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探析了师范类女大学生就业挫折产生的原因,并论述了女大学生就业挫折对社会稳定、心理健康、家庭生活和职业生涯等方面的影响。提出通过引导女大学生建立对挫折的正确认知、培养和训练女大学生自我调适能力及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等方式加强其抗就业挫折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师范;女大学生;就业挫折
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下滑、我国经济增长放缓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使日益增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的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作为师范院校的女大学生,由于专业和性别的限制,在就业求职时更是困难,屡受挫折,并且由此产生的就业挫折感对其产生深远影响。
一、师范类女大学生就业挫折产生的原因
在成长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这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女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情绪、生理、社会角色正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在面对由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引起的竞争和挑战时,会产生较多的心理困惑和表现较弱的抗挫折能力。女大学生在就业时,其主观愿望同客观现实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这种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是女大学生产生就业挫折感的基本原因。(一)用人机制改革滞后。学校进人时受编制、财政、人事等行政管理部门的多方制约,缺乏主动权和自主权;学校教职工结构配置不尽合理,占用编制的非教学人员比较多,导致实际教学力量不足。这些因素必然影响到师范类女大学生就业求职的顺畅。(二)就业面窄。大学期间,师范类大学生所学的课程都是按照专业设置需要开设,在实习时也大都参与同专业方向相关的教育实习,因此在就业时除了与教育相关的职业外,所学知识不能与其它行业接轨,缺乏与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大学生竞争的能力。此外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难度加大,一些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和部分硕士研究生,为了能留在理想的大城市,不惜抛开本专业,纷纷到中学应聘,这无疑对师范类女大学生就业产生巨大的冲击。(三)性别影响大。女大学生在就业时普遍存在求职困难的问题。师范类女大学生更是由于就读该类院校的学生女性比重大,相应现有中小学教师中仍以女教师为主,因此就业时没有男生受用人单位欢迎。此外由于女性自身生理特征和生育哺乳期带来的系列问题,用人单位为了避免由此产生的时间、待遇、福利等“损失”,宁可选择稍微差点的男大学毕业生,也不选择优秀的女大学生。
二、就业挫折对师范类女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如果经常出现挫折又不能克服,会对个性产生消极的影响,其表现主要有:影响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影响个人对必要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追求;影响个人对成功和失败的态度;影响个人的期望水平。少数大学生遇到挫折后,由于没有良好的心态,或表现为茶饭不思,夜不能寐,或表现为自我孤立,自我惩罚,或表现为攻击他人,报复社会,这样很容易引起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甚至发生严重的身心疾病。(一)就业挫折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自杀是个体受到挫折后所表现的最为极端的消极行为反应。当个体在生活中遭遇挫折后,因为抗挫折能力较弱,对事物产生恐惧,对现实感到绝望,对生活丧失信心,而采取的自认为是唯一的、最后的“保护”自己的手段。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杀的大学生多为那些性格孤僻、内向、不愿意与人交往,情绪不稳定、依赖性强、自卑、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无法适应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一旦面临就业、学习、恋爱、经济、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挫折或意外就显得不堪重负。在就业挫折打击下,有些大学生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自私的不计后果的表现。在中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而大学生是自杀的主要群体。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虽然大学生自杀事件是个别现象,但这种现象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二)就业挫折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挫折是人的需要和动机受到阻碍难以实现时而产生的情绪反应,这种反应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或者是积极与消极并存的。而消极情绪的产生对机体健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它会使人情绪失控,行为异常,神经活动的功能性失调,失去心理上的平衡。女大学生在就业时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就业挫折属于正常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具备有利的一面,它会使女大学生对就业认知发生创造性的改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求正确的就业途径。但是,如果就业挫折过大、过于频繁,超过女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并且不能正确面对,则会引发她们的就业心理困惑或障碍,将会导致女大学生出现自我认知降低、否定知识作用等消极情绪,甚至过度或长期的神经紧张还会造成机体的病变。(三)就业挫折对家庭生活的影响大学生受挫后,容易引起情绪波动和出现行为偏差。如果持续遭受挫折,则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的紊乱。这样不但大大降低大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而且使他们的生活适应能力也大打折扣。就业挫折心理会使女大学生产生恐惧、猜疑、攻击行为的情感障碍和行为障碍,这将使她们与人相处的行为能力减弱,影响她们在家庭生活中应尽义务,不能很好的履行女儿、妻子和母亲的职责,导致家庭的不稳定和破裂,进一步导致不良心理的产生。更有的女大学生经受不住就业难的沉重打击,产生了性别自卑,放弃了自己的追求,甚至产生“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思想,把注意力转移到对自己自然资源的非正常利用,选择一条丧失自尊,不自爱又社会影响不好的生存之路,对女大学生自我认知和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四)就业挫折对职业生涯的影响大学生在遭到持续挫折或重大挫折时,不能有效地做出相应的调整,个体的某些行为反应就会形成相应的个性特征或习惯模式。同时,由于受挫的大学生处在应激状态,自控能力较差,感情容易冲动,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可能会做出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师范类女大学生在就业时产生的挫折心理会在她们以后的职业生涯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一是有的教师在学校教学工作中不求上进,得过且过,不把心思放在自己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业;二是有的教师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中缺乏爱心和耐心,甚至出现侮辱和体罚学生的现象;三是有的教师丧失师德,漠视法规,接受甚至主动向学生家长索要财物,给教师这一职业带来极负面的社会影响。
三、加强师范类女大学生抗就业挫折教育的途径
增强女大学生对挫折的正确认知,培养和训练女大学生自我调适能力,创立良好的家庭、校园和社会环境,加强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是加强女大学生就业挫折教育的有效途径。(一)引导女大学生建立对挫折的正确认知。女大学生遭遇的挫折来自很多方面,但作为一种对待挫折源的观念引起的情绪反应,挫折感与女大学生自身的看法和采取的态度有密切关系。不同的人面对同一挫折的反应是不同的,对有些人来说它是财富,而对有些人来说却是万丈深渊。因此,要战胜挫折,女大学生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应对挫折,克服错误的思想认识。对女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增强抗挫折能力,首先引导帮助她们完善挫折认知,做到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其次设置挫折情境让她们体会生存的艰辛,激发她们克服困难的潜能。(二)注重培养和训练女大学生自我调适能力尊重女大学生在心理素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实际情况,高校应该针对她们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发展训练。充分发挥女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训练女大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我调试的能力,从而增强女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三)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挫折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任务艰巨,过程复杂,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在教育过程中,只有三方协调一致、齐心协力、互相支持与配合,才能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心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立体教育网络,才能多角度、全方位促进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四)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减少就业挫折高校应从实际出发、多方面入手,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缓解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首先,学校应该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或举办就业指导讲座等形式对女大学生集中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准备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女大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估,理性地进行求职规划,引导女大学生找到适合个人发展的途径。其次,学校应对就业心理压力过重的女大学生加强疏导,使她们客观理智地对待就业,合理地设定求职目标,平静地对待每一次求职机会,不急躁、不放弃,勇于推销自己。在就业过程中正视挫折,不盲目悲观,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旭东,车文博.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刘一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9
[3]余意.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1
[4]俞萍.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及其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0
[5]王宇丹.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现实意义[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
[6]王宇丹.关于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途径的几点思考[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山东职称
现代经济期刊[7]方鸿志,贾倩.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的产生及应对措施[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5(2)
作者:王宇丹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相关专题:自动感应垃圾桶 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