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地区生态经济战略分析 - 历史学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民族地区生态经济战略分析

时间:2017-02-21 16:23:26 来源:论文投稿

一、民族民众的观念阻碍

市场经济下的生态经济概念中,生态就是商品,在生态经济发展中,生态成为人们消费的商品,具有商品属性。生态经济的运作在市场经济轨道上来进行,遵循市场规律,虽然生态建设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经济利益,但是通过生态建设这一通道,市场经济的其他经济形式因此而走向市场,与市场接轨。市场经济形态下,生态和市场不可分割,单一的只为生态而建设,生态建设后续发展动力不足,而专门迎合市场来进行生态建设,将使生态环境脱离其原有的生态系统,最终使生态保护的目标偏离生态环境的真正需要。良好的生态建设将使区域生态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在此品牌效应下,当地的其他经济活动将因品牌溢出效应而在市场经济中具有更多的优势。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经济发展中,民族民众必须建立起市场观念和品牌观念,用观念支配行为,才能使其自身的活动最终契合市场环境下生态经济发展的主题。由于生活环境和民族文化影响,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众观念中,市场观念和品牌观念显然是欠缺的。虽然现实社会制度和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由于意识观念的沿袭作用,存在于少数民族民众的传统意识的改变仍然十分缓慢。农耕文化影响下的小农经济意识仍然牢固存在于许多民族民众的脑海中,以农为本、重农抑商仍然是支配部分地区少数民族民众行为的主要意识,在此意识观念下,民族民众多重视粮食生产,忽视其他经济作物或行业的经营,云南省的怒族、独龙族等少数民族便是如此。[2]生态经济中的生态建设主要是在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平衡下来进行,因此在生态环境中,其他作物和粮食作物都有重要意义,其被发展的权利是平等的,民族民众重视粮食作物忽略其他作物,以及重农抑商忽视其他经济形式的思想观念显然对于市场环境下的生态经济而言,既不符合市场需求,也不符合生态系统规律,此观念的存在对生态经济的发展无疑是有阻碍作用的。另外从市场观念来看,由于部分少数民族生活环境所限,对外交流较少,因此以市场交换为目的活动缺乏现实基础,部分民族民众对市场的参与度较低。物质决定意识,缺乏市场交换活动,市场观念自然比较薄弱。最后从品牌观念来看,品牌是市场环境下产生的概念,品牌建设需要通过各方面的要素协调达成一种整体效应,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品牌将促进区域范围内整体经济活动受益,而对市场理解并不深入、对市场缺乏深度参与的民族民众而言,其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大多是处于民族相关的生态文化观念,而不是品牌观念,这样的观念意识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但是在市场环境下,在经济等其他方面影响下,缺乏足够的品牌意识将使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处于无意识的自发状态,缺乏牢固性和市场适应性。民族民众在观念方面对生态经济发展的阻碍,还需要从观念上来转变,观念的转变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对生态经济观念自上而下的普及和培养,更需要地方经济主导者通过试点、引导等措施来使相关观念深入人心,其他国家或地区生态经济成功实践的例证都是打开民族民众意识桎梏的有效钥匙。民众意识观念的改变将为少数民族民众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参与中打开向上发展的窗户,观念的疏通和培养也将使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具有更大的向心力。

二、民族民众的利益阻碍

民族地区发展生态经济实质上是在民族地区实施新的经济模式,新模式的建立意味着旧的模式被改变,相对于部分民族地区以能源矿产的耗竭和环境的破坏为前提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经济对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协调,实质是对原有模式的推倒重建,因此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实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破旧立新。而从经济模式本身来看,伴随着经济模式建立的是各种利益相关者的产生,利益相关者在原有经济模式中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新建模式在实践中对原有经济模式的否定意味着其中的利益相关者必然要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新经济模式构建的重要问题便在于原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的合理处置,对相关利益的不合理处理势必会使利益相关者成为新模式构建的阻碍因素。具体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经济发展,其中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当地政府、各种经济形式的运作者、当地居民等,主要角色分为主导者、参与者,民族民众由于其在中间的影响作用,理所当然是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发展中的参与者。作为原有经济模式中的既得利益者,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对民族民众自然有所影响,其主要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民众的生产方式、民众原有的田地林地等资产、民众所生活的环境,不同民众所受的影响各有不同。从生产方式上来看,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地理条件各有不同,因此不同地区民族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有的民族是狩猎经济,有的民族是牧业经济,有的民族是农业经济,不同的生产方式在原有经济模式中的利益关系相对比较稳定。从民众财产影响来看,在原有经济模式下,部分民众开垦荒地或承包矿山,在新的模式下,为了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原有的土地等财产就要受到影响。[3]从民众生活环境来讲,生态经济的发展是在符合生态规律的情况下对生态环境进行适当的改造建设来使其产生经济效益,对生态环境的改造可能会影响到部分民众原有的生活环境。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是因经济模式不同而形成依靠的方式不同,利益获得和分配方式自然有所不同,经济模式的变动自然会牵涉到民族民众的利益问题,对于利益关系的处理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4]从长远来看,发展生态经济对少数民族民众无疑是有百利无一害,但是从现实来看,生态经济的发展意味着原有的矿产资源不能过度开发了,原有的草原植被需要保护起来,森林中的动物不能随意猎杀了,部分民族地区被破坏的环境需要修复,部分生态资源不足的民族地区需要加强生态建设,各种问题最终归结到经济问题上。对民族民众而言,生态建设意味着当下的生活方式被改变,可能失去生活来源,因此在新旧模式中对民族民众的利益处置直接关系着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的进展,合理的利益处置将使生态经济的发展得到民族民众的支持,反过来,不恰当的方式也将阻碍民族地区生态经济战略的实施。一方面是民族民众需要生态补偿,一方面是民族地区生态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民族地区的生态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对民众利益的合理解决思路和财政资金的保障将使该问题的解决相对比较轻松。利益解决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补偿方式,结合当地实际,从推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发展来着手;对于资金来源问题,新旧模式中的利益替换、财政补贴都是可行途径。另外对民族地区而言,由于大部分民族地区多处于国家生态环境薄弱区,当地生态环境的变动关系着更大范围内区域生态环境的优劣,因此在民族地区由于区位不同而从大局利益出发建设生态环境时,其他在区位上处于优势的区域应该因此进行适当的生态支付,资金来源途径的拓展将使民族地区民众利益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中的障碍作用降至最低。[5]

