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农村建设的地域特色分析 - 市场营销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新农村建设的地域特色分析

时间:2017-02-19 04:19:04 来源:论文投稿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也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下轰轰烈烈的进行着。在城市大发展的同时,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也在大跨步的进行着。但是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中,由于投入的精力、关注程度、参与人员的专业化等原因,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导致原有村落机理的解体、村落地域特色的消失、村民归属感的减弱,文章以王郭村为例对新农村规划建设的特点和工作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地域特色;农村建设

我国拥有世界上地域范围最大的农业、为数最多的农村人口和历史最悠久的农村。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农村建设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但其发展速度及规模仍明显落后于城镇发展。在政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后,当今我国进入了一个由旧农村向新农村转变的快速发展时期,然而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未对农村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农民的生活方式,传统空间进行更多的了解分析,导致千村一面的状况愈演愈烈,削弱了各村落独有的地域特色,同时使得村民的归属感有所缺失。故本文以太原王郭村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地域性特点与农村特有的社会生活结构,对城市新农村整体规划和地域性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1王郭村概况及村民生活方式分析

1.1王郭村概况

王郭村地处太原市晋源区,属城郊型农村,王郭村全村人口有5321人,村域总用地面积471.97公顷(合7079.6亩),其中耕地面积2945亩,主导产业为农业。人文景观资源大部分位于村内,其中包含明秀寺、虞弘墓、关帝庙、真武庙和台骀庙等。按照《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王郭村处于南部城市农业区,该区以发展都市型农业为主。

1.2村庄区位分析

1.2.1地域分析王郭村位于太原市西南部的晋源区,距离全国著名的晋祠仅20公里,王郭村也拥有便捷的对外交通,西侧为太原至汾阳国道,东靠307国道,这两条道路共同构成了王郭村东西方向的交通动脉。1.2.2生态环境、旅游资源村域地势平坦,以传统农业种植和独特的水稻种植等生态农业资源以及汾河沿岸生态景观资源为主;人文景观资源大部分位于村内,其中包含明秀寺、虞弘墓、关帝庙、真武庙和台骀庙等。[其中明秀寺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汉代,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1年)重建,属明代建筑]。

2王郭村的规划设计

2.1王郭村现状

经调查王郭村的一部分年轻人已经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这就导致了村中剩下大量的老人和儿童。在对王郭村进行实地调研时也发现了村中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规划布局不合理,配套不完善等问题。

2.2对王郭村的规划要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膨胀,城市周边耕地面积不断萎缩,使得现代农村相对于传统农业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年轻的劳动力趋向选择城镇就业,不愿留在农村,农村大部分家庭只有老年人留守,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目前,王郭村的规划存在四方面的问题:第一,村中道路狭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布局不合理,利用不充分,相应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第二,缺乏对传统空间的保留和发展,由于欠缺对农村社会结构的了解,导致农村改造千村一面,各村特色流失。第三,之前所做的新农村规划大多只针对住宅进行设计,对农村生产活动,农民生活方式考虑较少,缺乏生活场所。第四,社区规划缺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造成了农村中有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遗失。这样千篇一律的改造丧失了原有村落中村民如同一家的归属感。村民归属感的降低和丧失直接影响到了村民对新农村的认同感,间接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归属感就是个体具有在自己所属的群体中产生出强烈的“我群体”的一种心理状态。归属感这种心理状态是对自己在生活区域内的定位。对群居生活的人来说,集体归属感是十分重要的。而缺乏归属感会导致社会资本的缺乏和不完善。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在新规划中增强村民的归属感是急需探讨的问题。

3在新农村规则中营造归属感和体现地域性

3.1新农村规划首先应确保合理的功能布局和农村区域功能的特殊性

新农村规划的首要目的就是保证规划布局的合理性,满足村民的使用功能,其次就是在满足布局合理的前提下充分了解农村土地利用的特点,不可盲目依照城市设计的经验化片分区并严格区分各个区域的功能。传统农村社区因其地域特色,土地利用一般呈现功能相互交叉的特点。住宅、农田、街道、商店等各个功能相互连接。农村的房屋大部分为村民自己建设或者雇人建设,而且农村家庭式的经济往往呈现规模小、形式多样等特点。经常会出现前店后宅的情况,有些家庭会在自家门前的空地进行蔬菜等品种的种植,丰富了农村街道的交流活动。同时,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生活结构不同,生活与工作交通流线较短,活动半径较小,工作、生活、娱乐等活动没有严格区分,功能相互交叉。按照一般城市规划设计,根据功能不同而进行严格的土地分区,势必会忽略掉农村原有的空间结构,消解丰富多彩的农村社区生活,打破农村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使农村居民在农村中生活的归属感减弱,显然这种规划方式并不适用于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需注意既保持原有农村居民所具有的生活习惯,又能适应当代农村区域建设的布局规划。

