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 历史学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时间:2017-02-23 16:59:32 来源:论文投稿

摘要】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德育叙事”具有孕育价值观、承载价值观以及传播价值观的功能。高校可以借助“德育叙事”的形式和方法,基于“叙事”的“故事”、“话语”以及“行为”三个主要构成部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拓展和深化,采取择选和运用相关“德育故事”,学习、重视与体验“德育叙事”的“话语”以及规范和优化“德育叙事”的“行为”等,探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路径。

关键词】德育叙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话语;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0166(2015)12-0092-05 doi:10.3969/j.issn.1003-0166.2015.12.019

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学界相关人士在基础理论分析、概念内涵阐释、现状原因调查以及对策路径探索等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和践行进行积极研究,并取得可喜成果。然而,高校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方法、手段层面的有效性有待提升。由此,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众所周知,以讲德育故事为主要特征的“德育叙事”具有孕育、承载以及传播价值观的功效,由此,高校可以借助“叙事”的形式和方法,基于“德育叙事”的“故事”、“话语”以及“行为”三个主要构成部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拓展和深化,采取择选和运用“德育叙事”的“故事”,学习、重视与体验“德育叙事”的“话语”以及规范和优化“德育叙事”的“行为”等,探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路径。

1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故事”

“德育叙事”所“叙”的是“事”,而不是“理”,当然“理”也会渗透在“事”之中。“故事是传播价值观、承载价值观、孕育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传播价值理念的重要责任,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功能强大的隐性力量。”[1]22由此,我们需要借助“故事法”,从德育故事的来源、选择、应用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的再现几个角度来“叙事”,充分挖掘各类德育故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蕴,并进一步弘扬和传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

1.1精心择选故事

回顾中华民族的伟大发展历程,历朝历代存在各种各样的德育故事,这些都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素材和不竭源泉。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故事”的来源和选择,其一,要注重德育故事全面、丰富的来源素材。一方面,可以立足现实,寻找相应德育故事。大学生群体所处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各类德育故事,譬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双百人物”“中华孝子”以及“道德模范”等,如此的人生故事,以及成就自我的故事历程无时无刻不体现着核心价值观,存在着现实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以史为鉴,挖掘相关德育故事。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可以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历史宝库中去寻找相关故事。譬如,启蒙教材《三字经》、孝德故事《二十四孝》以及“四书五经”等经典文本中,具有大量典型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德育故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的选取提供丰富素材。其二,要保证德育故事的切实、有效选择。不论是历史传统,还是现实社会,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了大量的故事素材,但并不是所有的德育故事均发挥着酝酿、承载以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因此,需要对相关故事进行精选。关于相关故事的精选,既要保“质”,又要有“量”。一方面,所选故事要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特性和精神气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质”的规定性,便是“社会主义”,因此,相应德育故事的择取要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精神。另一方面,所有德育故事要充分蕴含和体现“二十四个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三个层面、24个字,在相应故事的选取中,要尽可能择取涵盖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的相关理念和要求的故事,保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的全面性和充分性。

1.2灵活运用故事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和践行故事的选取,是从“静态”层面保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德育故事的丰富性、全面性,而更为关键的在于从“动态”层面发挥相应故事的作用和功能,以保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故事的实效性,由此,这也就涉及故事的运用问题。关于故事的运用,主要可以坚持以下几点:其一,贴近实际。古往今来的许多事实说明,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适应一定的形势和任务而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在回应和解决实际问题中赢得大众。”[2]高校中选取和运用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故事,要坚持现实意识和问题意识,注意在故事选择中的时代情境、现实状况,突出问题意识,切合现实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和困境,并运用相应故事有针对性解决相关问题和困境。其二,贴近生活。“生活是道德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道德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3]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故事要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在具体“德育叙事”中还必须还原生活,回归生活,遵循生活的逻辑。此外,高校的“校史”是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留史、资政、育人”的作用。由此,我们既要立足当下生活,也要追溯高校历史发展进程,从“校史”中挖掘核心价值观元素和因子,坚持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来充分运用相关“德育故事”。其三,贴近学生。一般而言,任何价值观,只有切实贴近人心,才能被人们认可和接受。同样,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人们心中牢不可破的信念,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价值准则,成为广大社会成员的价值实践,就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贴近群众。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的主力军,其思想观念和实际需求具有复杂性、立体式以及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德育故事的运用要符合大学生的思想和需求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灵活多样的形式,在具体的“德育叙事”过程中做到真实、立体、可观,避免空洞和抽象,进而借助“德育叙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2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话语”

“叙事话语”是反映思想观念的有效手段。人们通过借助“话语”对现实的叙事性理解,能够更形象生动地了解和把握历代社会生活。“德育叙事”的“话语”主要涉及文本、口头以及形体的“话语”等。众所周知,文本资料、语言行为以及人文景观等是国家发展历程、社会历史现象以及个人心理状态的记录和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同样会以叙事的“话语”形式反映出来。其一方面涉及叙述孕育、承载以及传播核心价值观的德育故事的“话语”,另一方面是叙述核心价值观自身的“话语”。由此,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可以有针对性的从“德育叙事”的“文本话语”、“口头话语”和“形态话语”着手。

