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独立学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的创新发展成果,在普及大众教育的过程中和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上发挥着独特的优势。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家对教育与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独立学院也面临着优化转型的困境。文章基于推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视角,分析独立学院转型的必然性及转型的难点,并提出新形势下独立学院转型与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发展;独立学院;转型与改革
一、我国独立学院发展现状
独立学院是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兴起的一种独特的办学模式。为集中力量促进高等教育蓬勃发展,我国自1997年起就开始民办教育与政府办学相结合的探索之路。2002年国家将民办教育上升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战略高度,2003年教育部正式颁发文件开启独立学院试点办学之路,并明确独立学院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本科层次二等学院地位。民办教育在20世纪末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资源普惠做出了卓越贡献,但由于民办教育的自主性和大批量崛起,导致民办教育的办学质量难以控制。因此,2003年教育部对全国360所具有独立学院性质的二级学院进行了整顿,最后确立了249所第一批次独立学院,此后独立学院数量逐年增长,到2010年进入巅峰状态,达到323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2016年我国独立院校缩减至266所,并且在东西部地区分配上具有一定的不均衡性,独立学院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为提高独立院校人才输出质量,发挥独立院校“民”“独”“优”的优势特点,在教育部政策引导下,独立学院面临向民办普通高校、技术应用型高校转型的挑战,以谋求可持续发展。
二、高等教育大发展框架下独立学院转型的必要性
深化内涵建设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大框架下,独立学院在外部环境和内在发展层面都存在转型的必要性。
(一)经济发展需求与国家政策导向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进入改革攻坚时期,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逐步趋稳,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国家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科研创新型人才需求增加,同时对人才培养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深化战略结构调整,其中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是调整的首要方面。独立2017年1月下学院必须基于区域发展需要,准确定位发展方向,以技术应用型高校为标杆,通过转型来突破原有发展束缚,实现新的价值增长。从政策层面看,独立学院是我国教育财政紧张与大众教育需求矛盾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政策调节性。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诉求依然强烈,而政府办学的改革深化工作推进缓慢,因此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激发民间办学优势仍然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独立学院在长期发展中因与“母体”院校的特殊关系而逐渐暴露出问题。因此,将独立学院纳入民办高校体系,是规范独立学院发展、激活独立学院自主办学活力的一个必然选择。2006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独立学院转民办普通高等院校的要求和程序;2008年教育部颁布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以下简称“26号令”)规定了独立学院改革办法,对独立学院向民办高校转型给予了政策引导。
(二)独立学院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独立学院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独”和“优”两方面的优势难以发挥。在“独”方面:由于所有权归属不明晰、运行机制不完善、品牌联动效应等问题,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财务管理、法人地位、董事会制度等方面都与“母体”学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在办学特色上都难以做到真正的“独立”,一定程度上成为“母体”学校的“山寨”复制品,造成教育资源的复建。在“优”方面:独立学院因为财力的限制,大部分采取市场机制运营,忽略了教育的社会性和公益性。独立学院为降低成本,在教师培养、教学资源、实验投入等方面都存在先天不足;在人才输出方面,过分强调人才在专业设置上与市场需求的匹配而忽略人才在培养深度上与市场需求的适应,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与市场高素质人才需求旺盛的矛盾。因此,独立学院要想摆脱在“独”“优”两方面的不利条件和种种制约,就需脱离“母体”学校限制,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定位,向普通民办高校转型。