3.2新农村住宅设计应当尊重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

新农村的住宅设计应尊重村民原有的生活习惯并与其生产方式相协调。通过基层调研,发现王郭村村民生产模式基本可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从事第一产业,村中继续农业生产,第二类农村居民已经不继续从事第一产业,而是进入周边的工厂或服务行业,从事第二、三产业。而这两种村民对居住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从事第一产业的村民,对庭院有较高的要求,使用也极为频繁,是村民生活的聚集地,也是从事生产活动的重要场所。庭院往往具有多项使用功能,一般用于就餐、休憩、家庭成员及邻里之间交流的场所,也用于存放各种农具,同时充当着住宅中交通空间这一角色,联系着各个房间。所以在本次新农村规划过程中参考了北京延庆八达岭营成子村旧村改造户型设计的理念,为提高土地利用率,设计三层两户的住宅模式,一二层有南向院落,二三层有北向院落。这样在满足了农民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图4垂直分户的住宅对于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村民,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很多农户不再参与农业活动,他们的生活、工作状态与上述第一类农村居民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的生活状态更接近于城市居民。但是和城市社区比起来同样要适应农村居民的特点,如通过上楼的方式适当赠加平台等室外空间;储存农具、粮油、生活物品等储物空间。这种住宅类型更大程度提高了农村土地的利用率。

3.3规划空间易达性

公用服务配套设施配置要做到规划布局合理、统一建设、共建共享、高效利用。公用配套设施的选址应考虑居住区及人流量。尽可能的位于区域中央位置以方便村民使用,提高利用率和社会经济效益。在平面规划中要表现出社区活动核心的特点和意义。社区活动核心应尽可能的利用无法进行住宅建设的位置,既可以缓解用地紧张的问题和节省资源,又充分利用了特殊地形具有高差的特点,易于做出丰富的活动空间。这些活动核心不仅可以增加村民的生活趣味,还可以丰富社区活动,增进邻居之间的感情。农村与城市不同之处在于,农村中的某些日常活动常常是在街道上进行的,这就使得农村的街道不仅起着交通的功能,也起着生活的功能,成为了农民生活的第二客厅。即除去常规的集中性的公共设施、社区活动中心外,对新农村规划中的道路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农村规划中需依据不同状况,设置联通村民的活动空间和居住空间的步行交通体系。这类道路可适当允许非机动车通行,将机动车和人行交通从空间上基本分离。这些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步行交通系统,也就成为了新农村社区的重要机理与景观特色。完善的步行交通体系不仅能减轻农村主、次干道的交通压力,更是农村居民生活的场所,在合理的步行尺度内设置商业配套,教育、公共服务等设施,增加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机会,促进农村居民生活的健康和谐发展。完善的步行交通是新农村人性化设计的重要体现,一个完善的步行交通系统,可以为新农村提供良好的步行尺度,在村民的步行活动区域内设置与村民生活相关的配套设施(商业、医疗、教育等),不仅发挥了新农村道路的基本使用功能,而且发挥了新农村道路的生活功能,减少道路的交通压力。完善的步行交通体系同时使得村民步行出行的机会增加,增加了村民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有助于促进村民之间的感情,步行交通系统的这种功能是其他出行方式无法企及的优势。

3.4传承地域特色,创造体现地方特色的空间景观

村庄传统布局和建筑特点反映了特定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蕴含当地过去、当下以及未来地域发展的活力所在,通过吸收其他地区健康文化的营养而显现出新的生命。我国各地农村的形成有的延续了上百年,甚至经过上千年的变化。村落的形态是适应各地区人民生活习惯的空间,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对于那些具有传统特色与文化的村落应该给予保存和延续。新农村规划应突出乡村、地方特色,要注重村落与村落周边自然环境的结合,保护村落中具有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建筑,这样才能延续原有村落的文脉与历史。在原始村落中以祠堂为核心的家庭生活空间,以戏台、庙宇为核心的村民活动中心的村落特点如太原王郭村,原村中有明秀寺、关帝庙、真武庙、奶奶庙和台骀庙等建筑具有文化传承性。虽然只有明秀寺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其他的建筑物也应加以保护保留。新农村设计应该尊重乡村的地域特点,应当与当地的自然风貌相统一,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民居,延续原有村落的体系、空间结构,这样才能保证其文化的传承性,防止历史文化出现断层与空白。

4结论

当下我国的新农村规划建设面临许多问题,在规划设计中必须要因地制宜,保留原有农村的地域特色,从农民生活方式、心理特点进行新农村规划建设,防止千村一面的状况发生。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到当代农村的特点,首先保证其功能的合理性和特殊性,这是对农村规划的最基本要求。其次是应与当地的地域特点和民风民俗相融合,体现地域特色。考虑村民的心理需求,增强其归属感,使改造后的新农村成为适宜村民生活的新环境。

参考文献:

[1]苗玉生.大城市边缘区发展规划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硕士论新疆职称文,2010.

[2]方明,董艳芳,李婧.农村社区规划与住宅设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3]刘军,刘玉军,白芳.新农村住宅图集精选[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作者:郝婧翔 单位:太原学院


更多市场营销论文详细信息: 新农村建设的地域特色分析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71606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 采购成本控制

相关论文

中国铸造编辑部

论文百科2017-03-18 12:04:17
相关学术期刊
《宁波化工》 《实验技术与管理》 《广告大观》 《量子电子学报》 《中国医刊》 《华东昆虫学报》 《民族教育研究》 《高原医学杂志》 《医学临床研究》 《中国地理科学》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