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人文教育现状与出路综述 - 历史学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高校人文教育现状与出路综述

时间:2017-02-22 14:20:55 来源:论文投稿

一、人文教育的科学内涵

人文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在于“育人”。换言之,就是关于教导学生如何成人,如何为人的教育。可以说,人文教育的宗旨在于帮助受教育者来提升他的人性境界、塑造理想健康的人格以及更好地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今天我们所提倡的人文精神主要是人们所追求的自由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其关怀人性、尊重人格、弘扬人生价值,体现了人们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在人文教育中涵盖了人文所需要的知识、思想、精神和方法等方面的教育。在当代人文教育中,主张加强人文学科类的教学,比如文学、历史和艺术等,在教育中要体现人性教育的精神。这样可以使教育体现出人性化、责任化,加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责任性和自由性,使受教育者能够追求最广泛的知识,并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

二、我国高校人文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人文素质培养理念错位

当前,社会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高等教育注重“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的培养方式,还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人才知识结构单薄,培养过程中人文教育不足。一些学校过分强调“就业率”,处处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忽视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无法形成复合性人才,对学生一生的全面发展视而不见,违反了教育的初衷和本质。

(二)高校专业教育狭窄

大学应该能够体现出“大而学之”的效果,应该从大的范围进行教育,而不仅仅是培养一种或某几种职业技能的场所。大学应当培养出具有多方面知识的人才,其要真正理解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而且为之奋斗,要能够对“美”有鲜明的辨别力,这样才是大学要做的,而不是仅仅将学生培养成一个专家而已。但在当前,许多大学都将学科专业化,专业是越分越细,各学科融合逐渐减少。

(三)学生缺少人文教育平台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当前一些高校人文类教学实行了“选修课”和“选项课”模式,以学分制为学习评价的基本方式。教学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学生自主选课、学分制的学习方式优点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分计量素质教育的开展过程,也将较好地起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引申到学生自主选课,自由走班。但是,同时这种自主的学习方式又存在着缺陷。由于学生自身意识不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学校又不重视对学生人文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容易出现学生“无课可选”,另一方面学生对人文选修课兴趣不高,出现“有课不选”的状况。在这种形势下拓展教学平台和空间,加强学校对学生人文知识学习的引导成为当务之急。

(四)校园活动缺乏文化内涵

目前高校内的许多校园活动都注重形式新颖,却忽视了文化内涵的重要性。许多活动形式单一,缺乏质量,没有达到传递文化的效果。比如,在一些节日活动中,拉赞助搞晚会是最常见的形式。在活动中为了吸引人参与,就花大力气做表面工作,比如挂彩旗、贴彩纸等,将娱乐作为重要内容,而却没有将节日的内涵表现出来。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淡化人的文化意识。

三、高校人文教育的出路

(一)转变教育理念

在未来发展中,必须树立融合与渗透的人文教育理念,夯实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地位,使之成为高等教育的支撑与补充。要扬弃那种传统的“重技能,轻人文;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专业,轻基础”的教育理念,使高校不但要成为学术研究的排头兵,更要成为人文教育的践行者,培养出有思想、懂方法、会做人、会做事的复合型人才,而不仅是单纯的工具型、考试型人才。帮助学生树立追求自由、追求民主、追求正义、追求科学、追求创新的精神,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完善高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要对现有的课程结构进行重新建构,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有效融合与渗透,成为完善的人文课程体系。要为学生开设必修课与选修课,尊重学生的自主上课权利。一种是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人文课程,另一种是跨学科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交叉类课程,主要突出知识的融合与学习方法的贯通。要开设齐全的学生选修课与选项课。广泛开展“通识教育”,突出通识教育在“育人”方面的作用,超越传统理工科职业教育的功利性与实用性,树立学生远大的职业理想,并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向自己的理想迈进,使每位学生都能够成为自己人生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规划家”。例如,在高校学科中可以加入以下学科:在人文学科方面,有应用文写作、中外文学欣赏等;在社会科学方面,有法学、公共关系学和社会学等;在思政类方面,有现代历史人物研究等;在语言类方面,有比较语言学、有语言传播文化等;在艺术方面,有民乐、书法和舞蹈等;在体育卫生方面,有健美操等;在其他方面,有口才、主持等。

(三)利用社团活动开展人文教育

通常情况下,高校的人文教育通过课程讲授来实现,无论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来看,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克服时间与空间的不足。而人文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增强学生的人文体验,提高人文素质培养的效能。通过社团活动,则可以大大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首先,可以利用社团活动在空间上的灵活性,由学生自行组织活动,设定活动目标、选择活动场地,在实践活动中,除了讲授法和讨论法以外,学生还可以亲身体验、实地考察,通过角色扮演、现场观摩等形式增强社团活动的效果。其次,学生社团要深入到企业、事业单位进行调研,还可以外聘专家对活动进行指导,拓展了教育资源。第三,学生除了常规的上课时间外,其余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报名不同的社团组织,使自己的课余时间得到很好充实,延长了接受人文熏陶的时限。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的社团、文娱、讲座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都能够充当第二课堂的角色,能够很好地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以及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实践、判断和分析能力,更好地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校园文化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等方面的文化,这些都可以体现出学校的内涵底蕴。校园文化有着其所特有的文化特色以及精神活动,能够使生活在校园中的师生都能够认同校园文化的精神,从而能够塑造人的性格和心灵。要在高校中形成好的人文精神,则需要有一种良好的环境。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需要在校园环境中营造好的人文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其中潜移默化,不断受到启迪与熏陶,培养出良好的人文精神。校园文化的营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强校园内的环境建设,比如美化校园,整顿校容校貌,给学生一个修心养性的环境,使校园能够充溢着人文文化氛围,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文素养;其次,要加强精神环境方面的建设,其中包括学风、校风及其他的校园文化活动等。良好的精神环境能够推动广大师生不断进取、开拓创新。其中校园文化活动,相比较其他形式的活动而言,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它不但能够提升人文素质,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审美观和审美情趣,并提高对社会事物的鉴赏力和感受力,提高创新意识。

作者:章德胜 单位:东莞理工学院


更多历史学论文详细信息: 高校人文教育现状与出路综述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83287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案外人执行异议申请书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飞行力学》 《公共图书馆》 《天津冶金》 《公路与汽运》 《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 《数字制造科学》 《中国邮电高校学报》 《中外船舶科技》 《广东史志》 《中国酒》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