三、独立学院转型存在的难点
独立学院转型是国家政策给予独立学院的一种制度选择,也是当前国家教育需求向“质量需求”转型的必然要求。目前独立学院转型存在着推进缓慢、障碍重重、制度体系不健全等难题。(1)制度体系问题。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长期依存,这种共生环境带来复杂的利益关系和体制纠葛,因此,独立学院需要真正脱离“母体”学校,实现全面转型。教育部“26号令”虽然给出了独立学院转型的制度选择,但是没有形成配套的制度,政府制度保障的缺失是独立学院转型无规可依的根源。(2)发展路径问题。独立学院长期依附“母体”学校,其董事会制度下的董事会成员多为“母体”学校领导。受制于这种管理机制,独立学院在办学思路、专业设置上虽然得到“母体”学校一定的帮助,但缺乏对自身资源情况、发展模式、办学特色的有效认识和评估,往往是完全照搬“母体”学校的办学模式,但又欠缺“母体”学校在师资、规模、政策上的优势,造成办学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教育质量跟不上等。因此,独立学院的转型不能仅仅是产权、法人与“母体”学校的简单脱离,而是必须对未来的发展战略进行准确的定位和规划。
四、独立学院转型与改革的策略分析
(一)独立学院转型的制度支持与保障
教育体制改革必须建立在制度先行的基础上。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教育模式创新的“大胆尝试”,在向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转型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政府在制度层面的引导,才能确保转型过程中的公平合理。1.进一步完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2003年以后独立学院如雨后春笋迅速崛起并发挥出一定的教育优势,但是关于独立学院的制度建设却迟迟没有开始,直到2008年教育部出台“26号令”,才真正在制度层面对独立学院的组织与管理予以一定的规范和约束。“26号令”从设立、组织活动、监督管理、变更废止及法律权责五大部分梳理了独立学院实践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独立学院的未来发展方向。作为目前为止关于独立学院的唯一一部明文规定,“26号令”显然在指导和保障独立学院建设发展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完善和滞后的地方,尤其是从2008年到2016年,经过八年发展,独立学院面临转型求发展的新问题。“26号令”必须在原有制度基础上,根据独立学院新的发展需求进行更新、修订与补充,尤其是对转型过程中独立学院的权责划分、资产认定、资产评估、清算流程、验收过户以及转型后独立学院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等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度说明和引导,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基础上,为独立学院与“母体”机制分离扫清障碍,以制度规范营造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良性环境。2.加快独立学院产权制度的完善。独立学院作为我国特殊时期集中力量办教育的实践先行产物,在产权主体上具有多元化的属性,这一属性在创办之初为独立学院的资源引进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我国高校产权改革的长期滞后,产权主体不明在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逐渐带来了利益归属问题,缺乏明确的产权制度成为目前独立学院难以实现快速转型的症结所在。独立学院的产权主体主要包括“母体”学校、独立学院、投资方。在产权主体的资格认证以及产权过户中,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产权制度,各产权主体之间容易引发分歧和博弈,而这种博弈的公平性缺乏制度的控制,可能带来国有资产的流失,也可能造成产权主体难以达成共识而不断搁置独立学院的“独立”进程。因此,想要加快独立学院的转型,调节权利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就必须通过建立完善的独立学院产权制度约束和规范产权主体的博弈过程。细化独立学院产权结构,明确产权主体资格,弄清产权主体关系,构建无形资产的评估体系,规范产权主体的收益分配比例,增加博弈过程的均衡性与公平性,促使各利益主体达成共识。加快独立学院产权制度的完善可以说是独立学院转型摆脱执行困境的根本保障。
(二)独立学院转型的发展路径
