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联动 -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联动

时间:2017-02-18 08:35:33 来源:论文投稿

引言

自然生态关乎民众身心健康,文化生态影响民众内心世界构筑,自然生态要修复保护,文化生态同样需要重视。民族文化生态是发生于民族民众之中,在民族各种意识观念作用下自发形成的原生文化生境,民族文化生态的发展与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因经济、需求及其他因素作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场景中的功能趋于淡化,民族节庆习俗等文化赖以生存的民族传统场景也逐渐消失,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现状堪忧。民族地区农村因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约,民族文化保存相对完整,拥有良好的文化生态,但是因近年来物质条件的巨大改变,原生民族文化生态受到了极大冲击。为了使民族地区的社会变革与传统文化保持良好的链接,促进民族民众保持精神世界的稳定,推进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修复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便成为众多民族地区的必然选择。一方面,民族文化生态源于民族民众的日常生活,文化生态的修复自然不能脱离民族民众生活来展开;另一方面,发展经济是民族地区农村日常生活的头等大事,也是当务之急,因此民族文化生态修复与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在内在上有一定关联,两者联动关系的有效处理不仅可以使民族文化生态修复在民族地区农村落地生根,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同时也可以使民族地区农村经济依托文化生态修复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一、民族文化设施建设可纳入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来展开

民族文化表现形式不一,文化的展开也需要借助特定设施和场所来进行。在长期的文化浸润中,这些文化所赖以展开的建筑或设施已经成为文化生态不可分割的显性组成部分,因此文化生态的修复首先便是对相应的文化设施进行修复。[1]文化设施建设形式不一,各有特色,如在汶川震后所修建的茂县古羌城、茂县非遗展示中心、北川民俗博物馆等文化建筑在功能和特色上各有不同。文化设施具有文化意义,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文化设施建设在选址方面需要考虑历史、便利、资源等多种因素。而从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视角来看,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民族文化设施建设可以在相关因素考虑的基础上把经济发展规划因素考虑在其中,使文化设施建设不仅成为民族文化生态修复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一部分。对民族地区农村而言,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和资源条件各有不同,因此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思路和经济布局各有不同,农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是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不同产业之间既各自独立发展,同时又保持着联动关系,因此在经济布局上往往有一定的规划。文化设施的建设实际上也可以归纳为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在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视角上对相关文化设施进行布局,把民族文化设施建设作为经济发展布局的一个支点,使得民族文化设施建设在完成民族文化生态修复的使命的同时,蕴含着一定的经济意味。从文化生态视角来看,文化设施建设是为了促进民族文化生态的修复,而从文化和经济的共同视角来看,民族文化设施建设实际是经济体系中的文化组成部分,文化设施成为文化和经济联动的共通点。[2]另外,民族文化设施和民族地区农村经济规划布局的统一,并没有淡化文化设施的文化意味,只是在文化意味保持的同时,充实了经济功能。市场经济下,文化的发展需要经济的参与才能具有更多的动力,文化设施的经济功能可以使文化设施在未来的持续运转中具备前行的经济支持。

二、民族节庆习俗可依托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需求来恢复

民族文化生发于民间,因民众的实用功能需求而产生,表现在民众日常生活中,民族节庆习俗成为民族文化展示的平台,每一种习俗或节庆都是特定区域具体文化的表现。因自然条件所限,多数民族地区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构成了民族文化的自循环系统,在民族这个特定的场景下,民族民众的各种文化跟随着习俗节庆变化,轮流展现,因文化作用而形成的节庆习俗在某些特定仪式形式下成为文化具体表现的平台。民族地区因经济因素、技术、社会环境影响,越来越多的民族民众为增加经济收入而外出打工,民族原有的节庆习俗因缺乏必要的人口支持而不得不停下来。另外在便利的通讯条件下,外界文化更多地进入到民族地区,加上外出打工民众对外部文化的吸收和认知,以及民族习俗原有的实用功能弱化,民族固有的文化习俗传统因文化冲击而逐渐被忽略。民族节庆习俗的简化或消失意味着民族文化原有赖以生存发展和表现价值的平台被解构,与节庆习俗相关的文化活动自然难以为继,要修复民族文化生态,就必须重新恢复少数民族原有的生活习俗。[3]而从实际来讲,少数民族原有的节庆习俗本身的展开是为了某些实用需求,而在现实条件下,这些实用需求弱化或者不复存在,因此人为地恢复节庆习俗在实际上缺乏内在的实用功能的支撑,从节庆习俗本身发展的机理来讲,显然难以取得长久的成效,因此为修复文化生态而展开的节庆习俗必须在新的环境下找到新的支点。经济发展是当下社会发展的主流,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是民族民众当前最为关注的问题,因此促进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与民族节庆习俗的展开进行联动,显然对二者都有所帮助。从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来看,民族地区农村需要更多的机会来聚集人流,增加贸易机会,另外旅游业发展也需要更多的亮点来支撑。民族地区农村需要在原有生活中找到更多的经济机会,各种各样的节庆习俗聚集了众多的人流,同时也是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节庆仪式的展示,这些条件使得民族节庆习俗天然具备经济开发的潜力,通过节庆习俗不仅有利于民族地区农村的经济交流,同时也形成了更多的经济发展机会。[4]以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为例,“那达慕”大会的本身是蒙古族群众感情交流和经济贸易的机会,近年来通过各种方式的调整,“那达慕”大会被赋予了更多的经济意义,吸引投资、促进经济贸易和交流已经成为大会新的内涵,同时也保留了大会原有的民族内涵,创造了节庆习俗和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新模式。其他民族旅游中以民族节庆习俗活动为卖点的旅游线路也是如此,民族节庆习俗为经济发展提供机会,而经济因素的参与也将为民族节庆习俗在新时代的持续开展提供扎实的需求支撑。

