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企业的立场看,法律是企业管理的工具,必须满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要求,法律再正确,如果不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法律就不会受到企业的尊重;从律师的视角出发,法律是企业的行为规范,企业应依法管理,法律是企业做事的底线,逾越之企业就会出现危险。法律服务于企业或者可以说是听命于企业,但法律不是企业的仆人,律师必须提供独立的意见,从而给企业领导解决问题提供一种多元化的决策思路。转型期的中国,经济社会问题异常复杂,法律仅仅是解决这些复杂问题的众多手段之一,需要一种综合性的思路,法律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并创造价值,这种角度就是非从“主体”(企业或律师)的角度而是从“事”(如何管理好企业)的角度来进行思考法律服务,从而促进企业和法律的互动,最终增进企业的价值。
一、企业管理中的法律服务要讲政治
党中央提出并反复强调依法治国,因此,律师在向企业提供服务时当然要讲法。但是,讲法并不是就要忽略政治,并且不仅仅是不要忽略而且要重视政治。因为政治是法的灵魂,法并非价值无涉的,而是充满着价值判断,在转型期的中国由于法的滞后性,因此要特别注意法与政治的结合。那么,如何做到法律服务中讲政治呢?在企业管理中又如何体现呢?
1、要树立讲政治的正确意识
一提讲政治,部分律师会产生一种机会主义意识,就忽略法律,甚至误导企业管理者,所以提倡讲政治,要树立一种正确的讲政治的意识。政治要服从于法律,这是原则,特别是要注意个别官员的讲话并不代表政治更不能代替法律,即使一时也非一世。但是,转型期的中国,法律很可能滞后于现实,这个时候,在大是大非面前,政治就高于法律,政治应该体现在法律的精神里面,而不能机械地或教条地理解法律,所谓概念法学之虞。企业管理决策中要有这种政治与法律的敏感。
例如,企业员工问题。有的企业员工出了点问题,企业管理者或律师在判断是否符合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条件时,就要有政治意识。持“和谐社会、以人为本”这种政治理念,对相关法律应予以限缩解释,在程序上就是要做得更到位,比如,先予以警告,不改正者则予以解除。但很多企业的做法是,员工出问题时听之任之,然后猛然一天宣布解除劳动合同,员工不服,引发劳动争议仲裁,更可能遇到“和事佬”的仲裁员或法官,给企业管理徒增烦恼。
2、要关心并跟踪国家大事
律师浸润于法律之间,容易忽略政治,当然很多时候这并非不对,相反这是法律发挥的应有之功用,律师应专注于法律。因为法律必须具有可预期性或稳定性,远离政治从而避免朝令夕改,过多考虑政治因素实际等于否定法治,律师的作用也就荡然无存,也有害于企业对法律服务的期待。企业管理者忙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重视法律固然可喜,但若出于利益等考虑则会本能地借法律(工具)而置之政治于不顾。但是,政治片刻也不会离我们,光有正确的政治意识还不够,我们还要关心并跟踪它、研究它,才能为我们所用,服务于企业管理。
例如,企业投资于高能耗的产业,企业管理者要求律师提供法律意见,这时律师和企业管理者一起,不仅需要对法律、国家政策,还需要对区域经济甚至国家的大事进行研判,从而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一个中长期的意见。牵涉的因素包括:偏远地区经济发展问题,地震后经济恢复问题,民族地区民生问题,国家经济政策的区域性问题。光从法律着手分析,难免会做出不能投资的错误结论,这样的律师会失信于企业。对政治的透彻理解,使律师在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大是大非面前能发挥关键的作用,在企业的发展方向上提供至关重要的法律意见。
3、要将政治转化为法律
政治满足的是当下的正义,但政治不具有稳定性,特别是地方或区域领导人的政治更具有可变性。律师要提醒企业管理者尽量将其转化有效的法律(协议)。
例如,某企业要在某开发区建厂(部分动机可能是圈地),原土地上企业因某种原因愿意退出,因此该企业的进入或许涉及土地转让问题,实践中开发区对此以某种方式操作,开发区政府(领导)愿意合作,但法律政策不十分明确,企业管理者有强烈的投资冲动,因此请律师拿主意。律师的初步判断是可做,但是由于法律政策不十分明确,因此律师提出企业可以操作土地但要求企业与正确的人打交道,并且要签下协议(法律有效性存在疑问,但无效后企业不至于“竹篮打水一场空”或“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更重要的是律师以企业操作土地的实务过程为基础,坚持协议中规定的企业方的义务分步履行,以减少法律运作中存在的不可控的风险。事后证明,离开法律支持的很多保证是往往靠不住的,明确的书面协议有效地避免了企业的损失。
二、要将法律(意识)转化为企业管理的语言
1、树立契约即自己法律的观念
契约或合同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点,企业的利润从签订合同开始,止于合同的全部履行。实践中,很多企业很重视让律师审查合同,似乎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但实际上这可能是表面现象,很多企业并未真正重视法律,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是一些企业未尽自己的义务或责任,将本属于自身才能完成的工作不适当地推给了律师,弱化了律师审查合同所本应发挥的作用,从而审查后的合同未能充分发挥保障企业利益并防范风险。律师提供法律服务时应注意纠正企业的误区,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做事方式或方法,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
