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性探究 - 社科历史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性探究

时间:2017-02-21 18:20:12 来源:论文投稿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基本因素

在大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最大因素就是学生的心理状态。从学生的意识形态形成的过程方面讲,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政治意识的形成,都是存在于健康心理的前提下。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从开始上大学就要考虑到毕业以后的就业问题。另外在学校,大学生的感情问题也会导致学生做出一些偏激的行为。这样的情况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学校必须重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教育问题。这是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的基本因素

(二)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方向

以往的教育只是单纯的在课程上进行灌输和讲授,不能考虑到当前的学生心理发展趋势。心理健康教育是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更深的了解学生思想形成过程和心理发展过程,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点,使其更有针对性的去对学生进行思想的疏通和引导,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的内在心理问题,进而达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二、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忽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过于简单

当前的教育过程大部分高校还是采取从上至下灌输的硬性教学模式,以书本中的教育知识为主,没有真正的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发展倾向。虽然传统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思想形成起到了作用,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显现出来。

(二)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复杂,忽视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一体化,很多学生的思想信仰形成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相融和矛盾中,大部分学生的思想被西方化,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的观念逐渐淡化,在国家的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中,学生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利益,功利色彩非常浓重,把奉献精神抛之脑后。而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心理形成发展的过程,缺少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了解与沟通。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变教育者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是以教授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必须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有针对性的设置学生心理教育的课程,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和发展情况,有利于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教育者在教学模式上可以用更多的方式与学生交流,用平等的态度让学生与自己有心与心的沟通。教师可以通过谈话法、心理换位法、自我教育法、暗示法、心理咨询法等方法来与学生进行交流。其中,教育者要保持保密、自愿、平等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充分的认识自己,给自己正确定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学校的教育中,学生才是教育的目标和主体。马克思认为只有人的各种能力得以充分展现才可以算是一个完整的人。而学生要实现在身的全面发展,必须有适当的环境才可能完成。所以,教育者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在教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个人的,具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样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多数课程都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等,这些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这些课程往往是枯燥的,学生属于硬性的记录。所以,学校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必须在这些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增设一些比较接近实际生活的课程。例如人际交往课程,对学生人格教育的课程和学生自我意识认识的课程。这些内容可以有效的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可以增加学生实际的交往能力和与人的沟通能力,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自信心有巨大帮助。

四、结束语

总之,高校学生的思想是复杂多变的,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高校必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者:郭蓓蓓 单位: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社科历史论文详细信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性探究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79302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小说月报原创版2014 新农村建设别墅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文史天地》 《贵州水力发电》 《区域金融研究》 《德国研究》 《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中国药学杂志》 《中华诗词》 《中国科学院院刊》 《安全与环境工程》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