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 - 电信论文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

时间:2017-04-22 02:01:10 来源:论文投稿

摘要:分析高职计算机专业传统毕业设计模式的缺点,提出将毕业设计环节与教学环节相融合的全程毕业设计的新模式,探索全程毕业设计模式下的毕业设计的实施方法,总结全程毕业设计模式的优点。全程毕业设计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能力。全程毕业设计模式对高职其它专业的毕业设计模式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毕业设计;模式;高职;全程毕业设计

引言

毕业设计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毕业设计通常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严重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本文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分析传统毕业设计模式的不足之处,探讨毕业设计的新模式,提出全程毕业设计模式,并分析其可行性、实施办法及优缺点。

1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传统毕业设计模式

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毕业设计都是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大学期间学生毕业前的最后学习阶段,是学习的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它是学生从理论学习、课程实训过渡到岗位实习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实现从学校到职场转变的重要过渡阶段;是学生为适应社会工作岗位而进行的准工作环境的实训。因此,毕业设计模式的研究对完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工作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存在诸多不足之处。1.1毕业设计与学生学习过程脱节毕业设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相对独立的一个环节,通常是在专业课完成后,安排在最后一学期进行的。因此,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时,毕业设计工作并没有开始,学生不是带着问题学习,不能将专业课所学的内容融入在毕业设计的项目中,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又往往不愿意或缺乏积极主动的心态去温习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点。1.2毕业设计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毕业设计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此时,学生通常在忙于找工作或联系实习单位,自然而然地把毕业设计放到了次要地位,忽视了毕业设计的工作,不能集中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中[1]。甚至有些学生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不足两个月[2]。再者,有些用人单位或实习单位要求学生提前上岗或参加相关培训,客观上使得这些学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毕业设计学习中。加之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内容不能及早了解,无法预见可能遇到的问题,毕业设计的质量往往难以保证,学生往往是应付了事。1.3毕业设计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脱节传统的毕业设计,课题设置较为随意,毕业设计题目与学生的兴趣相脱节,与自己的特长、兴趣相差较大[3]。学生在毕业设计之前两年多的时间没有关注毕业设计,甚至不知道毕业设计是怎样一个环节,更谈不上将毕业设计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2全程毕业设计模式

