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教育模式对德育工作的运用 - 综合经济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道德教育模式对德育工作的运用

时间:2017-05-03 18:16:59 来源:论文投稿

[摘要]中英两个大国在道德教育运动上都具有各自的特色,英国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探索出的道德教育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开放和包容态度的文化强国,应该批判吸取英国道德教育模式中可借鉴的经验,以弥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不足。

[关键词]英国;中国;道德教育;启示

一、中英两国道德教育模式

所谓道德教育模式,是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下,由一定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及理论的指导,贴合这一阶段的道德教育实践的要求,在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式方法以及手段等多方面的具有综合形式的理论模型和实践范式。这种道德教育模式不仅存在于主观构想,更是一种可以实践的行为模式,为了达到道德教育目标,通过教育模式和教育活动的指引,使道德理论内化于心,随之外化于自己的实际行动。因此,把中英两国的道德教育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分析了解中英两国的道德教育发展趋势,进一步地学习借鉴英国道德教育中符合现代社会特点的道德教育的新方法,促进我国道德教育模式的发展。

(一)英国道德教育模式

英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最早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并且经济能够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这与它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提到英国,会与一个词汇联系在一起,便是“绅士”,英国的教育家洛克就曾提出“绅士教育”,这也影响着英国道德教育模式。英国的道德教育模式即“德目主义模式”,又称“体谅模式”。它是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相处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旨在把学生培养成正直、善良、亲切、勇敢的人。“体谅模式”的最大特色是从人际关系角度出发,重在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品质,使学生能够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互相理解,互相尊重。这种道德教育模式无论是从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材的编写等方面都受到学生和老师的欢迎,取得了实际效果。

(二)中国高校德育教育模式

我国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融合了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因素。在德育课程的设置上,偏重于政治观念上的教育,课堂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我国的德育模式表现为“整体构建德育模式”、“情感道德模式”以及“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三个方面。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公共课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称之为“知识性德育”;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渗透在不同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称为“渗透性德育”;利用党团等为载体进行实践活动的形式称为“活动性德育”。目前我国在德育教育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在这一基础上,根据人的心理行为活动规律以及道德发展规律等相关领域的知识理论,建立起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又赋有创新的道德教育模式。

二、中英两国道德教育模式比较

(一)相同点

1.开设相应的课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我国高校,通常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制定相应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职责不仅是系统地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英国,同样开设专门的课程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例如:健康课、公民课;他们更加注重从生活上、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学生在课堂上主要以讨论学习为主。针对“体谅模式”的特点,英国学校利用宗教这一手段,定期开设宗教课,举办宗教活动,用宗教的知识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利用其它学科辅助德育渗透在我国实行素质教育之后,更加注重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都强调三维目标的确立,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英国的学校教育中,德育教育也会通过其他课程如文学课、历史课、艺术课等形式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3.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加强德育教育理论离不开实践。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来达到德育的目标,这一形式具有理论依据同时又能起到不错的效果。在我国高校中,党团下属的各类社团组织经常会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例如:去敬老院为老人服务;参加环保组织,宣传构建绿色校园,绿色社会的活动及各种文体活动等,都是为了让大学生在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接受道德教育,身体力行,培养高校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使道德教育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得以实施,这对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英国的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同样会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参加慈善募捐、社会公益或环保活动,这样能够使学生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4.利用道德教育资源进行道德教育大众媒体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实现途径,利用网络传媒等渠道宣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与此同时,通过博物馆、名人故居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在我国,每逢重要的节日,如国庆节传播爱国主义教育,在清明节组织学生去祭拜烈士等,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等重要节日组织入团、入党,让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使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英国,也有把海德公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类似这样的教育活动。

(二)不同点

1.我国重在显性的道德教育,英国重视隐性的道德教育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经常采用的事灌输式教育方式,通常是以教师的正面教学、直接教育为主,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做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总以一种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道德教育,道德内化的效果不是很好,外化行动效果更是不明显,难以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英国德育课程的设置偏向于客观分析、实地观察与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或采用实物教学,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教育,最终使道德内化。2.我国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英国以养成道德品质为主在中国,教师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偏向于系统的内容学习,而往往忽略了德育的渗透,相比之下英国德育模式下教师更多地强调的是通过德育来实现引导、挖掘学生道德潜在意识,从而实现受教育者个体的自我反思、自我成长。中国德育模式可以说是为受教育者作一个铺垫,在很大程度上都希望受教育者在成长过程中少走下坡路。而英国德育模式更多的是希望受教育者在试错、反思的过程中去接受道德教育,注重自由发展。3.我国强调集体价值的实现,英国强调个人自由的追求中英两国德育模式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但是中国德育模式更加强调个体所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对社会的意义,而英国德育模式则更加强调个体身上所具备的自我道德建构与反思的能力与素质。例如:在中国德育模式中往往强调以大局为重,着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而英国德育模式更加注重人的自由发展。在英国,自由是其文化的特征之一。所以,在英国德育模式中为了实现道德发展的目标,通常不会采用具有引导性的主流价值,而是由受教育者自己去自由选择、自我反思从而自我建构实现道德发展的目标。

三、英国道德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一)加强隐性道德教育

隐性教育可以遵循学生的思想变化规律,在实践活动中将德育知识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根据中国德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种将显性教育与德育渗透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模式,方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创建开放学习情境

学校课堂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平台,因此开放式的学习情境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我们要转变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大学生处于青年阶段,他们的个体意识强,更看重自己的感觉,他们厌烦教师灌输的单一价值观念和空洞的说教。在这一方面,英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也为我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我们必须建设具有开放性的德育模式,打破单纯的学习传授过程。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可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创新道德教育模式手段,使学生踊跃参与课堂学习,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升华。

(三)多管齐下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就目前状况来看,社会教育方面,我国各地法院、公安机关、交警部门等都主动开展知识进校园活动,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在学生成长中影响最大的家长,却未能充分发挥应起到的重要作用。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到建设现代道德教育模式中来,加上各方协调一致,才能建立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系统。所以,应该加强舆论的宣传作用,呼吁全社会引起足够的重视,多管齐下形成教育合力。总之,英国能够率先建成资本主义、完成工业革命,这与它的教育制度、社会实践乃至思想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英国的德育模式展现了它的特色,我们在学习借鉴的同时也不能妄自菲薄。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要以虔诚的态度不断探索既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要求的学校道德教育系。

参考文献:

[1]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统计经济论文经济学2]陈立思.比较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赵萱.隐性教育在英国德育中的运用及其启示[J].法制与社会,2012(26).

作者:蔡慧青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更多综合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道德教育模式对德育工作的运用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273482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桩基溶洞处理 空气净化器臭氧超标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英国医学杂志》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全国商情》 《江苏蚕业》 《文物春秋》 《中国经贸》 《岩性油气藏》 《花炮科技与市场》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钢铁》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