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心理教育视角下体育教学重要性分析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强健的体质是学习和工作的根本。体育教育的核心就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人在发展的过程中身心相连,身体得到强化的前提是心灵健康,不悲观、不偏激,积极处世,所以体育教育中的心理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无论大人孩子,每个人都难免有心理失衡的时候,尤其人处在高中这个特殊的阶段,学生还不够成熟,对自己的认知不够全面,处理问题不够客观冷静等。这样来看,学校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有必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教育,体育教育也必须肩负起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任。学生可以通过体育实践来增强自己的竞争意识,体会集体荣誉感,增强个体自信心,体会成功带来的心灵愉悦等等。因此,学校应格外重视体育教育,改变体育教学观念,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除了核心目的即增强学生体质之外,还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真正的人才除了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是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个体,所以学校应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设置系统化的体育教学体系,在实践中构建出合理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设计出相应的课程内容,以期实现以人为本、健康为首的体育教育理念。体育教育固然重要,但重中之重在于应在体育教育中渗透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设置部分挫折训练,课堂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体能训练的同时感受快乐,使学生在体能得到增强的同时又在心理健康方面得到发展。
二、心理教育视角下体育教学展望
人的身心发展是统一的,身体舒展会带动心理变化,科学表明:适当的体育运动有利于减压;有利于培养人的团结协作能力;有利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培养坚强意志等,就文章第一段的分析,我们得知中学生在性格特征上有诸多弱点,如:过于自我、意志力相对薄弱、团队合作能力弱、易冲动等,这些缺陷恰恰可以通过体育教育的实践部分来弥补,学习与人际交往中的困惑与焦虑可以通过适度的体育锻炼来舒缓。所以说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密不可分,互为基础、相互促进。在体育教育中渗透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已经谈过了,但就目前中国大多数高中课程安排来看,体育教育的发展还存在一些缺陷。高中阶段的特殊性在于,学生在这个阶段面临着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完成高考,而高考在对学生的考核中,体育成绩和心理健康又没有直接量化的要求,所占比重几乎为零,并且体育教育和心理教育对学生文化课成绩的提高又不会直接显现出来,所以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课程时间安排自然少之又少。这样一来,体育教育、心理教育就成了形式主义,被当成是可有可无的事情。除此之外,在高中生的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就是教师的素质,尤其是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方式、方法,侮辱学生、藐视学生甚至体罚学生,教师本身经常处在暴躁、焦虑、易怒的心理状态里,反馈到学生身上的自然是负面情绪,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也变成了负面引导,而高中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在成年人看来微乎其微的事对他们的影响可能会放大一百倍,所以,他们会因为教师情绪的变化而时时处在紧张、恐惧的状态之下,而高中生的这些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疏导和排解,就会出现师源性心理问题。除了认识到体育教育中的心理教育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外,还要更多地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互为基础、互为影响又相互促进,它们密不可分。所以,在中学生的体育教学体系中应格外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渗透,尤其应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体育教育的依赖性。学校应适度调整体育教学时间,避免体育教育形式化,同时,也应重视调整教师的教学心理状态,避免情绪教学,用健康的教学心理来引导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营造一个轻松、和谐、友善、愉悦的课堂氛围,在教学安排上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在体质得到增强的同时拥有明朗的心态。此外,在学生的体育课堂内容安排上,应选取积极有意义的项目,把握好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互影响的规律,利用体育运动来排解学生心理上的压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给自己带来的益处,从而对体育课程更加感兴趣。
作者:赵淼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