2.1编纂“文本话语”

“文本话语”主要是指以书面形式呈现的“话语”,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国传统经典“四书五经”,以及党和国家印发的相关党政学习宣传文本等。各类“文本话语”,均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和要求。高校大学生应该学习、了解并掌握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典著作,而且相关部门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纂具有较强可读性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经典道德教育文本。详细来讲,“德育叙事”的作品具有关怀性,其能够体现出叙事者作为时代的精神主体,所思考和关注的对象,进而逐步凝结、汇聚成精神历史。因此,在学习、编纂“德育叙事”的“文本话语”中,一方面要注重文本的个体关怀、社会关怀、终极关怀以及三者的有机统一。众所周知,各类经典文本是以精神观念形态存在并以一定的物质为载体的产品,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特点。叙事“文本话语”的编纂,要突破经济利润的束缚,更多的追求“文本话语”的思想价值、审美价值、艺术价值等,实现个体关怀、社会关怀和终极关怀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在成书的过程中特别注意经验与学理、人本与文本、阐释与细读以及科学与人文等诸多因素的动态平衡,给大学生们提供参考、学习的有理趣、有诗意的“文本话语”,进而实现在有史、有料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激励大学生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此外,高校要注重有关道德教育的精神文化产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育人功能,充分借助文化产品弘扬传播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来传递积极人生态度、培育高尚思想境界并引导积极生活情趣。

2.2规范“口头话语”

“口头话语”主要是在“叙事”过程中所用的表述、表白和对话等“语言”,像《伊利亚特》中所体现的“描述”和“表演”两种形式。海德格尔曾言:“语言是存在本身的又澄清着又隐蔽着到来”[4]。可见,“语言”是置于人与世界之间的,人通过语言认识世界,甚至也通过语言建构世界。而且,“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的力量本质上是语言的思想力量。”“语言要获得民众的认可,离不开语言内容的深刻性和语言表达的通俗性。”[5]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离不开大量的表述、叙述和对话等“语言”,尤其是教育者,要重视和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回归语言的切身性、真实性以及多样性。一方面,注重语言的规范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人民、社会以及国家的现实和需求,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集中表述。“话语永远都充满着意识形态或生活的内容和意义。”[6]由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路线、方针和政策,其具体的传播过程中离不开规范、严谨和完善的“话语体系”。高校“德育叙事”者在叙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要从存在、思维以及语言的同一性出发,采用规范严谨的话语,并将话语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逻辑意蕴。另一方面,注重语言的灵活多样。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面对的是思想丰富的大学生群体,因此,在具体“德育叙事”中充分借助语言的魅力来传播、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在这过程中要注意规范叙述核心价值观自身的“话语”,从抽象到具体,由复杂到简单,用切实的“话语”来弘扬、传播核心价值观。此外,高校要尝试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享有自身的话语权、主动权,并时刻警惕西方社会思潮话语的冲击及西方意识形态话语的渗透。

2.3体验“形体话语”

“形体话语”主要是指静态、固态或者是艺术层面的概念,如自然生态景观、红色人文资源以及舞蹈艺术等,相关“形态话语”中可以孕育和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譬如,中华民族的红色资源,其本身是富有教育意义的形体性“德育叙事”话语,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贵“宝藏”。相关红色资源具有直观生动、内容丰富、感染力强、分布广泛且与时俱进的特征,可以为“爱国”“敬业”“诚信”“公正”“富强”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理念和价值要求,及其培育和践行提供优质资源和文化根基。正所谓“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7]因此,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们深入红色革命老区和革命教育基地。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在涉入相应红色资源时,可以切实感受承载社会记忆并包含精神内容的具体物质载体,亲身体验革命文化传统,体悟坚定的革命先烈精神、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无形中将历史与现今联系起来,并指向社会现实和社会未来,从中产生共鸣,切身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追求,并在切实行动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红色资源孕育了红色文化,产生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学生群体深入红色革命老区和革命教育基地,既可以充分挖掘、弘扬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又可以从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文化、价值层面的整合功能,反过来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共识和文化认同。此外,党和国家要注重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作用,根据大学生群体对红色资源的认同,可以在家庭、学校、社区等公共场所进行红色宣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红色资源结合,借助“红色载体”,充分发挥合力作用,引导大学生群体接触、认知、认同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行为”

俗话说,行为离不开思想的指导。“德育叙事”的“行为”,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讲故事”的行为方式,而行为又离不开相应思想的指导,由此,对于“德育叙事”行为的研究和运用,亦需要从指导“德育叙事”行为的相应思想理念开始着手。暂且抛开相关思想理念,具体的“德育叙事”行为涉及主体、客体、介体以及环体等元素。譬如,高校在具体的“德育叙事”行为中,可以借助相应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或者运用多媒体、大数据等技术形式“介体”,充分发挥其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的举足轻重作用。一般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追求较为抽象和复杂,而高效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所面向的又是灵活、多样的大学生群体;因此,这就需要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德育叙事”行为中采取理论与实践、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三大原则,来丰富、拓展和优化“德育叙事”的“行为”。

