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竞技体育院校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 社科历史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竞技体育院校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17-02-23 03:28:19 来源:论文投稿

一、浙江省竞技体育院校教育国际化现状

(一)竞技体育院校的行业特色决定了国际交流的高频率

浙江体职院的行业属性决定了学院在承担着普通高校教书育人的共性任务外,还承担了赛场拼搏、为国争光这一不可替代的竞技体育特色任务。学院近5年接待训练和访问交流的人数超过800人,每年有近300人出席各类国际比赛、学术会议。2010年10月,与美国瓦尔普莱索大学就体育管理硕士专业、教练短期培训、体育夏令营以及高水平运动队互访、交流和培养等方面全面签订了合作协议,标志着浙江体职院教育国际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浙教外[2011]1号文件《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2010─2020年)》详细制定了教育国际化的指标体系,内容包括1个发展目标、7项主要任务及12项规划指标。其中,外国留学生百分比、专任教师访学三个月以上人员百分比以及外派交换生、交流生百分比权重分别为0.13,外国文教专家百分比、全外语和双语授课课程比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国际学术会议(主办或承办)、国际合作科研平台(含国际化产学研基地)、获得国外或国际组织资助的项目、经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数、共建孔子学院数量、在境外设立办学机构数等9项指标权重分别为0.07。依据各项指标的不同权重统计,2013年8月8日,浙江省教育厅首次对外发布《浙江省普通高校国际化水平排名》,浙江体职院位列高职高专院校国际化总体水平第一名。(见表1)尽管在竞技人才国际化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长期以来形成的体工队模式的惯性思维仍不同程度地束缚着院校化办学。统计显示,浙江体职院目前外国留学生、外派交换生(交流生)这两项指标分别达到4%和2.3%,已经大大超额完成浙江高等教育国际化规划中高职高专应达到的0.1%的指标,这个结果要归因于竞技体育院校国际赛事交流高频率的行业特色。据最新统计,仅2012—2013学年,浙江体职院就有173人次赴国外参加奥运会、世锦赛、亚运会等各类国际赛事。

(二)竞技体育院校亟需符合行业特点的国际化

该规划把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设立教育、教学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增加高等学校外语授课的学科专业,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等作为重点发展项目推进。而浙江体职院目前的全外语和双语授课课程比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举办或者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合作科研平台以及获得国外或者国际组织资助项目的指标都为0,表明在上述几项工作方面存在着不足。并且,填报“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指标达成情况表”时,浙江体职院发现教育国际化所取得的相关数据与指标要求的标准存在一定差异,而国家、省一级的相关国际化教育规划及评价标准体系对不同类型的院校也存在一定的不适用,非常不适合用来指导、评估竞技体育院校的教育国际化。事实上,更大的困境还在于,浙江省内诸如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已经基于自身办学特色、国际化发展现状及定位制定了本校“十二五”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浙江体职院还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国际化教育规划和行动方案,因此,建立针对竞技体育院校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评估标准体系迫在眉睫。

二、提升竞技体育院校教育国际化水平的对策

(一)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形成自身办学特色

我国竞技体育院校的国际化发展取向是一个“战略”问题,即按照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深入推进竞技体育院校化改革。新的国际形势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理念、目标和体制方式都带来了新的思考。“大学是社会的学术文化的枢纽,而一间真正配称大学的学府,则莫不把自己置身于世界大学的星群之中”[2]。有定位才有办学特色,董杰在《现代奥运会支出的分类与模式》中认为,办学特色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沉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它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得到公认”[3]。竞技体育院校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必须创建自身的优势学科和专业,既要保证学科研究的前沿性,还要保证高水平训练的领先性,能为国家培养出各类高水平的运动人才在国际大赛中争金夺银。国外一些著名的体育院校均有其独特的办学优势,如德国科隆体育学院的体育运动材料研究举世闻名,该校在体育运动的生命周期研究、创伤学研究和教练员培养方面也卓有建树。韩国体育大学的残疾人体育系和体育舞蹈系以及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的高级教练员学校和体育理论与方法学都非常有特色。如同浙江体职院一类的院校要从自身发展的历史、现实条件以及所处的地域环境出发,通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突出项目优势和办学特色,以确立自己在体育教育系统中的独特身份;做好体育学院人才培养系统的各类项目评估,用详实的数据和详细的分析,对不同专业项目有针对地进行国际化比较研究。比如,浙江体职院游泳项目涌现出了孙杨、叶诗文、罗雪娟、吴鹏、汪顺等一大批在国际上具有高竞技水平的运动员,以及张亚东、朱志根、徐国义等优秀教练员,游泳队曾多次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勇攀世界高峰运动队”。2013年9月份第十二届全运会,浙江泳军狂揽32枚金牌中的15块,又以15枚金牌成为刚刚结束的东亚运动会金牌大户。当然,评价竞技体育在国际赛场上的实力和发展状况,客观全面地分析浙江省竞技体育在国际上已有或者潜在优势项目,需要通过每4年一次的奥运会以及每2年1次的世界锦标赛的成绩来反映。统计最近5年浙江省各竞技体育项目获取的金牌数目,游泳项目以奥运会4枚金牌和世锦赛11枚金牌位居榜首,因此,浙江体职院可以围绕游泳项目制定比较全面和长远的国际化发展规划,形成自身的特色。

