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唐代殿宇建筑的气质特征和表现形式
唐代殿宇建筑无不以恢宏大气为其主要特征,很好地展现了唐代国家实力和建筑艺术。在唐代木建筑殿堂设计上,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斗拱硕大、屋檐高挑。这也成为明显区分唐代与其他时代建筑的主要标志之一,充分体现了唐代雄浑大气、志向高远的建筑艺术特色。唐代建筑的斗拱有别于明清时期的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为硕大的时期。斗拱的硕大和向外的拓延,伟岸的气势就此显现,产生一种庄严深远的美。屋檐的高挑使人产生一种活力和动力,在突出沉稳大气的同时彰显建筑中的活力因素。屋檐一般分为上下两层,配合硕大的斗拱,高挑的屋檐,屋脊两端如弯月形的粗大鸱吻,整体造型很好地烘托出唐代建筑不凡的气势[1]。佛教自东晋时就传入我国,其影响力逐渐追平道教和儒教,并最终促使三教合一。佛教传入的同时也将寺院建筑特点一同引进,在建筑上结合中国传统殿堂布局和结构,建造出气势恢宏的殿堂庙宇,将佛家寺院建筑特色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在唐代,佛教成为当时从宫廷到民间人人热衷的一项活动,为了精神寄托,不但朝廷大肆兴建庙宇,民间人士也捐赠兴建寺庙,用以表达对佛祖的诚意。以至于整个社会活动都围绕兴佛、拜佛来运转。正是带着虔诚的向佛之心,使唐代寺庙建筑中无不以庄严、肃穆、大气为特征。唐朝寺庙内,彩绘、壁画、雕塑成为最为出色的局部结构。唐朝绘画和雕塑具有的独特时代特征,庙宇内横梁上艳丽的彩绘,墙壁上的壁画,详细的描绘出佛教传说故事和风土人情。唐代雕塑堪称一绝,塑像高大,身体饱满圆润,表现手法细腻,工艺精湛,体现出唐代人的特征。这些内在表现和建筑的整体布局,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成为唐代佛教寺庙独树一帜的建筑特色[2]。
二、佛光寺东大殿的建筑格局与特色
佛光寺东大殿是佛光寺唯一保留下来的唐代建筑,它坐东朝西,隐喻对西方极乐世界的膜拜。大殿总面积近700平方米,长为七间,宽为四间。从远处看,东大殿坐落于高十二三米的高台之上,古朴、庄严、大气之风迎面扑来。大殿外表庄严、朴实无华,大殿圆柱、房檐前额、房顶四周斗拱以及殿门和窗户都以红色涂刷,颜色单一未施彩绘。佛殿正面中间为大小均等的五扇板门,这五扇大门经考古学家鉴定,自大殿建成之日就一直未改动,是无比珍贵的唐朝之门。平时中门打开,遇到佛教盛典时五门同时开启。走入殿内,环顾四周,仿佛身临大唐境地。举头仰望,唐代典型的横梁结构跃入眼帘,横梁上隐约可见唐人在此所遗留的彩绘和题记,横梁之上为小格木质天花板。平梁两端梁架在屋脊的部分是一个三角形的结构,由两根斜撑相抵承脊檩,唐代称为叉手,这是一种在唐代非常流行的建筑手段,用大叉手木料相交叉,叉手相交处与斗拱相连起到托举斗拱和屋顶的作用。屋外斗拱多层叠加向外延伸,托举屋檐的向外拓展,斗拱高度与木柱之间的比例为1:2,出挑的斗拱和粗壮的柱身,这种建筑形式自唐之后再无使用,是典型的唐代建筑特征。大殿外围有一圈廊柱,柱顶支撑屋顶大梁。在室内与外柱有一间房宽度地方又有一圈内柱。内柱与外柱共同呼应,很好地起到了支撑房顶和整个大殿结构的作用。殿内除一圈内柱外,再无廊柱,无论外柱和内柱,柱底皆用石质底座支撑,底座为宝莲花纹饰装饰,花瓣硕大线条圆润,花瓣尖头装饰成如意状。屋顶房脊处成弯月形琉璃鸱吻,原装鸱吻早已不在,现在的鸱吻是元代根据唐代典籍记载其形制,按原样安装上去的,虽然不是唐代原器物,但其表现仍可看出唐代建筑的特色风格。整个大殿的稳定结构就是以内外柱和房顶大梁之间相互支撑和相互牵制所完成,其稳健的基础特点,为巨大的屋顶和斗拱做了最好的支撑,从大殿建成之日起,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洗礼依然保存完好。佛光寺东大殿是我国现存唐代四座木质古建筑中规模最大、保持原生态最完好的一个,它的建筑艺术成就完全超越了五台山南禅寺,不论其引人注目的出挑斗拱,还是其内部的唐代壁画、雕塑、题记,都使佛光寺东大殿成为当今无双的唐代艺术珍品。
