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恩教育的实施路径分析 - 宗教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感恩教育的实施路径分析

时间:2017-02-24 21:43:16 来源:论文投稿

以孝立德是中华民族自古流传下来的感恩文化。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中的感恩思想流传至今。儒家以恩情为基础要求孝为报父母恩情、忠为报君主恩情、节为报夫君恩情、义为报朋友之恩。“报四重恩”是佛教的感恩思想,要求回报父母恩、回报众生恩、回报国土恩、回报三宝恩。在现代感恩教育实践当中,这些优秀的感恩思想依旧是现代感恩教育当中的重要思想。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青少年不仅要学会知恩,还要学会报恩,施恩。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一旦缺失感恩教育,就很有可能发展成为“冷漠的一代人”。因此,必须实现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要义

学会感恩是感恩教育的教学宗旨,父母、教师、社会、国家和自然是感恩教育内容的感恩对象。当前青少年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五点:第一,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父母对维系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家庭美德当中的基本内容,也是感恩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作为子女,青少年有责任和义务来感恩父母,回报父母。第二,感恩教师的教育之恩。教师是青少年学习路上的引导者,不仅向青少年教授了文化知识和为人之道,还帮助青少年形成了人生的目标和理想,使青少年朝着健康的方向成长。因此,青少年要对自己的教师感恩。第三,感恩社会的关爱之恩。青少年自出生后就处在社会文化环境当中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文化环境对青少年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通过社会提供的生存平台和发展平台,青少年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青少年要感恩社会给予的关爱。第四,感恩国家的培育之恩。国家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良好的生存环境,使更多的青少年能够进入高等学府进行学习和深造。感恩国家的培育之恩不仅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更是青少年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第五,感恩自然的馈赠之恩。人类作为自然之子,需要在大自然当中获取相应的物质资料来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这也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感恩自然才能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和谐相处、生态平衡的自然关系。

二、实现感恩教育的有效路径

感恩教育是系统性极强的教育工程,想要取得实际的效果,就必须拓宽感恩教育的途径。需要从家庭引导、学校培育、社会熏陶以及自我完善等方面来形成感恩教育的教学合力,实现感恩教育的教学效果。

(一)家庭引导是感恩教育的基点

家庭承担着教育下一代的重任,是学校培训和社会熏陶的基础。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角,是子女的第一任启蒙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的成长起着引导、示范等作用。因此,家庭引导教育是展开青少年感恩教育的重要的基点。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著名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教育自己的过程,以父母引导为主的家庭教育是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方式。”因此,父母是实现青少年感恩教育最直接的教育方式,只有父母成为心怀感恩的人,才能以身作则,依靠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引导子女形成感恩意识。青少年的模仿能力相对较强,是非对错的判定能力相对较弱。由于青少年在生活中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强,致使父母的言行举止也成为了子女模仿学习的参照系。因此,在日常的家庭生活当中,父母要将家庭生活实际作为实行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采用家庭课堂的方式,将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共同承担起来,对自己的父母、长辈、朋友心怀感恩,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尊重朋友,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形成和谐美好的家庭感恩氛围。家庭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层面,还应落实到具体的感恩实践行动当中,尊重子女的思维意识和独立人格,将感恩意识付诸于行动,尤其是对子女独立意识和劳动意识的培养,避免形成过分依赖父母的现象。父母可以带领子女多参加一些志愿者服务活动或社会公益活动,使子女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形成施恩的情怀。父母还需要与教师进行及时的沟通与联系,建立起学校、家庭互动平台,对子女的在校表现情况、学习情况等进行及时的了解,综合家庭与学校两方的力量,更有针对性地展开家庭感恩教育。家庭感恩教育的内容不能局限在“孝悌”当中,其教育内容应拓展到感恩学校、感恩师长以及感恩同学等,引导学生向教师、同学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父母也要多以朋友的姿态和子女进行沟通与交流,言传身教,对子女的善意行为、良好表现进行表扬和夸奖,引导子女形成感恩意识,并内化成为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学校培育是感恩教育的核心

