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街道空间弹性设计文化创意论文 - 经济论文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街道空间弹性设计文化创意论文

时间:2017-02-20 11:56:06 来源:论文投稿

一、街道空间设计现存问题

大众行为是个体用户、团体、组织与现有环境进行交涉和妥协的战略行为。街道空间中的大众行为反映了大众对空间环境的不同需求和能动性。不同需求的产生主要源于不同时段的需求变化和不同使用者利益诉求的差异,由此出发对现有街道空间展开分析。

(一)对大众需求的忽视

过于理性的街道空间设计与变化着的需求相矛盾。在美化街道空间的同时不应忽视使用者不同时段的需求变化和不同利益诉求的差异,现有街道空间过于平均化、模式化、固定化。随着时间的变化,街道中的大众行为会发生改变,模式化的街道空间较难适应变化着的需求,街道功能单一与使用者差异性、特殊性相矛盾。

(二)对大众能动性的忽视

在面对街道问题时,我们的焦点更多放在设计、管理和政策之中,轻视或摈弃了普通使用者在生活中的弹性设计。街道中不乏出现大众对原有设计的创意使用,人们往往把其与错误、不明确、破坏、误用等负面词语联系,事实上,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的破坏、误用就是大众根据自身需求通过观察、实践得出的问题解决方案。严格的管理和空间划分,限制了大众能动性的发挥。街道管理者对街道中看似无序的大众自发行为更多的是禁止,而没有对其进行分析,这阻碍了大众能动性的发挥。

二、街道空间中的大众创意性行为

大众行为依赖于街道中的其他要素,同时也为环境的多样性增砖添瓦,塑造活力空间。如何在政府规划与使用者需求之间寻找一个更为合理的平衡点,对于营造健康街道是极具意义的。以下是大众对街道空间弹性运用的几点归类。

(一)功能转换

首先,从不同时段使用者的不同行为中考虑空间的功能转换。商铺们白天将部分商品有计划地摆在门口,使街道变为商品展示的舞台,为行人能够快速选择提供方便;移动摊贩根据不同时段人流的变化辗转于城市街道之中,为售卖创造机会,满足了市民的需要,虽然对通行有一定的阻碍,但并没有引发市民的不满情绪。在使用中,人们重新定义街道原有空间功能,并且在不同时段中动态转换,在城市管理与个体经营中找寻平衡,形成了良好的来往关系。其次,根据个体需求差异转换空间功能。李道增认为:“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性,他显然要考虑物质环境适合不适合于他的行为,如果不适合,他不是改造这个环境,就是转换到他认为适合的环境中去。”[3]虽然距离较近的街段活动具有一定相似性,但使用者个体还是存在具体差异的。这就要求我们提供弹性空间满足多样化的活动内容,这是真正吸引人们注意的地方,而不只是追求表象。再者,扩展街道的社会功能。这些商贩重现街市景象的同时,也为原本的道路增添了邻里色彩,充当街道生活中的公共人物。简•雅各布斯认为:“城市的其他公共人物都依赖于他们———哪怕只是间接地,因为人行道的存在是通过这些小企业和商业及其他的主人来体现的。”[4]商贩们在闲暇时候与街道中的其他人员相互交流,为邻里之间的简单互动提供机会,满足了周边居民的需要,他们提供的服务和商品是大型商场所不能替代的。

(二)重划界限

首先,商贩对街道公共空间界限重新划分。沿街商铺通过加盖雨棚、抬高地面,使私有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形成微妙层次,柔性过渡,既满足街道环境的连续性,又成功地将内部空间向户外延伸。各家各户尽可能体现特色的招牌,打破了原有机械化的空间划分,避免街道空间单调乏味。大众行为总是以一种自发的方式暗示现有街道空间的不足,它与官方的规划条文有所冲突,更具变化,在环境的改造过程中也更显友善。一些商贩还通过门前的扩音设备以及那弥漫整条街道的香气,将人们的听觉、嗅觉也利用起来,扩大商铺的影响范围。其次,居民对街道空间界限重新划分。宅前屋后,我们常常看到城市中乡村生活的回归,耕地以斑块的形式出现在城市景观之中,居民把原有的住宅绿化建成了自家的菜园子;上海街巷里居民楼上伸出长长的晾衣杆,院落里与街道边无处不是晾衣场所;街道中不乏被冠上违法、破坏市容之名的违章搭建。它们虽不被政府认可,但解决了人们对空间的自主需求,被城市大众所接受。

