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90名院前急救护士,入选标准:①取得护士资格证书;②发生过针刺伤;③从事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时间≥6个月;④在职在岗的。
1.2方法
采用不记名问卷形式,问卷内容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自行设计而成,问卷由三部分组成:①护士的一般资料;②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情况;③护士在日常急救工作中的职业防护情况及意识。共发出调查问卷90份,回收90份,回收率100%,为保证问卷的作答质量和回收率,发放问卷前向护士交代调查的目的及方法,填写完毕后当场回收。使用统计学方法,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
2结果
2.1针刺伤发生率
90名院前急救护士中有70人发生针刺伤,占总人数的77.8%,共发生针刺伤150例。见表1。
2.2急救车行驶中针刺伤发生率
150例中62例发生在救护车行驶过程中,占41.3%;其中被污染针头刺伤107例,占71.3%;刺伤原因中回套针帽被刺伤37例,占24.7%;被刺伤者操作中回套针帽89例,占59.3%。
2.370名被刺伤护士上报率
发生刺伤后上报上级领导14人,占20%;未上报56人,占80%;其中不上报原因37.5%认为没有上报必要,14%不知道要上报,另有37.5%不知道上报流程。
3讨论
针刺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险性远大于其他途径(皮肤、粘膜),约占80%,其中最常见的危害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据统计,医务人员中有2%~40%暴露于HBV,3%~10%暴露于HCV,0.2%~0.5%暴露于HIV[2]。美国国立职业安全和健康研究所(NIOSH)提供的数据表明:美国每年大约有60~80万专业人员被针头刺伤,通过血液传播引起严重的或者潜在的致命感染[2]。众所周知,院前护士因为环境的特殊性,针刺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对于院前护士的锐器伤管理,防护措施更要加强。
3.1院前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
①环境原因:从调查中可了解到150例针刺伤中62例发生在救护车行驶过程中,占总数的41.3%。由于院前护理工作多是在急救车上进行的,在进行危重病人转院或将病人送往医院的途中,因为病情严重,环境紧张,难免要对患者进行紧急救治,加上救护车处在行驶状态,很多突发状况很难预料,这就造成护理人员在加药或输液过程中很易因紧急刹车或其他紧急情况被针头刺伤;②操作行为规范:由调查可得150例针刺伤中,被污染针头刺伤107例,占总数的71.3%;操作中会回套针帽的89例,占总数的59.3%;刺伤原因是因为回套针帽被刺伤的共37例,占总数的24.7%;很多护士在工作中,操作疏于规范,在穿刺或配药后,护士多双手或单手回套针帽;操作中因嫌麻烦不及时将利器放入利器盒或不准备利器盒,操作后回收利器或处理利器时没有做好自我保护;③上报制度:经调查70名发生过针刺伤的院前护士在刺伤后上报上级领导的仅14人,占刺伤人数的20%;未向上级回报的护士56人,占刺伤人数的80%;其中不上报原因中37.5%认为没有上报必要,14%表示不知道要上报,另有37.5%因不知道上报流程而未报告。发生针刺伤后护士多经自行处理后,因嫌麻烦,或未意识到刺伤的严重性而不进行上报,有的人甚至不知道有上报制度,院前护士普遍没有上报意识,对上报制度不了解,这样大大加大了刺伤后感染的几率。
3.2针对院前护士发生针刺伤的防护措施
①增加工作中的安全意识:进行操作前做好安全评估,只有首先保护好自己,才能够去救援患者,才有能力去救援患者,才能成功的救援患者,这是每个院前急救人员必须明确的重要概念[3]。尽量避免在车辆行进过程中进行穿刺或配药的操作,如必须进行操作时,要提前和司机或医生说明,尽量保持环境平稳安全时进行操作,操作前后佩戴手套,对确诊的传染病患者进行穿刺时要佩戴护目镜,进行三级防护。②规范行为:医疗利器及时放入利器盒中,利器分类放置,接触污染垃圾前、后及时洗手,使用有保护装置的套管针,减少回套针帽。发生针刺伤时无论锐器接触过患者(乙肝、艾滋病)还是未接触过病人,立即挤出伤口血液→肥皂洗后,清水冲洗→碘酒、酒精消毒→必要时外科急诊伤口处理→填报表送院感办、保健室备案[4]。③普及上报制度加强全面的知识培训:各分中心加强针刺伤上报考核制度,普及针刺伤上报制度,加强普及知识重要性教育,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完善全面的知识培训,加强针刺伤的处理培训,全面的提高院前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注意培养护士在操作前、后全面系统评估的习惯,在工作中树立风险意识和对细节的观察力与应变能力,减少因操作中评估不足、条件混乱等造成的职业伤害[5]。
4结论
财务管理论文因内蒙古职称院前急救护士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提高院前护士自我防护的意识,加强院前护士行为规范化的管理,完善院前护士锐器伤上报的管理制度是降低锐器伤的重中之重。
作者:王麟 单位:北京急救中心
相关专题:影响柔韧的因素主要有 进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