学校是实现感恩教育的主阵地,青少年思想观念的建立与形成都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校园氛围、教育评价体系等都是实现感恩教育的关键因素。感恩教育是系统化的道德教学,只有在德育教学当中完善感恩教育内容,才能使感恩教育科学有序地展开,从而引导青少年明确感恩的重要性,形成相应的感恩价值观。教师对感恩教育课堂的教学方法进行拓展能够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对课堂感恩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挖据,尤其是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要将隐性的感恩教育内容进行分层挖掘,结合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适度地进行感恩教育,熏陶学生的感恩情怀,形成感恩文化。其次,采用情境教育的方式,使青少年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感悟源自生命本真的情感。情境教学需要教师结合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等校内外资源创设出感恩社会、学校、家庭等师生互动情境,引起青少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最后,将感恩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使青少年将感性的认知转化为理性的认知。社会实践是锻炼和检验青少年人格的有效途径,参加义务劳动、深入社区活动、到山区支教等活动都是青少年践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方式。良好的校园氛围能够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陶冶青少年的感恩意识和感恩情怀。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其言行举止都能够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自身的言行引导青少年。感恩教学主题活动对形成校园感恩氛围和感恩文化具有促进作用。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的感恩校园活动不仅能够增强青少年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更能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怀。譬如感恩演讲活动、感恩主题征文以及组织爱心基金会等。物理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地理环境等作为校园教学环境当中的重要内容,属于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青少年“浸润”在这些环境当中,对青少年的成长会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应加强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与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结合校园培养目标和感恩文化建设高尚风雅的校园氛围。分数是传统道德教学评价体系的唯一标准,导致道德教育偏离了教学的本质,难以将青少年的道德素养完全体现出来。因此,学校必须建立起科学的感恩教学评价体系,联合家长对青少年的家庭感恩表现和学校感恩表现进行全方位、综合化的评价,推行素质教育的评价标准,将青少年的综合表现记录在评价体系当中,改变传统重分数的教学评价模式。

(三)社会熏陶是感恩教育的实践地

社会是最真实的教学课堂,将百态人生包罗其中。社会风气、社会事件和社会舆论等社会环境所传递的社会信息都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青少年在学校和家庭当中所学习到教育知识最终都需要付诸到社会当中,来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因此,青少年感恩教育的效果需要通过其社会表现来进行检验。当前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青少年可以通过各类传媒手段来获取社会信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来传播感恩教育,能够营造积极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引导社会舆论风向和感恩社会风尚的重要途径与教育方式。媒介可以对社会当中忘恩负义、冷漠无情的社会时事进行公正的批判,对知恩图报等事件进行表扬与肯定,引导青少年在社会认知中形成感恩情怀。宣传部门和出版部门也应形成专业的感恩教育团队,以感恩为题材定时的出版一些感恩读物,结合媒介优势开设感恩教育网站来引起青少年的广泛关注。社会既是一个教学的平台,又是一个人生的舞台。这一舞台吸纳了很多观众,青少年作为其中的一员,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容易被社会大舞台当中的其他事物所吸引。因此,社会当中所举办的感恩教育活动很容易使青少年投入社会感恩实践当中,将青少年所学习的课堂知识落实社会现实当中,丰富其人生阅历。此外,青少年的观察意识和模仿能力相对较强,容易受到社会环境当中的经济诱惑和不正之风的影响,为实施青少年的感恩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社会有责任也有义务开展继续教育的方式来纠正问题青年的行为和品德,更好地实现青少年的感恩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感恩作为社会道德当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教育来引导青少年自觉遵守当前的道德规范,属于个人意识范畴,缺失了外在的社会机制和制度保障,感恩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通过法制建设将普遍性的感恩规范和热点问题上升到法律制度层面,以其强制力的法律规章制度和社会机制来约束青少年的行为。对社会当中伤害人民利益而忘恩的违法行为进行严惩,以儆效尤,减少同类事件的发生。同时,也要建立起相应的感恩激励机制,对社会当中的见义勇为者、乐于助人者等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双层激励,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四)自我完善是感恩教育的根基

青少年是感恩教学的学习主体,青少年的自我完善意识是展开感恩教育的根基和落脚点。人的认识具有重要的行为导向作用,提高青少年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认识是培养青少年道德品质的第一步。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的价值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等作为青少年学习感恩知识的伦理要义,在此基础上向时代榜样和身边的先进人物学习,反省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见贤思齐,进行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礼记当中提到了“慎独”一词,强调人类作为道德的主体,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保持高度的自觉,进行自律。这就要求青少年要严格地使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做到“慎独”,经常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检查,对自己的过错、得失进行深入的思考,实现自发到自觉、自觉到自律的改变。同时,青少年也要积极地投入到当前的社会实践当中,比如爱心志愿者服务、社区救助服务等活动,使青少年将自身的感恩情怀融入这些社会实践,积极主动地施恩,寻找感恩教学理论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契合点,并将其内化为更加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感恩情操,以更好地融入社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细致的任务。”因此,单方面的教育难以承担起塑造青少年感恩情怀的重任,我们需要将感恩教育引入更深的层次来进行探索,融合家庭引导、学校培养、社会熏陶以及自我完善等方式来进行渗透,构建多元化的感恩教育机制,为青少年营造一个积医学论文综述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激发青少年内心的感恩情怀和责任意识,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

作者:陈瑛


更多宗教论文详细信息: 感恩教育的实施路径分析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94180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铀矿地质 环境科学毕业论文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健康》 《环境保护科学》 《中国核电》 《职教与经济研究》 《中国药品标准》 《中国抗生素杂志》 《记者观察》 《铀矿冶》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浙江创伤外科》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