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传统社会,基本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以前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家庭养老是人们的一个必然选择。在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中国社会,代际关系表现出以老为贵或尊老文化的强烈特征,而尊老敬老的理论基础则是孝。正是长期以来这样的文化思想导致人们普遍认为,只有把老人放在家庭的中心才算孝,老人的晚年也理所应当在家庭里度过,如果说把老人送出家庭,让社会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那则是不孝的表现。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养老服务已从家庭内部转变为全社会性的问题。
关键词:养老,赡养服务,经济
社会形态的转型和家庭结构变化都使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困境,老人和亲属都应该意识到家庭养老的模式必须改变,社会养老应成为一种合理的模式得到接受。养老服务由私人产品转化为社会产品,其文化基础发生了改变,单纯的传统孝文化已难以涵盖,需要拓展,应培植新的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照护文化。 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传统的养老观念,为思想注入新的血液,强化社会在养老工作中的责任,这其中包括政府、企业、民间组织、社区、志愿者等等,要明白养老并不是某一个家庭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要把社会与家庭的力量恰当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民的、社会性的养老理念,寻求最务实的养老方式,只有这样才有从根本上转变当前养老现状的可能。
高级政工师论坛推荐:《环球法律评论》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自创刊以来,以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为主题,坚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读"的理念。环球法律评论内容详实、观点新颖、文章可读性强、信息量大,众多的栏目设置,环球法律评论公认誉为具有业内影响力的杂志之一。环球法律评论并获中国优秀期刊奖,现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现有的社会养老机构无法满足老龄人口不断增涨的需要,鼓励社会养老机构的建设是促进养老体系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现阶段,中国的养老机构正处在“公立难进,私立难营”的尴尬局面。要想使养老机构健康发展,政府需要发挥基础性作用。一是要整合现有资源,为养老机构场地提供方便,利用街道的旧厂房、废弃学校等,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租赁给养老机构。二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给予老人公寓开办补助以及老人入住补贴,补齐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经费缺口,对养老机构的税收进行适当幅度的减免。三是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机构服务,将公办养老机构的改造和经营活动交给专业化组织去做,充分挖掘社会组织在机构养老上的潜力。
社会的进步并没有使人们的养老观念也同步转变。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浸淫下,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强。传统的家庭观念强化了子女对于养老的责任和义务,养老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项主要职能。家庭不仅仅是一个为老年人提供物质需求的场所,更是一个精神寄托的港湾。这种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情感关系让老人们感到慰藉和舒心,人们认为养老是家庭内部的事,居家养老天经地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敬老的国度,民有敬老之情,官有奉老之礼,历代陈陈相因形成了千古不变之民纲。几千年的敬老养老的历史文化积淀,强化了这种美德,使其延续至今。到目前为止,仍然有一些人认为将自己年老的父母送到养老院是一种十分不孝的行为,养老问题在家庭范围中便习惯性的被强化了。因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老人不愿离开家将自己的晚年生活托付给社会。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养老服务青黄不接,存在不少问题.从目前来看,我国在社会养老方面的财政投入尚不足,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专业水平也参差不齐,养老机构不够完善是老人不愿意住进养老机构的主要原因。公办养老院和民办养老院在设施建设和服务上存在严重的两极化现象。公立养老院设施建设和服务均比较到位,可是想要住进去也得排队,通常情况下都是其他老人过世,床位才能空出来,因此长时间“一床难求”也让想要住进去的老人们一筹莫展。私立养老院能住,但是条件相对较差,并且收费颇高,动辄四五千/每月,这让拿着微薄退休金或养老金甚至低保的老人无力支付。同样的,养老院的居住环境也是千差万别:有的数千张床位,地理环境优美、设施齐全、视野开阔、服务周到,而有的却只有寥寥几十张床位,环境脏乱、设施陈旧、空间狭隘、防暑及保暖手段有限、护理人员缺乏。而许多民办养老机构因为条件差不能满足老人需求,无法吸引老人入住,因此收入少甚至亏损,这样一来便没有充裕的资金改善机构内部居住环境,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的情况短时间得不到改善,私立养老院又因为经营中的困境而无法发展壮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老人们只好继续在家独居生活。除此之外,护理人员的紧缺也是公立与私立养老机构都要面对的难题。有数据显示,以我国老年人口的情况来看,我国需要的养老护理人员应该在1000万左右,但是目前这个行业中只有22万人,并且真正拿到资格证的也只有区区2万人 。大多数护理人员只负责老人的日常基础生活,对于心理安抚等专业性知识了解甚少,由于人手不足,通常都是一个护理人员来照料6、7位甚至更多的老人,如此一来,老人的生活质量必定是无法得到保证的。这就是为什么有钱的不愿意去住养老院,没钱的又住不起,从而导致部分养老院床位闲置。总之,我国目前的养老服务业在专业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都不能满足老龄化社会的需要,必须有进一步的强化和完善。
发挥社区在养老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这是解决部分老人不愿离开熟悉的居住环境并且儿女又不在身边的一个有效途径。随着单位制的解体,社区成为政府大力发展的社会管理模式制度 社区养老既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也可以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服务。首先,以公开招募的形式从社会吸收关爱空巢老人的志愿者,并且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工作,从而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性,让志愿者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医等定制服务。其次,社区要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宣传,对恪守孝道的人给予表彰奖励,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最后,在社区中组织开展各种老人们喜闻乐见的老年活动,例如京剧表演、老年人体育竞赛、养生讲座等等,为他们平淡的生活带去更多的欢声笑语和生活智慧。还可以发动社区居民踊跃捐赠图书、杂志、报刊,建立社区图书室,让老人们闲暇之时可以丰富丰富日常文化生活。根据老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求,组织各种专业人才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服务。社区要引导和促进老年人走出家门,更好的融入社区、参与社会活动,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养老事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也是决定老人晚年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养老服务是基于一种社会分工的职责,有客观的规范和要求。因老年群体的特殊性,服务不仅有专业性的要求,更要凸显人文关怀。养老机构服务水平的提升可以从人和物两个方面来完善。首先是关于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专业化、规范化的问题。政府应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机构开办与养老服务专业相关的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护理、老年医学、心理康复、营养搭配等方面的专门性人才,不断扩大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政府组织应制定从业人员的入职标准并进行资格考核,服务人员应持证上岗。政府机构应组织开展培训,推进养老护理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养老服务业职工的薪资和福利待遇,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此外,完善机构内部的硬件设施也是不可忽视的。养老机构要按标准建设配套服务设施,适当增加床位、合理拓展空间、解决安全隐患、提供健身和阅读场所、改善就餐环境等。通过集团化经营强化养老机构的硬件设施,加强对民办养老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消防和防暑设施的完善。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创新管理模式,使养老机构为老人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
特别说明:本网站内容都来源于互联网,供浏览者学习、欣赏,使用原则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使用者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此外,使用者如对本网站内容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力人的许可。
相关专题:畜牧业论文 可以写文章赚钱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