传统高职毕业设计模式存在时间紧、任务重的突出缺点。全程毕业设计模式就是将毕业设计工作适当提前,将毕业设计环节融入到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过程中。专业课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2.1全程毕业设计启动时间探讨下面以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为例,从历年毕业设计的课题中抽取较为典型的题目进行分析。分析毕业设计题目所涉及知识点与相关课程开设学期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毕业设计课题的知识点集中分布在第三与第四学期,也就是大学二年级阶段。毕业设计工作提前至第三学期是较为理想的。2.2全程毕业设计开展形式探讨全程毕业设计模式是将传统毕业设计适当提前,将毕业设计工作融入教学全过程的一种形式。选题、分组、指导的整个过程较传统毕业设计更具灵活性与多样性。(1)选题:选题是毕业设计首先面临的环节,全程毕业设计模式下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与课程体系一致,指导老师应针对近几年来毕业设计题目,认真分析毕业设计课题所涉及的知识点,细心罗列若干课题,并精心安排指导计划。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课程本身的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还要照顾到毕业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做到教学过程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相结合。(2)分组:毕业设计通常按指导教师进行分组,这有助于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开展,也有助于组内成员的相互讨论。全程毕业设计模式由于毕业工作已适当提前,毕业设计的分组工作具有更多的灵活性。首先,毕业设计的分组可以与技能竞赛的培训相结合,选题时可以选择与技能竞赛知识点相近的课题,做到技能竞赛的培训与毕业设计的指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4],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同时成为技能竞赛的培训过程,有力地推动技能竞赛工作的开展。两项工作同时进行,对于巩固相关知识,提高实践技能都大有帮助,使技能竞赛环节成为毕业设计大环境中的一个小环境。其次,全程毕业设计模式的分组可以按学生的兴趣小组进行划分,这样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学习技能的主动性、自觉性得到提高,使毕业设计工作与推动兴趣小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第三,分组工作也可根据学生工作室的开展情况或根据学生第二课堂的开展情况进行。依托学生工作室,根据成员的爱好和特长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与指导[5]。(3)毕业设计与教学环节的专周实训相结合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有必要在每学期末的最后两周作为专周实训。专周实训是综合本学期专业课的知识而开展的小项目实训,通常由企业的工程师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参与。在全程毕业设计模式下,专周实训应兼顾毕业设计课题,与毕业设计的工作相融合。专周实训指导与毕业设计指导同步进行,既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4)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的协调性毕业实习是学生就业前的最后实习环节。毕业设计环节在课程实训与毕业实习衔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全程毕业设计模式必须充分考虑其对毕业实习的衔接作用,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企业资源,使毕业设计选题与专业的岗位需求相一致,避免毕业设计与实际岗位脱节[6],力求与毕业设计选题和企业的真实项目相衔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5)毕业设计与教师特长相结合毕业设计主要由指导老师来分组,尽管全程毕业设计模式下毕业设计工作涉及到多个老师,但主要工作仍集中在一个指导老师上或一个教师团队上。因此,毕业设计应充分考虑教师或教师团队的特长,做到毕业设计与教师特长相结合,使全程毕业设计模式在提高学生技能的同时,还能促进教师技能的提高。2.3全程毕业设计模式的优点(1)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全程毕业设计模式,从选题、分组到教师的指导,在各个环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毕业设计融入教学工作中,使学生带着任务、带着问题学习专业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与兴趣小组及技能竞赛培训相结合,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2)形成师傅带徒弟,学长带学弟的运行机制全程毕业设计模式,指导教师充当师傅,手把手地开展辅导工作,全方位介入学生的毕业设计过程,真正起到传、帮、带作用。通过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也能熟悉工作岗位核心要求。毕业设计与学生工作室相结合,一方面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7],另一方面由于毕业设计小组中由不同年级的学生构成,方便建立合理的机制,实现学长带学弟的良好运行模式。(3)企业全方位的参与全程毕业设计模式是将毕业设计与教学工作全面融合。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8],全程毕业设计可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实施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使企业工程师能全程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毕业设计选题可选用企业的真实项目或对真实项目的简化,使毕业设计工作与企业的岗位工作更加接近[9]。(4)有助于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全程毕业设计模式下,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相对较长,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多门课多位老师的指导,这一过程也强化了教师间的合作,拓展了指导老师自身的知识面,有助于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全程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往往会有企业的工程师参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任教师企业工作经验的不足[10]。2.4全程毕业设计模式实践效果全程毕业设计模式在我系试点推广,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中,指导老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加长,指导次数增加。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关注度明显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得到显著的改进。与此同时,相关技能竞赛指导小组及学生实训室项目的开展也有较大水平的提高。2.5全程毕业设计模式面临的问题毕业设计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全程毕业设计模式将毕业设计提前,导致学生无法从整体设计的角度分析毕业设计的课题,在选题时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而无从下手。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指导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必要时,指导老师应将后续课程适当提前,并着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3结束语

本文以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为例,探讨了毕业设计改革的思路与方法。提出全程毕业设计模式,旨在实现毕业设计与课程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毕业设计环节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让毕业设计贯穿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专周实训、毕业实习等各个环节。它有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程毕业设计模式实施方法可以应用现代经济期刊于其它专业的毕业设计,对其它专业的毕业设计模式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陈文 单位:福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


更多电信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263998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滨海新区 焦作大学专科分数线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教育艺术》 《材料与冶金学报》 《农业发展与金融》 《无线通信技术》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教育发展研究》 《青年文学家》 《固体火箭技术》 《会计之友》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