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适当放大艺术专业学生在校园的“明星效应”
艺术专业学生大多具有开放的思想和积极上进的心态,他们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在追求自主独立的生活与创作方式的同时,也希望能得到社会与大众的关注和认可。艺术作品和文艺表演一般很容易在年轻人中引起反响,这就使艺术专业学生很容易成为校园的“明星”。教育管理者可放大这一效应,采取激励教育方式,通过组织开展文艺讲座、艺术表演、作品展览、艺术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加强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为他们打造展示才华的平台,使其成为传播高雅艺术的使者。同时,在“校园明星”的带动下,也可以提升校园文艺的品质,培养理工科学生的文艺爱好和艺术修养,让理工科教育与艺术教育产生良性互动。
二、建立合理的角色关系
1.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要重视在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的名校进行学习深造和交流,以吸取名校的办学精华;还可为青年骨干教师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鼓励青年教师进行艺术创作,使其将创作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可定期举办教学音乐会、艺术作品展等活动;应鼓励教师参与各级教学改革项目,以提高师资队伍教学的整体水平。同时,还应做好校本培训。所谓校本培训就是立足学校,针对本专业教师的教学和专业的需要,围绕本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教师进行长、短期培训,以解决存在的问题。此外,还可以通过教师讲课比赛、轮流上公开课、举办讲座、专家听课、学生评教等举措多管齐下来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另一方面,可吸纳社会各级优势资源以提高本专业师资水平。如可聘请有名望的退休老教授、职业艺术家等来校讲学,还可请其他高校艺术专业教师来校讲学,让学生们领略到不同高校艺术专业教育的特色。除此之外,还可聘请著名的民间艺人和自由艺术家来学校讲学。当然,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不是朝夕之功,需要长期的积淀和持之以恒地实践,才能逐渐打造出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艺术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很容易导致师生关系变为“师徒关系”。师傅带徒弟虽是千百年延续下来的老传统、老套路,但在艺术教学中,仍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如果只按照理工科的大班教学模式,很难在课堂上实现艺术教学所必需的个别艺术指导。因为大班教学只适用于传授理论知识和共性的集体指导,而艺术教学更强调个性化的指导实践,所以,“师徒关系”更符合艺术教学的实际。但同时也应注意,传统的“师徒关系”极易误入“教师中心论”之窠臼,教师成了艺术的绝对权威。学生只听自己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而听不进其他教师的建议的这种做法,不利于艺术专业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艺术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既不能是“教师中心论”,也不能是“学生中心论”,应该是“艺术中心论”,就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即师生关系应该是艺术上的伙伴关系,教与学的过程就是为了达到理想中的艺术境界的过程。为此,师生可以对艺术的表现形式、创作途径等进行争论,学生可以坚持自己的艺术见解,教师尽量不干涉学生的个性化艺术创作和独特的艺术观点。只有构建这种健康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艺术为中心的师生关系。
3.转变管理模式
理工科高校的管理模式偏“刚性”,管理部门常被看作是学校的“权力中心”。这种管理模式与艺术家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相冲突。因而,只有转变这种管理模式,将“权力中心”转化为“服务中心”,矛盾才能有效地解决。这种新型的管理角色,首先是工作伙伴的角色。教育管理者应该尊重教职员工的个人尊严、权利和价值,经常与教职员工进行坦诚的交流,鼓励教职员工各施所长,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3〕。同时,教育管理者需要从管理的角度对教育模式的形成施加影响。只有与教职员工结成工作伙伴关系,才能对其更好的进行管理。其次,教育管理者应是教职员工的代表。教育管理者需要增强教职员工对学校、学院的认同感和忠诚感,帮助教职员工和单位之间达成心理契约。一个成功的教育管理者会使教职员工整体满意度和参与程度增强,是教职员工共同利益诉求的代表。最后应是教学改革推进者。艺术需要不断的创新,而艺术教育也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管理者应在教学改革活动中成为表率,应鼓励教职员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为其提供艺术创新指导〔3〕。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专业具有勃勃生机,才能与广大教职员工共谋艺术教育的发展大计。除了管理角色的转变外,还要推进管理机制的改革。应提高教师与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加强其在校园管理中的作用,以制度的形式保障师生能合理地使用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为师生搭建一个真正的公共艺术展示平台。应鼓励师生筹办各类艺术实践活动,完善艺术专业的管理。
三、突出课程体系的个性特征
1.构建合理的课程比例
在教学中合理安排艺术、科技、文化三大类课程的比例,使其能够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以培养一专多能的“通才型”艺术人才。可在艺术专业的课程中适当加入逻辑学和工程学概论等课程,使艺术专业学生掌握基本的逻辑知识和科技知识。还可利用暑假组织艺术专业的学生深入到理工科学生的实习工地进行考察与参观,让他们走近生产一线和劳动现场,从而丰富他们的生活阅历,夯实他们的创作基础。
2.加强课程的实用性
艺术教育不可固步自封,在课程设置上保留优秀传统课程的同时,应加大具有创新思维的课程比重,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开设的艺术专业课程真正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3.积极建立艺术工作室教学制度艺术的生命在于个性
在艺术教育中除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建立艺术工作室教学制度,让学生在专业老师的创作空间中受到熏陶,从而去感悟、探究艺术的个性特征。
