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算机应用安全及防范策略 - 通信论文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计算机应用安全及防范策略

时间:2017-02-22 06:52:35 来源:论文投稿

一、影响计算机应用安全的因素

首先,对计算机应用安全影响最大也最普遍的因素是计算机病毒。它能够破坏计算机内系统的数据以及系统相关的功能。并且计算机病毒具有复制能力,能够将计算机的程序代码以及相关的指令通过复制的方式进行繁殖和传播,从而造成计算机系统的瘫痪。另外,计算机病毒具有很强的潜伏性和隐藏性,如果没有对计算机病毒进行激活操作,那么它是很难被发现的。而在未激活病毒的情况下,其是很难被发现的。其次,目前互联网行业经常出现的黑客问题也是影响计算机应用安全的重要因素。黑客的特点是其攻击性和针对性很强,它能够利用计算机安全方面的漏洞来非法入侵到其他的计算机系统而从中盗取该计算机内重要的数据和信息,同时还会致使计算机系统出现瘫痪。黑客在攻击计算机系统时,常常利用木马来作为攻击的手段。从系统方面来说,如果系统出现使用异常的情况,就很可能是黑客利用普通的木马程序破坏了系统的防护层,篡改系统的源代码。这种木马程序对计算机攻击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发送木马邮件的方式。如果用户不小心点击了邮件,那么隐藏在邮件中的木马程序就会启动,隐藏在电脑的程序中。还有一种是黑客通过远程控制的方式来植入病毒,以达到控制电脑的目的。

二、保护计算机应用安全的策略

第一,保护计算机的安全,最根本的是要通过立法来规定网络行业的安全条例,以法律手段来维护网络的秩序,保障计算机的应用安全。通过立法的形式能够防止不法分子产生侥幸心理,这样可以有效的保护国家的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保障国家机密不受到损害。国家要完善计算机网络的相关法律条文,对网络不法分子给予严厉的惩罚。

第二,从计算机安全技术的方面来说,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最普遍也最常用的维护技术是防火墙技术。这一技术可以根据用户的规则在数据的传输时进行通过或者拒绝。防火墙技术的存在形式有多种,一种是能够直接被安置在专门的硬件设备中,还有就是以软件的形式存在于计算机本身当中。从安全保护的力度上来看,防火墙技术能够限制和保护通过网络进行传输的信息。其原理是这一技术具有数据记录功能,能够记录通过防火墙的全部访问数据,因此有效的提高了计算机的安全。

第三,从计算机自身的安全手段来讲,可以采用加密技术来进行计算机应用安全的保护。这一技术能够重新编码信息,隐蔽真实的数据信息,防止被病毒入侵。加密技术在信息数据的传输方面有三种形式。首先是链接加密的形式,其原理是在网络节点间进行加密处理,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赋予不同的密码,当数据信息传输完毕后再进行数据的解密。其次是节点加密的形式,相比上面的形式,节点加密要更加具有安全性。其原理是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安全保险箱来加密以及重加密,从而安全性更高。但要保管好加密硬件。再次是首位加密的形式,这一形式的加密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其原理是数据在通过网络进行传输时加密数据,当传输完毕后再解密数据。

第四,计算机用户要防止计算机内的数据被盗或者泄露,需要进行磁盘数据的备份工作。计算机内都配备有物理磁盘,而一般的情况下磁盘都是需要进行分区的,比如C盘、D盘、E盘等等。进行磁盘的分区在保护数据的安全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好处。分区后用户可以将系统程序和驱动程序以及其他的程序分别存放在不同的磁盘。当系统程序以及其他程序安置好之后,就需要进行备份工作。在设置好后,要对其进行备份。在备份时,用户可以采用目前最为流行的备份工具比如360备份等等。通过备份工作,计算机在每次开机的时候都会对磁盘的备份数据进行还原。如果计算机的系统被木马病毒破坏,此时如果计算机其他的软件能够正常使用,那么用户可以启动备份程序,将系统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到备份状态。有时候计算机用户可能无意中删除或添加了软件,那么此时通过转储功能也可以实现备份处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计算机本身存在安全威胁,不能使用这一功能。要在计算机系统良好的状态下利用镜像文件来进行文件的查找和区分。一般镜像程序是将系统程序储存在其他盘中,如果需要时可以通过镜像程序来恢复计算机的文件。

三、小结

计算机的应用安全对用户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影响计算机安全的因素逐渐增多,因此要采取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来保证计算机的应用安全。计算机用户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保证计算机的数据资料的安全性。

作者:陈宝霞 单位:呼伦贝尔市公路管理局巴彦库仁公路养护管理处


更多通信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计算机应用安全及防范策略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81852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海南医学院学报 医学核心期刊发表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南方国土资源》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 《中国质量万里行》 《人民司法》 《煤炭高等教育》 《市场与电脑》 《宜宾科技》 《哲学研究》 《安徽水利财会》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