(三)重塑街道生活,重建共处规则

首先,重建街道贸易规则。传统集市在城市中以新的秩序出现,城市中的早市、夜市,以及总是能赶上上下班时间的商贩们,在回避执法人员的同时尽可能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摊贩们既相互依赖又保持一定距离,商品的种类兼具相似性和差异性,为街道空间增添有节奏的变化。同时摊贩与商铺也存在着某种位置关系,摊贩依托街道中原有街道环境而存在,避免阻碍商铺营业,为商铺预留门前空间,或是出现在商铺与商铺之间的灰色领域。其次,重塑街道社区生活。群众自发性表演走向街头,晚饭后街边巷口出现了许多集体派对。在时间与地点的选择上“表演者”与居民形成共鸣,他们多选择离居住楼房有一定距离的街头空地,既不影响建筑中的居民,又方便邻里之间结伴狂欢,在时间的选择上也尽可能减少对他人的影响。居民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受预先规划的活动场地所限制,大众运用各种策略重塑生活环境,主动创造新的活动模式。

三、街道空间的弹性设计理念

(一)构建多位支持的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与大众接触最为直接,摆放、设计也更具灵活性。让我们把街道试想成刚建好的清水房,我们摆入了第一件家具———景观座椅,这时的景观座椅是否能发挥供人休息、观望的作用呢?我想它更多的是充当边界,产生一定的围合感、导向性;然后我们栽上植物,这时行走其中的部分使用者开始在座椅上休息;接着,我们拿来了不同色彩的“地毯”,划分出停留与移动的空间,我们还放置了一些街道工艺品,吸引更多市民,他们在此穿梭、逗留,商贩也逐渐加入进来,座椅在划分空间、提供休息的同时还充当起了展台。也许我们还可以提供照明,用电设施……每个单体公共设施的存在都有其特定作用,通过植物、照明、铺装、座椅等这些独立公共设施的融合,使街道空间成为可选择、可调整的有机整体。我们在设计街道公共设施时,不仅要考虑设施本身,也要考虑设施与设施、设施与人之间的关系。多维支持的公共设施给空间提供了更多转化的可能性,满足街道中不同行为的需求。

(二)预留开放性空间

在街道规划中预留开放性空间,使用者可根据自身需求变灰色空间为彩色空间。使用者对街道空间的利用具有时段性,而现有街道设计更倾向于“固定化”。所谓的开放性空间是指在街道设计中仅提供空间,不限制内容,使用者可根据自身需求对空间进行实时填充,随到随走,构建多样化、低成本的小尺度街道空间。大众创意活动多发生在道路的转角处、交叉口以及可依靠或边缘位置,依照这一特点,在相关位置设计“标准化”“大众化”空间设施,使用者根据自身需求和喜好转化、填充空间,从而激发大众积极性。同时,可采取限时街道的方式,合理安排时间与空间,避免重叠与浪费,提供临时活动、选择性活动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街道不同作用。

(三)采用通透的空间设计

街道中的大众行为是相互联结的,使用者内部自发形成潜在的统一标准,共同执行并相互监督。通过采用通透的空间设计去除城市中的死角,在无形中监督、规范大众行为,既保障人流宏观经济论文自由通行,使人们区域内外的视线畅通,也体现了街道中人的主体地位,增强大众对环境的控制感,起到自觉维持街道秩序的效果,增加街道空间的整体连续性。

作者:杨玲 祁亚楠 单位: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更多经济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街道空间弹性设计文化创意论文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76618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案外人异议 鸡西大学学报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中学语文》 《企业家天地》 《民族艺术》 《功能材料》 《统计与管理》 《国外农学》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江苏航空》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