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我院骨科收治的患者18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3例。观察组男65例,女28例;年龄18~76(42.6±8.7)岁;骨折部位:股骨29例,胫腓18例,腰胸椎25例,其他部位21例。对照组男68例,女25例;年龄19~77(43.1±6.8)岁;骨折部位:股骨28例,胫腓20例,腰胸椎23例,其他部位22例。两组均在入院当天根据其临床症状、体征联合X线检查,确诊为相应部位骨折。两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既由护士长分配工作任务,实行责任制排班。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风险管理,具体措施如下:(1)提高护理风险识别能力。开展护理风险意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自身业务素养,将被动护理转为主动护理。在患者住院过程中,护士需根据临床经验,将患者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项目列出,并按照风险内容逐一展开针对性护理干预,尽量降低潜在风险的危害。如骨折患者的肢体活动问题、压疮、疼痛护理问题及关节功能训练等,都需要有效识别护理风险,才能做好下一步护理干预。(2)制定风险应急预案。明确护理风险后,护士长可组织小组进行讨论,将所有的护理风险项目进一步归类,划分为高、中、低风险。全面征集小组成员意见,进行整合,制定系统化的风险应急预案,并定期召开小组学习、考核,提高护理人员对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3)高风险预警告知。护理人员需评估所有入院患者的压疮、坠床及跌伤等高风险因素。若为高风险时,需在患者床头放置提示牌:如防压疮、防坠床、防跌伤等。(4)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护理文书的记录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关键文本,是护理流程的具体反映,同时也是护患纠纷发生的重要环节,其书写的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非常重要。护士长需加强科室检查护理记录,严格按照医疗文书规定,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同时设立奖惩制度,以提高护理文书的规范性。(5)完善危急值的报告制度。开展危急值报告制度,是以人为本护理理念的体现,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理质量。危急值涉及患者的各项检查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血钾、血钙、血气分析、血小板等。上述指标一旦出现临界值或高于临界值,需及时向医师汇报,以便于医师及时对症处理并调整治疗方案[3]。(6)规范护理操作流程。规范护理操作流程是提高护理人员工作能力的关键,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需指导护理人员时刻谨记规范操作流程。只有严格按照护理规程操作,才能有效避免出现风险因素。因此护士长应定期检查护理操作流程,以保证护理质量。
1.3观察指标
入院1周后,观察两组护理管理效果,包括患者投诉率、意外伤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患者护理满意度采用问卷形式,分为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投诉率、意外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管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风险是指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一些不确定因素下患者出现了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外的某些躯体生理功能变化[4]。上述变化可能威胁到患者心理健康,甚至导致其出现伤残或死亡。骨科护理中护理风险更为多见[5]。这主要因为骨科患者住院时间长、病情复杂多变、活动受限,更需要完善的护理措施保障。另外骨科患者因康复时间长,易紧张焦虑、心理变化多,也影响了疾病康复。而在护理过程中护理制度的不完善、执行不严格,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差、专业知识掌握不全面,也是导致护理风险的常见原因[6]。在以上诸种因素作用下,患者易发生风险事故,降低了护理质量,延长了患者康复时间,影响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将风险管理应用于骨科护理管理中,使得护理人员增强护理风险意识,及时总结护理风险常见原因,制定常见护理风险事前规避措施,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的应变能力,提高患者满意度及护理服务质量,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本文中观察组采用风险管理后,在患者投诉率、意外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充分说明了风险管理应用于骨科护理管理中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似梅 单位:重庆市涪陵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