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纸媒尤其是地方都市报,关注弱势群体、刻画需要救助的贫苦对象往往会成为报道中的重要新闻来源。然而,在大众传媒报道中,很容易因弱势群体自身存在的缺陷或不足而造成偏见,字里行间带上同情、怜悯甚至是俯视的刻板印象,却很少挖掘弱势群体自强不息和值得尊敬的一面。本文分析了有关“弱势群体”的报道现状及影响因素,结合笔者的工作经历,提出关于纸媒在报道“弱势群体”时价值取向的思考,希望能增强报道的人文关怀意识,扩大社会影响力。
关键词:弱势群体;报道;价值取向
一、名词解释:何为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是近年来社会科学主流话语之一的新名词,指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因信息不对称、权力相对较弱,或者受自然因素或传统因素、不良制度影响等等,因而在分配、获取社会财富时较少较难的一种社会群体。2002年3月,时任总理朱镕基在九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从而使得“弱势群体”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弱势群体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它在名义上虽然只是一个虚拟群体,但都有一些共同点,如遭遇突发事故或自然灾害、家庭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等。从具体构成上说,弱势群体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工、灾难中的求助者、外来务工者、非正规就业者以及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实际上,弱势群体的分类仍在增加,而各个群体之间又存在着交叉。
二、纸媒现状:并非每一次报道都能取得良好效果
每一份有“温度”的都市报,都不会缺少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报道。笔者在《湛江晚报》做了5年多的民生新闻记者,几乎报道过弱势群体中的所有分类,包括农民工、失业者、事故残疾人、受灾农户、山区留守儿童和老人、工伤索赔却得不到补偿的弱势工人等等,见报数量达数十篇。其中,因治疗重大疾病而倾家荡产的贫困家庭为最多,甚至平均一个月会接到两至三条的求助报料(线索)。从业之初,笔者每接到一条求助线索会立即赶到医院或受害人家里采访,为他们的苦难遭遇悲悯落泪,有次看到一名3岁幼童全身大面积烫伤,还掏光钱包的几百元全部塞给其家人。虽然该报道引起社会不少关注,最终为孩子筹集了近20万元的医药费,但也并非每一次的报道都能取得良好效果。当同时期、同类型的求助稿件在同一份纸媒上频繁出现时,社会上热心人的同情心也会被消磨,被报道对象得到的零星捐款于巨额医疗费而言仅仅是九牛一毛。更重要的是,当记者频频为编辑部带回同类型的求助题材,而没有特别“亮点”(即新闻要素)时,往往在编前会上的报题就无法通过,这也是编辑部充分考虑到报纸可读性而决定的。有时,即便是有着多年经验的民生记者,可能也会分辨不出一些“别有用心”人的利用,不仅需要帮忙的弱势群体得不到赔偿,记者可能还会被贴上“铁石心肠”“利益相授”的谣言标签。
三、经验思考:寻找到事件背后的社会原因深入报道
笔者开始思考,写稿时是否只是浅显地对弱势群体生活中的苦难进行了描述,而没有深入分析和报道,没有对背后的客观因素进行发掘,导致没有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其次,由于媒体的版面是有限的,如果报道或写作手法不够扎实,无法引起社会共鸣,编辑部给出对弱势群体报道的版面也仅仅只有一个“豆腐块”,报道的力度和数量不足。最常见的是,在报道贫困家庭时只简单描述家庭支柱的重大病情;在对农民工群体进行报道时,局限在春运或拖欠工资等方面,负面报道的效果大过了正面报道的效果。今年5月,《湛江晚报》报道了广东湛江开发区环卫工人符先生在清扫垃圾时被垃圾中的不明物体炸伤,左前臂被炸断一事。笔者和编辑部进行沟通,决定挖掘此事件背后的社会原因,并于次日首发《市民呼吁: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的深度追踪,引起了国内各大主流媒体的关注,“环卫工被垃圾炸断手臂”登上了微博热搜榜第七位,转发量逾6万人次,评论超过1.5万条。这次的报道策划,不仅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更重要的是取得了真正的社会效益,吸引全社会去关注环卫工的生存状况问题。在后续报道中,笔者继续扮演好沟通桥梁的角色,将环卫工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提交给相关部门,希望为这个群体争取到更多的社会保障和福利。
四、价值取向:挖掘弱势群体自尊自强的一面
过去,我们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尤其体现在欠缺人文关怀和带着“有色眼镜”。如在报道被侵权侵害案件时,为了吸引更多眼球,没有对报道对象的隐私加以保护,虽然使报道对象获得了一定同情和支持的声音,但是他们的隐私也被曝光,很容易给他们带来舆论压力。还有几年前常被一些媒体使用的“跳楼秀”一词,含有极大的贬义和歧视语境。当然,报道中要对弱势群体给予人文关怀,并不意味怀着救世主的心态,居高临下地怜悯弱势群体,更不能片面宣传、过度粉饰弱势群体的悲苦境遇,这样不仅违背了新闻工作者的真实性守则,也难以真正改变弱势群体的命运和地位。采访弱势群体,首先要做到平等对待,要注意倾听他们的声音,挖掘弱势群体自尊自强的一面,这或许更能引起更多社会对“强势群体”的关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不断促使社会走向公平、公正。
五、结语
作为一家有责任心、有思辨性、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的大众传媒,应在深度报道中为建立健全社会政策提供建议,为弱势群体提出实际有效的制度性支持。如为了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可以将国家相关政策提供给这些群体,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还可以将国家有关科技致富和务农的技术与政策提供给农民朋友,进行最大程度的帮助。纸媒要利用各种有效的方式,行政管理论文进行系列化、深入化的报道来产生巨大社会效应,从而呼吁众多社会力量投入到实际行动中,帮助弱势群体发展。
作者:朱明杰 单位:湛江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