(二)提升国际化教育影响力,引进、输出并重

世界竞技体育竞争发展趋势愈发明显,各国为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都在不断地探索新的训练理念、方法和途径。当前,世界竞技体育在价值取向、管理训练模式、竞赛体制和项目设置等方面都在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地发展。因此,紧跟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趋势,借鉴行之有效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做法,是做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规划、不断深化竞技体育改革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探索院校化模式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促使运动员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竞技体育迅猛发展的今天,运动员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除了个人的天赋才能和多年的专项训练外,还包括现代化的训练条件、高水平的教练和大量的国内外比赛经验等。以游泳项目为例,伦敦奥运会上,泳坛健将孙杨和叶诗文,依托国内游泳一直以来的有氧耐力训练优势,结合澳洲学习的强度和比赛速率的训练,一举夺取400m、1500m自由泳和200m、400m混合泳等4枚金牌并打破世界、奥运会等多项纪录。2013年全运会结束后,孙杨在接受采访时就说:“目前浙江游泳能够上升得比较快,除了运动员和教练员都非常努力外,还在于2010年后开始的‘走出去’政策,出去之后,我们借鉴并创新了新的训练理念。目前差不多有50%以上的运动员都在接受这些训练,整体实力上了一个档次”[4]。系统跟踪和学习掌握世界运动训练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对改善我国目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丰富我国的传统经验,提高科学训练标准,有着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然而,“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引进’与‘输出’双向并重的过程,它不仅要求大学要立足本国、积极面向世界,敞开国门,吸收、引进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同时,也要积极走出国门,将本民族的精华传播到世界”[5]。根据体育项目的不同情况,学院可通过交换生计划、设立资助基金等办法,积极创造条件、寻找途径,让更多的优秀运动员到竞技体育发达国家接受先进的教育培训,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能够有计划地接收国外运动员到学院训练学习,以提升学院的国际影响力。

(三)加强国际化教育平台建设,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国际化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工作,推动教育国际化也越来越体现为国家意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都将教育国际化视为一项重要战略工作。菲利普•阿特巴赫曾经指出,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国际化已经从一种边缘、非经常性的或者一种特殊的活动转变成为更加行政化了的,有严密组织的、经过深思熟虑的院校行动计划的组成部分。据调查,截止到2011年底,浙江全省35所本科院校中,100%均设有处级以上的外事部门,其中设立2个及以上外事部门的有17所;全省44所高职高专院校中,59.09%设有处级以上的外事部门,其中设2个及以上外事部门的有8所,占18.18%。“从国际化意识看,全省大多数高校设立了专门的外事管理部门或配备了专职外事管理干部。2/3以上高校将国际化列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超过1/3的高校还专门制定了国际化发展战略”[6]。当前,浙江体职院类的院校应进一步充实和发挥外事职能部门的管理、组织和协调作用,使之成为学院推动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专门服务机构,研究制定学院国际合作战略发展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力量,积极为运动员和教师在国际合作上创造条件,同时为国际交流提供咨询建议。学院要积极营造国际化办学氛围,给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具有人文关怀的工作和学习环境。除此以外,要建立一支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素质教师和教练员保障队伍,学院的整体训练、教学水平才有可能在国际化进程中得到提升。应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创造条件,选派优秀教师和教练员到国(境)外进修,接受知名教授、教练员的指导。要在了解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方法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力度,积极聘请外国专家到学院来讲学和训练、积极参加和申办中大型国际体育会议,使之成为国际学术和经验交流的平台。对竞技体育人才进行文化素质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社会就业能力,还应针对竞技体育人才走出国门、驰骋国际竞技赛场开设面向世界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突破传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局限,克服“唯上”和功利主义倾向,而更为重视教育主体竞技体育人才的需求。推进课程的国际化,一要根据自身需求,开发具有国际意义的校本课程,如国外某优势领域的技体育概况、区域体育礼仪、奥林匹克历史与文化概括等;二要选用和引进可行的国外原版教材,吸引国外专家、学者来讲学;三要根据学生需求,在学籍管理中制订特殊的政策和办法,合理、弹性制订课程体系。

三、结语

浙江竞技体育回归教育大环境后,有关竞技体育院校教育国际化的探索正在逐步推进。基于竞技体育行业院校的特殊性,亟需建立符合自身行业特色的国际化教育规划和行动方案。要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突出项目优势和办学特色,以确立在体育教育系统中的独特身份;既要系统跟踪和学习掌握世界运动训练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也要把自己置身于世界大学的星群之中,把自己的精华传播到世界,提升国际化教育影响力;要加强国际化教育平台建设,充实、完善为教育国际化服务的行政管理、教练员和教师保障队伍,加快竞技体育院校正式走上教育国际化的步伐。

作者:赵红红 丁云霞 单位: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党委(院长)办公室


更多社科历史论文详细信息: 竞技体育院校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86089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长沙铁道学院是几本 偷偷拿掉套套番号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宁夏电力》 《世界家苑》 《黑龙江动物繁殖》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吐鲁番科技》 《小学教学设计》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信息系统学报》 《藏外佛教文献》 《农家女》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