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针对电影作为当今时代受众最为广泛的艺术之一,却一直远离课堂的现状,探讨了在语文课堂中适当引入电影进行教学的方法,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体现语文的美育功能,并从叙事技巧、意境和内涵三个方面阐述了电影艺术与语文的共性及相应的整合措施。
关键词:语文;电影;叙事技巧;意境;内涵
语文教育提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片面注重成绩,导致工具性一直压倒了人文性,这种现状使语文成为了一门科学而不是艺术。对工具性的过分强调会削弱语文的人文色彩,而读文学作品的唯一目的,是陶冶人们的性情,开拓人们的精神空间[1]。因此,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变日益枯燥的语文课堂是十分必要的。除了对文本进行艺术化的解读外,还可以用其他艺术来激活语文。电影是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艺术呈现,一部电影中吸引人的往往是起伏的剧情,在这些剧情的描述和表达的意境里往往包含了众多的语文元素,从电影里可以学习到很多课堂中无法展示的语文知识,那么该怎样引导学生看电影,并与语文学习相结合呢?
一、关注叙事技巧
对一部电影,首先不可忽略的是其情节结构,那么,在电影情节设置中哪些方面值得关注?一是“巧妙”。巧妙的情节是电影被观众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以《泰囧》和《人在囧途》为例,导演为突出“囧途”,设置了各种巧合。正是这些巧合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这样的设计跟文学上的“无巧不成书”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水浒传》中就存在大量的偶遇情节。单就选入高中教材的章节而言,林冲偶遇店小二及山神庙听谈话就是典型的“巧合”。学生如果能够深入领会“巧合”的重要性,那么在写记叙文时,就会有意识地将情节结构进行巧妙的编排。二是“严谨”。如果情节结构出现了硬伤,那么这部电影就很难称得上优秀。而要情节结构完整、严谨,其前后之间的关联就要紧密。谜题电影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如《盗梦空间》中的“陀螺”就贯穿了电影的始终。文学作品中,《项链》以“项链”为线索贯穿全文,情节结构完整统一;而前文的多处照应,也使得结局“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唯有对情节的完整性有清晰的认识,学生才能真正明白作者的匠心,并在今后的写作中进行模仿和创新。
二、关注意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境”举足轻重,而揣摩意境最好的方法就是借助文本进行合理的想象。电影作为视觉艺术,具有营造意境的先天优势。《刺客聂隐娘》以冷静的语言、精美的画面为观众再现了唐朝生活,让观众沉醉在电影意境中,从而理解了人物性格和命运。正是对意境的绝对强调,使得人物不需要过多的语言进行表达。学生若能静心欣赏这样的艺术片,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能有不同于书本的领悟。同样受过传统文化熏陶的李安也注重表现意境,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导演将一个残忍的故事包装成了充满奇幻色彩的漂流故事,使人们对人性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些电影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也让观众提高了自身的审美情趣。而在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长久以来,语文过于强调工具性,导致语文课堂越来越枯燥。如果教师能够借鉴电影艺术,引导学生还原出文本意境,学生对语文会越来越热爱。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如果仅是把诗歌理解成一个没有找到人的故事,显然没有理解到文本的真正内涵;只有让学生了解到“松”象征的高洁、“采药”暗示的脱俗等内涵,学生才可能在脑海中浮现出隐者仙风道骨的形象。
三、关注内涵
艺术作品都有主题,电影也不例外,只是因为视觉艺术的特殊性,人们往往只追求感官享受,而对电影的内涵缺乏深入的理解。语文教学也是如此,热闹是可以的,但沉静也必不可少。热闹可以显出气氛,但沉静却能展现水平。欣赏电影和文学作品,都应在热闹之后有冷静的思考。那么,该如何让学生用心看电影和文学作品呢?一是多向理解。对同样的艺术作品,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该怎样评价主人公的行为?该如何看待那只潜藏于心中的“猛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即便是同一个人,不同的处境下,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同样,语文教材中的很多作品涉及的主题都可以多向解读。当然,对主题的阐发不能完全脱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只是对文本的理解可以增加当下的时代内涵,从而拉近文本和学生间的距离。二是深入解读。优秀艺术作品中涉及到的情感和人性、道德和伦理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电影《天下无贼》不告诉傻根真相到底是帮他还是害他?《让子弹飞》到底隐喻了什么?《疯狂动物城》讽刺了哪些现象?……对电影文本的解读和对文学文本的解读是相通的,唯有穿透文本的表层,抵达思想的内核才是对文本真正的尊重和理解。总之,电影是当今受众最为广泛的艺术之一,然而,由于等多方面的原因,电影一直远离了课堂,作为与电影艺术最为接近的科目———语文,适当引入电影进行教学,既能开拓学生视野,又能体现语文的美育功能,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实用医学论文 [1]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9.
作者:袁平梅 单位:赣州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