三、佛光寺的隐退与重现
佛光寺在会昌法难中焚毁后,由虔诚的佛教信徒宁公遇捐资重修,建成后香火重新兴旺,成为盛极一时的深山古刹。随着唐朝社会后期的衰败,社会动荡,致使佛光寺香客寥寥,寺内僧人因无法维持生计,而纷纷离开出走,最终,佛光寺在无人关注下就此沉寂。谁曾想到这次沉寂一下就是一千多年,在这上千年的历史岁月中,大唐盛世已经永不存在,朝代更迭更是起伏不断,战乱、天灾时有发生,但这些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力都没有影响到佛光寺,这多亏佛光寺建在深山大泽,人迹罕至之地。它如世外高人般远离尘世中而存在,在历史岁月的洗刷下静默。岁月改变了山川地貌,但佛光寺的大唐遗风仍原封保持,如同前朝遗民般保持着唐代建筑本色。佛光寺在寂寞中被世人遗忘,在兴盛时被广为传颂,敦煌莫高窟第61洞窟中就有完整的佛光寺壁画记载。这也成为重新发现佛光寺的重要途径。1937年,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对敦煌莫高窟进行考古时,在洞窟内发现了描绘佛光寺的壁画。并根据图上所描绘,前往五台山地区,经过长时间的找寻,终于在群山环绕、古木参天之中找到了远离视线千年之久的佛光寺。当两位考古学家推开宽大厚重的山门,映入眼帘的苍松翠柏、殿堂亭阁,无不散发出浓浓的大唐遗风。经过实地仔细考察,林徽因和梁思成发现整个佛光寺基本保持原貌,殿前古树皆为唐代种植,整个庙宇改动极小,特别是东大殿的建筑布局和殿内的一切,除了房顶的鸱吻为元代补建,其他的包括壁画、塑像等等的一切都是唐代遗物。佛光寺被发现,是我国近代考古界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打破了外国人认为中国再无唐代建筑的论断。佛光寺因其对佛教历史和建筑上的巨大贡献,被佛学界称为亚洲佛光[3]。
四、佛光寺对中国建筑史的贡献
佛光寺是木结构建筑,在建造过程中,采用了有效的技术支持,解决了木料在建造大面积立体结构中的技术难题。整体结构简约中透露出扎实稳定的基础特征,在上千年的岁月侵蚀下依然屹立不倒。斗拱和支撑斗拱的木料叠加工艺,在体现艺术造型美的同时,也体现出祖先的聪明才智。同时东大殿的斗拱也是现存中国古建筑中层层出挑层数最多、距离最远的古建筑。也是集壁画、建筑、彩塑、题记于一身的唐代建筑。是世上仅存的集众多唐代烙印于一身的珍贵历史古建筑,被著名考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赞誉为“国宝中的国宝”。佛光寺的发现,增加了五台山地区历史文化价值,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胜地区之一。唐代文化因其富含的艺术魅力,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东方日本、韩国竞相模仿、崇拜的对象,每年都有大批海外游客不远万里前来佛光寺参观参拜,扩大了佛光寺的影响力。佛光寺的发现,在丰富了历史资源的同时,也给当地旅游等相关产业带来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正因为五台山地区有佛光寺,五台山地区的世界文化遗语言艺术论文产的申报成功,佛光寺是其最大的获胜因素。
作者:郭晓宁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