三、民族民众的素质阻碍

相对于原始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依存模式,生态经济是在新技术、新思路、新设施支撑下形成的更高层次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不是重回原点。虽然生态经济的重点在于生态和经济的融合,但最关键的是人在其中的主观能动性所进行的运作,才能使生态与经济的发展达成和谐一致,与其他自然改造活动一样,人仍然是生态经济活动的主体,不过这种主体作用的发挥改变了原有罔顾自然规律、单纯追求利益的破坏式发展,而是在遵循生态与经济规律上的作用发挥,只有在人的主观作用下,两种规律才能在交集中达成一致,因此在生态经济中必须重视人的素质。少数民族民众是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的参与者,在前期政府的主导功能后,后期重点是民族民众对生态经济的参与,民族民众的素质关系着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最终成效。对于少数民族民众的素质水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知,首先是知识水平,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论,虽然知识水平在经济活动中经济水平的经济推动作用并不直接,但是很显然,知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经济的发展水平。相对于其他地区,受经济水平制约、民众意识及交通条件等因素制约,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除城市以外的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往往低于同一区域内较为发达的城市地区,民族教育基础较为薄弱,整体上少数民族民众的文化平均水平较低。同时由于人才外流,当地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又流向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因此按照实际情况推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民众的文化水平整体处于低水平的发展态势,其对生态经济的推动作用有限,人力资本的效应因此不能得以完全发挥。另外,从生态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方面来看,多数少数民族民众存在着无技能或技能不足的问题。生态经济环境下,发展新型的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等生态经济都需要各种特色技能人才才能运作,以生态种植业为例,为了使区域生态建设更加良好,在生态环境建设中,不可避免要种植各种作物,一方面要适应当地的生态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各种特色农作物或经济作物的种植就成为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各种作物的种植都有不同的特性,必须要有专门的技术人才来种植才能发展,而这显然是部分以狩猎或牧业或者小农经济模式下的少数民族民众所不擅长的,因此就存在着部分民族地区的特色种植业往往由外来人员在参与,少数民族民众在生态经济中的影响有限,客观上的因素制约使得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发展无意中忽略了当地民族民众的参与。少数民族民众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发展中的素质短板源于当地的地理条件、经济基础、民众观念,以及教育本身的发展,提高民族民众素质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但是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济基础的改变同样需要一个过渡阶段,因此对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民族素质的提高要在现有教育的基础上根据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需求来展开,通过短期培训及人才回流等相关方向的努力,生态经济发展中民族民众的素质不足将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

四、结语

区域生态经济战略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关系着国家经济总量的增加和民族问题的解决。民族地区的生态问题与全国生态环境的维护密切相关,发展生态经济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少数民族民众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中作用和意义重大,民族民众的具体问题直接影响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的成效。虽然由于历史等原因,少数民族民众的部分问题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发展中有一些阻碍作用,但是总体来看,无论是民众观念、民族素质还是民众利益等问题,在具体问题的针对性举措下,民族民众对生态经济的影响都可以向正面方向转化,问题的关键在于相关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以民族民众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

作者:李敏 单位:淮阴工学院


更多历史学论文详细信息: 民族地区生态经济战略分析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78884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医学论文发表网站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梅山科技》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机电新产品导报》 《海洋通报》 《中国农机监理》 《四川党史》 《化工职业技术教育》 《家庭与育儿》 《心血管病学进展》 《重庆与世界》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