4.引入“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非指导性教学”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抛弃传统的决策者的角色,选择关注学生艺术创作发展。教学内容由师生共同承担,研究方向与内容都由学生自己设计,教师尝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以营造一种相互理解的交流氛围。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指导能力,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自我整合和自我评价。同时,通过教师反思性的评论和学生的互评,可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艺术创意,大大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4〕。
5.产、学、研课程的整合
拓展产、学、研三位一体的艺术教学体系是艺术教学管理的最终落脚点。要实现产、学、研的一体化,必须全方位地整合课程结构,包括艺术专业必修课、限选课、文化基础课、各类选修课以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等,以有效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学生创作的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有效地设计出艺术作品和艺术产品,并将其推向艺术市场,使艺术教学在更大的艺术空间中得到成长和检验。
四、构建有针对性的管理运行机制
艺术教育管理由于其专业特点,很容易造成管理过细,导致教学僵化;而管理粗放,就会散漫,导致教学无序。因此,理工科高校艺术专业必须构建一套全局可控、局部弹性的“柔性化”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对艺术专业学生进行有效管理。
1.学校艺术教学管理专门化
由于艺术学科教学管理具有特殊性,如果采取与其他学科一样的教学管理,就容易造成相互牵制,形成不必要的管理消耗。所以,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安排专人负责艺术教学管理。如果学校条件允许,建议单独设立“艺术教学管理部(科)”,这样在遵循理工科教学管理的大原则前提下,可按照艺术教学规律进行有效的管理,其效果会更好。
2.学院教务管理分工精细化
理工科专业教学管理基本上是集中管理,比较规范,因而所需要的教务员较少;而艺术专业教学管理的机动性和个性化较强,不易集中管理。因此艺术专业教学管理应多安排一些教务员,以解决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艺术专业教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使教务管理分工精细化。如果有编制限制,也可安排各专业的教学秘书轮流到学院教务办公室值班,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院教务员的工作压力,也可使院、系的教学管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各专业教学管理运行特色化
由于艺术专业涉及的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不同,其艺术教学运行规律就必然有独特性。如设计专业的小班授课,音乐专业的一对一授课,摄影、风景写生的实践教学等等,都需要各专业根据各自的教学特点,在学校管理框架下制定出符合本专业的管理办法,为艺术专业提供比较宽松自由的创作氛围,使其更好地发展。
4.艺术交流平台的常态化
艺术专业教学如果离开了创作和展示,就会缺少应有的灵气,如果缺少了对外艺术交流,就会沦为井底之蛙,因而,艺术教学管理应注重艺术的创新、展示和对外交流。除了可举办画展、音乐会外,还可采取上公开课、讲座和学术论坛等形式展示不同专业的艺术特色,使其相互激荡,以激发更大的艺术创造空间。
五、实施多元教学评价体系
有效的教育管理和教学评价机制是提高艺术专业教育质量的关键。艺术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良好的思维方式,以及教给学生正确的技能训练方法,因此,艺术专业的教育过程应更多的是互动的、探讨的、批判的、开放的,其评价体系也应是开放式的、批判式的、互动式的,并注重考察学生的整体艺术修养、技法以及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同时,教学评价应对艺术作品和艺术表现的个性化、独特性、抽象性给予尊重。首先,应将静态考核与动态考核相结合。静态考核是指在固定场所、固定考试内容、固定考试形式的考核,如笔试、面试等;动态考核是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以不定形式、不定内容和在不定场合对受教育者进行的考察与评价。动态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长期积累的艺术技能的一种评价,它更能反映出学生的功底水平、艺术创造和综合能力。所以在评价指标权重上,应更注重动态评价,这既有利于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表现,也有利于综合评价一个艺术专业的学生。其次,在对艺术专业学生进行评价时,尤其是对其“评奖评优”时,应有多名评审人员参与评价,以体现其公正性。应建立由不同的专业教师、学生工作干部、学院管理者、基础文化课教师等组成的评审团,以尽可能地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三,应以更开阔的视野来评价新的艺术形式。大学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又是文化创新的开拓者,因此在面对新的艺术发展与变化时,要尽量本着宽容的态度,对新事物进行评价,不能对新事物一味地排斥。对于学生作品中出现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不能一味地否决,而应该召开专家评议会,共同对其作品进行研究,以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其四,提倡互动式的评价。对艺术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一件艺术作品和艺术表演,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就会有不同的结论。所以在对艺术作品或艺术表演进行评价时,不能仅由评审教师单方面进行评议,被评审的学生也有发言的权力,允许他们对自己的作品和表演进行必要的说明,以有助于评审教师更准确地理解作品和创意,并客观地对作品和表演进行评价。其五,应扩大评价的范围。对于艺术作品或艺术表演,应听听学生和网络大众的评价。而这些评价可作为评审委员会的一个重要参考,以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其六,在评审委员会对学生的艺术作品或艺术表演进行考核评价时,每位评委不能只简单地给学生打个分数,而应在对其艺术作品和表演进行认真分析与评价后,再给出成绩。学生可根据评委对艺术作品或艺术表演的点评结果,在网上评选出自己最喜爱的评委,也给评委打个分数。通过这样的互动,既可锻炼同学们对艺术作品或艺术表演的理解,也可对评委进行监督与鞭策,给整个评价体系带来活力。
六、结语
综上所述,就可以比较清晰地总结出一套理工科大学艺术专业教育的管理模式,见图1。图1这套管理模式既符合理工科大学的实际情况,又体现了艺术专业教育的客观规律。工商管理论文但是,为了让该模式真正有效地运行,还必须转变领导观念,提高其对理工科高校艺术专业教育管理工作的认识。同时,应注重艺术教育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科学的、有效的具有个性化特色的艺术教育管理系统,以完善教师和学生培养的激励机制,促进理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发展。
作者:李岗 甘霖 杨琴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