3.1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马克思认为,理论认识和实践行动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德育叙事”的具体行为是在一定理念和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并在具体实践中实现相关理念和理论的不断丰富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式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立足当前的基本国情,掌握了“三大规律”的前提下,追求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以及人民幸福的实践历程中不断酝酿和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酝酿和提出,经历了从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到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到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凝练的酝酿、形成和演进的历史嬗变过程。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艰难历程。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促进,在培育中践行、在践行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德育叙事”行为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念要求和价值导向来指导“德育叙事”的行为,向大学生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言行举止。这就需要在“德育叙事”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关注现实国情、社会状况以及民众需求,以此来推动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把握。此外,高校还要把“德育叙事”纳入到大学的社会实践教学中,鼓励大学生立足校园、走向社会,进行“‘讲故事’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看、多思、多想”[8]和多做,感受历史传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的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从中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2实现普遍与特殊相循环的理念

众所周知,“德育叙事”中难免涉及追问和回答生命、生存和生活意义的问题,而“三生”意义需要在对“三生”经验的探索中获得。个体经验、民族经验以及人类经验,往往被视为故事讲述,并从中获得情境的再现和经验的借鉴,这也是各类德育故事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在众多德育故事中,更多的是基于个人生活世界的个别案例经验,富有特殊性,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其涉及个人、社会以及国家三个层面价值原则和追求的经验本质和规律,富有一般性。然而“生活在共同社会大背景下的人们,对生活意义的思考、生活方式的选择以及生活困境的应对等,富有时代特征,具有一般性,”[9]关于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类德育故事,具有丰富性、多样性以及特殊性等特征,但各类故事均有所处的共同时代背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其在本质层面富有共性;因此,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详细来讲,在具体“德育叙事”中,可以采取“分-总”的思路,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相关要求,将不同类型的德育故事进行归类,萃取各类故事的精髓,然后将各类故事的精髓再进行汇总,并提炼故事深处的普遍意义,初步形成价值共识和认同。然后,再将提炼、总结出的普遍意义和经验价值回到特殊,结合不同故事进行实践,如此往复,实现“特殊—普遍—特殊...”的良性循环,进而更有效、更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采取统一与多样相结合的行为

关于各类德育故事具有纷繁多样、层次各异的特征。同样,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所面对的是思想活跃、层次多样、需求多元的大学生群体,其在知识积累、思想观念、心理状况等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思想化、抽象化、层次化的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和集中表达,富有核心性、概括性和统一性特征,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需要通过大众化的行为方式,将主流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转变为民众所认同和接受的现实需要和行为规范。因此,“德育叙事”的具体行为需要采取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行为方式,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普及化和大众化。详细来讲,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德育叙事”中,既需要在根本思想指导下,设立统一的根本目标和要求,保证“德育叙事”的根本方向和主流目标。同样,“德育叙事”又需要根据不同大学生群体以及教职工的思想状况,设立多样化、多层次的目标,以切合与满足不同层次群体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要求。此外,在“德育叙事”的具体实施中要明确,作为词语造型外显的语象,所释放的信息是一种集约性信息,其不仅隐含事物或事件的形式,而且网结着叙述者的位置、经验、意向、情感,以及它们与各种叙述故事“话语”的交互作用关系。由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的叙事行为中要注重语象中的态度,注重叙事行为倾向,实现叙述与德育故事、语言与主体以及写作者与所在时空的统一。同时,要注重机趣、体现生动,既可以借助网络、多媒体等先进手段,也可以将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念和要求渗入具有鲜明节奏、和谐音韵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生动、丰富的平台和载体。总之,借助以讲故事为主体的“德育叙事”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人们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思维方式,其能够以新型理念和行为方式,发挥感性认知、情境体验以及实际践行的力量,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开辟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也倡导:“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0]由此,高校要充分运用“德育叙事”,来构建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在实际教学工作、科研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行,切实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导引力作用,以巩固和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和话语权,反过来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培育和践行营造环境、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杜敏,王学俭.以故事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

[2]高乃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3(3).

[3]高德胜.生活德育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3).

[4]海德格尔.论人道主义[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5]杨瑞森.习近平语言力量的深刻意蕴[J].党的文献,2015(3).

[6]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2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7]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8]王晓红.用中国故事中国声音讲好思政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9).

[9][美]麦克莱伦.教育哲学[M].宋少云,陈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10]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10.

作者:付洪 栾淳钰 单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更多历史学论文详细信息: 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88573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子宫拿掉后有什么影响 石油教育 投稿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南方国土资源》 《煤炭高等教育》 《哲学研究》 《中国质量万里行》 《宜宾科技》 《安徽水利财会》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人民司法》 《市场与电脑》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