个方面合二为一,相辅相成,有力地指引了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而当前,与发展哲学的热潮与勃兴形成反差的是,同属于当今世界的重大时代问题,发展哲学方兴未艾,蔚为大观,而对和平问题的哲学研究却明显相对滞后,马克思主义和平哲学的创建似乎还没有提上理论界学术界的议事日程。在此笔者斗胆呼吁,结合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选择,结合建设和谐世界的重大战略主张,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应该为确立进步和平观,创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平哲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如何创建马克思和平哲学呢?在此提出一些原则性的建议,以求教于方家。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视和平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门哲学。要认真梳理马克思主义的和平思想资源,作为我们立论的理论基础。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就强调矛盾斗争性的同时,也同时强调了矛盾的同一性,这方面邓小平提出的“一同两制”的构想及其成功实践可以说就蕴涵了马克思主义和平哲学的普遍意义。

第二,认真总结世界思想史中关于和平的进步思想以及对战争的理性批判。这里面包括继承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和为贵”等传统思想精华,也包括借鉴世界政治文明中关于和平理念的思想资源。

第三,认真总结反思以和平与战争为主线的人类历史、世界历史,尤其是20世纪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清醒地反省历史,以史为鉴,在清醒认识过去的基础上把握现在与未来。

第四,要认真研究当前的国际局势与现实冲突的实质。当今世界并不太平,继20世纪90年代苏联、东欧剧变、冷战结束后,21世纪的第一年,就爆发了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随后美国及其同盟者作出的反应折射出一种以暴制暴的政治策略,加之其它一些不安稳因素,使得当前世界的和平形势更加严峻。在此背景下中国倡导“和谐世界”,无疑符合世界和平的基本趋向,而且十分必要及时。第五,和平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本身的建设须大力推进。要总结和平问题的历史资源,要正视和平问题的现实困境,要从哲学的高度对和平问题进行研究。要明确和平哲学的对象,应遵循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思维来构建马克思主义和平哲学的理论框架,要明确地提出马克思主义和平哲学的基本观点,要高举进步和平观的时代旗帜。


更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哲学影响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274354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企业财务危机 商标翻译方法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河南化工》 《微电机》 《黑龙江史志》 《短篇小说》 《电子工艺技术》 《全国商情》 《家教博览》 《电工电气》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八桂侨刊》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