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实证分析
1、抽取公因子按照表1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并选取大于1的特征根值,得出四个因子:12.568、3.584、1.835和1.391。这四个因子解释了总方差84.252%,因此可认为这四个公因子可以解释足够的信息量,来解释实际问题。2、因子命名旋转后的因子荷载表中各因子在指标上的载荷系数如表4所示。从表4可知,第一个因子在x3、x4、x5、x12、x14、x17、x19有较高的载荷,结合因子的具体含义可将其定义为科技创新的基础因子。第二个因子在x7、x10、x11有较高的载荷可将其定义为科技创新的投入因子。第三个因子在x1、x6、x18有较高的载荷可将其定义为科技创新的产出因子。第四个因子在x23上有较高载荷可将其定义为科技创新的贡献因子。3、计算因子得分根据旋转后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略),可以将公共因子表示为各个变量的线性组合,计算江苏省13个区域科技创新在4个主因子上的单项因子得分(F1、F2、F3、F4)。[2]通过计算得到:F=0.6486*F1+0.1849*F2+0.0947*F3+0.0718*F4把原始数据代入表达式,得到江苏省各地市的单项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名,如表5所示[3]为使评价结果更加直观、清晰,我们对单项因子得分再进行聚类,以辅助分析。运用SPSS19.0软件中WARD法聚类分析,结果如下图1所示。根据聚类图我们可以将江苏省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分为四类。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实力上所划分的苏南、苏中、苏北的城市基本上一致。从科技创新的基础因子可知苏州、无锡、南通和常州有较高的得分,相反宿迁、连云港和淮安得分较低,它们的科技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数量与苏州、无锡、常州和南通所拥有的科技技术设施建设的数量相差较远。科技技术设施是科研的物质条件,必须有健全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保证区域科技创新良好发展。排名较后的连云港和淮安市的专利申请授权数(件)为1274和609,约为无锡专利申请授权数1/20和1/40,苏州专利申请授权数的1/40和1/80。可见差距很大。从科技创新的投入因子可以得知南京和常州位于第一和第二名。南京市在人力和财力投入方面均居全省前列,其中反映科技创新投入水平的代表性指标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的比重达2.90%,位于全省第一,常州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的比重达2.30%,居全省第三。从科技创新的产出因子的得分可以得出苏州、无锡和常州位于前三名。其中代表性指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三市分别为41.66%、43.06%和42.38%。然而,宿迁和盐城排名较后,比例较低。从科技创新的贡献因子可知,镇江和南通得分较高,代表性指标环境质量综合治理指数(%)分别为92.65%和92.00%,其他各市差距也不大,可见各市政府都比较重视环境的保护。综合其得分苏州、无锡和南京名列前三,这与它们的经济实力有很大的关系。从得分数据可知,13个市区域科技创能力存在着较大差距。
二、对策建议
1、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科技投入、引进科技人才等科技创新资源,各级政府、企业和全社会要达成共识,加快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在政府现有扶持性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建立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开展行业或产业共性技术攻关,激励和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为江苏省各市科技创新体系的高效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4]在当前阶段,苏北地区应加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基础实力。苏中地区要在已有的基础上,完善和提高创新环境,借鉴和吸收技术术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苏南要维持创新优势,实现可持续的创新能力发展。2、推动交流鼓励江苏省各市之间的科技创新活动合作与科技创新活动交流,打破区域间存在的地区分割和地方保护,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加强科技创新的效率扩散作用。同时加强人才交流。江苏省各市要努力营造人才集聚氛围,营造科技创业氛围,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加强人才集聚载体建设,加大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积极推动江苏省各市高科技创新专业人才、科技管理人才和科技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科技、管理等方面的竞争型人才,逐步构筑江苏省高科技开发和管理人才的集聚高地。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外智力资源,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5]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江苏省各市要结合国家级产业化基地建设,形成高科技产业集聚创新的动力源。江苏省各市应依托国家级特色产业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要特别注重扶持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型科技企业。要大力深化高新区的综合改革,加强管理体制创新,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扩大合作领域,广泛应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产业的附加值。
经济类b类期刊作者:任帅 查奇芬 单位:江苏大学财经学院统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