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上跨襄渝线中梁山隧道施工
隧道上跨既有老襄渝铁路,两隧间最小净距只有2.7m,既有隧道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为条石结构衬砌,背后有不同程度的溶腔或空洞,交叉段设计为Ⅴ级围岩,施工中安全风险极高。为了保证既有隧道运营安全和新建隧道的施工及后期运营安全,在施工前,利用“天窗”时间,对既有隧道交叉影响段进行钢架临时加固(图2),加固完成后注水泥砂浆填充衬砌背后空洞。既有隧道加固段达到设计强度后,利用铣挖机对新建隧道进行机械开挖(图3、图4),以保证新建隧道施工对既有隧道扰动降至最低。在交叉段施工期间及施工完成后均要对既有隧道进行自动化监测,以保证对既有隧道沉降或变形的实时监控。下穿遂渝高速公司大学城左右线隧道施工两隧立交最小净距为7.7m。在该段落施工时首先采用40m长、直径108mm大管棚进行洞内超前加固,然后在利用控制爆破分台阶开挖,实施期间委托重庆交通大学对既有大学城隧道爆破振速、拱顶下沉、水平收敛及路面不均匀沉降进行自动化监测。其他立交段施工情况随着施工的推进隧道又分别下穿重庆北右联络线隧道,上跨渝黔铁路童西线新双碑双线隧道,下穿襄渝二线双碑隧道,上跨渝黔铁路新双碑隧道,目前各交叉段均已顺利通过,施工期间新建隧道安全、稳步推进,既有隧道营运一切正常,充分证明了各交叉段施工方案合理性,同时也为类似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
2.处大跨段施工技术措施
成渝客专需联接重庆北站和重庆西站,在新中梁山左右线隧道内共设6处大跨段,其中在隧道正线有3处大跨段,分别为重庆北左、北右和重庆西右联络线大跨段,3个大跨段均采用错台式变截面过渡方式,其中重庆北左联络线大跨段全长230m;重庆北右联络线大跨段全长253m;重庆西右联络线大跨段全长253m,3处大跨共经过18次变跨。最大开挖跨度达21m,高度达16.82m,最大开挖断面(H断面)达279m2,最小开挖面积10.64m2(图5、图6)。另外3处为重庆北左、北右联络线接入襄渝二线既有双碑隧道和重庆西右联络线接入渝黔童西线新双碑隧道的大跨段。新中梁山隧道大跨段施工有几个难点:一是开挖断面变化频繁,共有6种断面形式呈阶梯式变化;二是围岩破碎,多为岩溶角砾岩,多段落进行了超前周边注浆措施,掘进极为困难,且变跨时最大挑顶高度达到4.9m,施工风险极高;三是在变跨时衬砌台车改装困难;四是“2条主线,4条支线”同时施工,洞内9个掌子面同时掘进,施工组织异常复杂。在施工过程中针对众多难题,项目分别利用双侧壁导洞超前法、双侧壁导坑法、CRD法(交叉中隔壁法)、CD法(中隔壁法)、台阶法对大跨段的不同断面进行开挖,实施过程中通过一些创新,有效解决了施工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例如通过研发液压伸缩式衬砌台车(可伸缩台车宽度)来应对断面变化频繁的问题,新型台车的应用,大大节省了台车洞内拼装时间,有效加快施工进度。另一方面采用双侧壁导坑超前施工方案(图7、图8),大幅度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建设工期,该优化方案比原顺序施工法提前工期128天,为后期隧道提前33天贯通垫定了基础。
3.岩溶富水段落施工技术措施
新中梁山隧道岩溶富水段落较多,正常涌水量为2万m3/天,雨季最大涌水量可达5万m3/天,富水段落一般位于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其岩性多为岩溶角砾岩,岩体破碎,在开挖后泥质胶结体随涌水流出,涌水呈深黄色。胶结体流失后,围岩自会失稳,随之就会造成隧道大范围塌方。通过取芯探孔情况发现,新中梁山隧道岩溶角砾岩区段泥质胶结体总量约为岩体总量的35%。隧道穿越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镇,地表居民稠密,沿线共有3处泉点,4座水库,5处堰塘,20口水井,8条溪流,更有如歌乐山森林公园、渣滓洞、白公馆等自然或文物保护区。另一方面隧道左、右线均压覆重庆融汇国际温泉地表详查区,而温泉作为重庆一个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同时也是重庆市的4张“城市名片”之一,温泉在重庆市的地位不言而喻。而隧道地下水资源极其丰富,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生大规模涌漏水就会梳干地表水系,造成地表泉点枯竭,影响歌乐山镇的居民正常生活和周边温泉的水温、水压、水量。众所周知,以注浆的方式封堵地下水是最简单有效的施工手段,但在环境敏感点或人口密集区内实施注浆会严重破坏地下水系;如采用化学注浆会严重污染地下水资源,造成植被破坏,且化学浆液结石体的耐久性无法满足工程的“百年大计”要求;采用液氮冷冻法堵水操作难度大,费用高,且无法抵抗爆破开挖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波,固不适合领导艺术论文在岩石隧道中运用。
作者:滕小军 单位:中国铁建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