产权转移只是独立学院转型的起点,转型意味着更多的成长和蜕变,转型后的独立学院将面临更多内部发展的挑战和外部竞争环境的挤压,能否找准发展契机是关乎独立学院转型后生存的重大问题。1.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准确定位办学目标。独立学院转型为普通民办高校后,怎样找准自身发展目标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从高等教育的价值体系构成看,育才、科研和服务社会是发展高等教育的三大着力点,在这三个价值取向基础上形成了教育型、科研型、教研型、研教型等侧重不同的学校类型。首先,独立学院转型后,以服务社会为己任,转变原有企业化运营模式,以教育的社会性和公益性为办学宗旨。其次,独立学院转型后,面临着走本科教育还是职业教育两种选择。从独立学院自身发展看,独立学院在转设之前一直依托“母体”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模式,在本科教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和资源基础,而转型后独立学院势必会经历一段漫长的探索期和过渡期,这期间独立学院应继续保持原有办学思路,在学校制度建设和管理建设逐步趋稳后,再考虑根据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和学校资源特点进行办学思路上的创新发展。从民办高校发展环境看,目前大多数地方民办高校为迎合市场需求,以专科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主,而发展高质量本科教育可以帮助独立学院规避一定的竞争风险,在民办高校发展环境中站稳脚跟。最后,除教育类型选择外,独立学院转型后还面临着教育层次的选择,即是发展教育服务型高校还是发展科学研究型高校。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应立足自身水平走教育服务发展路线,不可好高骛远、盲目定位。这是因为,一方面,独立学院脱离“母体”后在教师培养、专业重建、资源更新方面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其转型初期教育资源不足以支撑科研型高校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在激烈的竞争中,独立学院很难和老牌名校相抗衡,坚持走教育服务路线对于独立学院的长期发展来说更加稳妥务实。2.以办学品质推动内涵建设。伴随着我国实体教育资源和网络教育资源的日渐丰富以及教育人口入学率的缩减,目前民众对教育的需求由“机会需求”向“质量需求”转变,“上好大学”的教育期许推动了高等教育从外延的拓宽式发展向内涵的品质型优化转型。加强内涵建设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长期任务,也将成为未来高等教育院校激烈竞争中的战略高地。独立学院面对转型后的发展,一定要认清形势,在推动品质建设方面做足功夫。一方面,独立学院转型后一定要总结经验教训,立足小规模、高质量的本科教育定位,稳扎稳打,制定并长期坚持走符合自身条件的小、精、优办学路线,实现特色化发展。另一方面,许多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受制于历史遗留问题、体制机制问题、教育规模问题,在内涵建设推进方面阻力重重,进展缓慢。独立学院正好可以借助转型的契机,利用自身小规模、快发展的优势,发挥在内涵建设方面的活力,后起而先行,实现跨越式发展。3.借力地方政府,服务区域发展。独立学院转型为民办高校后,在资源建设上不能倚仗“母体”学校。在激烈竞争与经费紧张的双重压力下,独立学院想要寻求发展就必须将视角投向地方,借力于政府。独立学院受规模限制,其办学特点势必会具有一定的地方属性,承载着地方经济发展人才输送的重任。独立学院将办学的价值目标放在服务区域发展上,结合自身小规模、高质量的发展定位,既可以通过借助区域核心产业优势打造特色教育资源,形成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又可以在共同服务区域发展过程中与地方其他高校促成合作与联盟,加快独立学院与地方高校的融合。同时,独立学院以服务区域发展为己任,积极响应地方企业、政府以及大众对教育的需求,也可以较快地展现其办学的社会性和公益性,对得到地方政府、企业的支持,扩大教育影响力,逐渐树立小、精、优的品牌形象具有积极意义。在共同致力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下,独立学院想要逐步实现规模化发展,还需要加强与政府的合作和信息互动。当然这是一个相互博弈的过程,独立学院只有先展示出其服务地方智力资源建设的优势,地方政府才能在资源引导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从而在双方的良性博弈中推动和谐教育环境的形成。
五、小结
独立学院转型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外延建设向内涵建设回归的必然趋势,也是独立学院在摆脱了特殊时期教育大众化要求束缚下,基于自身发展进行重新定位、重新思考的开端。独立学院转型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它既要借助于政府在政策上的引导解决转型前的制度规范、利益划分,更要通过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发挥自己“小而精”的优势实现转型后的特色化、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淑通,何源.独立学院如何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基于学位制度改革的思考[J].重庆高教研究,2016(3).
发表论文 [2]何尚平,罗小青.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转型与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4).
[3]黄炳超.新形势下我国独立学院转型与发展的战略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18).
作者:窦艳
相关专题:发表文章格式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