(1)商业判断是法律服务的前提
法律服务的妥当与否不能脱离正确的商业判断,所以企业做出自己的商业判断之后再交由律师审查法律问题才是正确的做事程序。合同是合意,是企业之间的合意而不是律师和与之相对的企业之合意,律师与服务的企业的生意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因此,律师不能代替企业的意志更不能为企业的利益做主。律师审查合同时是对企业的商业判断做出合法性的判断和从法律上评判得失,从而间接影响企业的商业判断并进而对企业的利益表达或选择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见,商业和法律既相互独立的但又并非截然可分,商业利益出自合同,法律代表的是权利,是对商业利益的法律确认,因此权利的实质是利益。很多企业将一个自己根本未进行思考的合同给律师,然后问律师有没有法律问题,混淆了商业与法律。简单地说,律师要知道当事人心里想的是什么,才能做出正确的法律判断。
(2)“这不是合同这是法律”
合同是否为法律表现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我们大部分人并非在意“契约即法律”的理念是因为绝大部分的合同都得到了履行,因此,当不能或不愿履行合同从而发生违约时,我们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合同的法律力量。明白上述道理,部分企业对合同中的内容满不在乎或者对合同中内容过于空泛而无动于衷就是可以理解但不能容忍的现象。例如,企业合同中的内容就是日常生活之人也能看出根本做不到,一旦(几乎肯定)违约徒生烦恼,但企业管理者仍予以首肯,这是视(已经形成文字的)合同(法律)为儿戏的表现。即使对方处于强势谈判地位,这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并且要求对方当事人修改也是完全有理由的。但我们接触的部分企业却缺少这种意识和相应的技巧。不过,有些内容由于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恐怕就是负责任或细心的律师也不一定看得出来,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而不完全是律师具有“契约即法律”的意识,方能改正这种陋习。
2、要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去理解契约
契约或合同并不是看上去很美就可以,合同更重要的是要人们去遵从,按照合同的内容去做当然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反过来也应从企业管理去看待合同。
(1)从企业的管理去理解合同
合同是什么意思当然不能光从字面去理解,一个角度是要从企业的管理或企业做事的方式或方法去理解。从这样的角度去看问题,我们会发现问题可能与合同所说的有偏差,结果实践操作时我们会按照“潜规则”运行,而这有可能构成违约。
例如,某企业签订的运输合同,当中对承运方的运输作了许多细节规定,要求也很合理,但承运方企业并不是如此管理的,合同运费是按季度结算的。这样的合同企业就要意识到要改变自己的管理方式,而这可能增加企业成本,否则企业可能构成违约,季度结算时合同运费就可能遇到麻烦。
(2)从合同的履行去理解契约
有时候合同内容似乎对企业不利,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合同的意思可能要结合合同是如何履行的才能正确解读,而这并不一定反映在合同的内容中,而是潜藏在行业惯例中,善用此点,聪明的企业可能表面吃亏,但实际上在合同上已经占据先机。
例如,某施工企业签订的合同,按业主和施工方会签的设计要求施工,工期要求很短,当然利润很可观,违约金也定得有点苛刻,并且不容施工企业讨价还价。施工方最后采用分步会签的策略,“改变”工期计算的起点,从而实质性地延长了工期,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3、合同履行中要加强企业管理
(1)签订了一个好的合同还要注重合同的管理
签订了一个好的合同可以说企业成功了一半,但不注重企业的管理照样可能出问题。例如,某仓储企业合同约定客户凭书面指令提货,这对仓储企业规范管理是非常有利的,当然,特殊情况下,企业做些灵和处理以满足客户的应急要求也是应该的,但企业却长期忽视管理,让对方企业的某位管理者凭个人白条多次提取货物,造成货物货款损失。幸好律师和仓储企业管理人员共同应对有方,方避免一场赔偿大祸的发生。
(2)合同履行中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
不要把不幸留待最后,企业在合同履行中要及时正确地行使权利,违约救济是最后无奈的选择,因为,在我国目前的法治环境下往往又劳命又伤财又伤神。这方面合同法提供的法律手段是后履行抗辩权、同时履行抗辩权和不安抗辩权。
4、企业管理的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相结合
(1)法律是风险防范的最后堡垒
企业管理风险意识最重要,法律意识只是其中一个部分,这并不是贬低法律的作用。当然没有法律的保障,那企业风险的防范就只有“听天由命”或者说凭良心,又或者其他的潜规则当然可能代价不菲。按时间划分,风险分为事前(签约)、事中(履行)和事后(违约救济),法律在每一步都是守护神。做好法律功课,企业管理中即使出现问题,也不会方寸大乱。
(2)善用法律
由于法律有时候代价不菲,所以有些人轻视法律,认为法律是纸老虎,这显然是错误的认识。并不是解决企业管理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都必须采用法律手段,但“狐假虎威”,聪明的企业管理者善用法律能收事半功倍之效。而如果没有法律的支撑,那法律“钉子户”也够你喝一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