三、民族文化传承可借助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文化资源开发来推进

文化生态修复的目标在于使某种文化原有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模式能够以原生的姿态继续传承发展,文化传承是文化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发展和传承民族文化是民族发展的重要课题。在现有环境下,民族文化的传承因社会变迁冲击而出现了传承危机。在原有传承环境下,民族文化的传承因其能满足传承者在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需求而形成了自发的原生的传承模式。在现实市场环境的社会经济发展大潮中,虽然民族民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各种各样的经济需求和文化冲击使得民族民众有了更多的压力,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成为民族民众的生活主题,民族生活场景的改变使得原有建立在其上面的文化传承方式也受到了冲击,缺乏传承主体或者传承意向不强烈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现实问题。部分民族文化因传承者难以得到一定的经济回报和缺乏必要的经济支撑而失去现实发展的基础,如何从根本上改变当下的文化传承危机、促进民族文化传承是民族文化生态修复必须解决的问题。从根本上来看,民族文化传承的危机一方面在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另一方面在于民族文化传承的经济动力不足,后者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根本问题。对于相关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根本上进行解决。与此相对应的是,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只有民族文化得以延续才能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相应的作用,民族文化生态修复因此和经济再次形成了联动的潜质。对于二者在文化传承方面的联动可以从经济和文化传承两个视角来思考,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民族文化特色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对文化进行各种各样的开发可以为民族地区农村经济提供更多的机会,而相关文化的展示和文化产品的生产自然需要相应的人力,为了开发文化价值进行的人才培养实际上便是文化的变相传承,反过来,通过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促进经济对文化的开发利用,同样存在发展空间,两者在需求方面的调整和配合便形成了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动模式。

四、民族文化产品挖掘可与民族地区农村文化资源的产品开发并行发展

民族文化是抽象的,但文化的表现形式却是多种多样的,有较为抽象的文学表现形式,也有物态化的表现形式,如手工皮具蕴含着一定的手工文化,而民族刺绣中则蕴含着相应的民族文化,文化的物态化表现使得抽象的文化得以具体化,同时也使得文化的价值开发不仅可以从文化内涵中寻求,同时也可以从文化的物态化形式来着手。文化产品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文化产品有不同的内涵,文化的表征、独特的审美、具体的实用功能等使得民族文化产品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在现有资源基础上的发展,对于相关文化产品的开发,实际上也是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对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在民族文化生态修复中,与文化相关的产品必然要进行整理,众多民族文化产品的有效整理实际上也是为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开发方向和机遇。现有民族地区部分文化工艺产品的开发便是对文化产品潜在价值的开发例证。在此意义上,民族文化生态修复中的民族文化产品的搜集整理实际上契合了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从民族文化产品的搜集和整理方面来看,文化产品的搜集和整理需要相应的人力和物力,同时文化产品还需要相应的保护措施,民族文化产品的各项工作开支意味着民族文化产品需要相应的资金来支撑,这对民族地区并不富裕的农村经济来说有一定难度。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资源来支撑,需要有效的资源可以利用,而民族文化产品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因此两者具有一定的联动潜质。[5]对于两者的联动可以根据文化产品的特征并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开发,如对较为稀少且有价值的民族文化产品可以通过民族文化博物馆的形式来进行开发,在其售票或者与其他旅游或文化产业进行联合时,民族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便可以得到有效开发。对较为常见的民族文化产品则可作为旅游纪念品等形式来进行推广实现经济效益。民族文化产品多种多样,经济价值不等,作为民族文化的表征,相关产品的经济价值开发主要从审美、历史、文化等方面来体现,由此,民族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开发才能形成更多的价值,同时在经济价值实现的同时也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播推广。

五、结束语

良好的民族文化生态有助于民族民众的精神世界构筑,从长远利益来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对民族、国家都大有裨益。在现实环境下,经济利益的追求和制度规范的缺失使得多数地区民族文化生态在有意无意中遭到极大破坏,因此修复民族文化生态已成为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文化与经济密切相关,民族文化生态修复必然为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文化生态的修复与可持续发展也需要农村经济的支撑,因此民族文化生态修复和民族地区论文发表期刊农村经济发展天然上存在联动的潜质,两者合理的联动必将取得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作者:赵建春 刘锋 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更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联动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68662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原创文章代写 马路天使电影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西南金融》 《理论界》 《水稻科学》 《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 《天津航海》 《中国政府采购》 《兵工自动化》 《统计科学与实践》 《船海工程》 《文山学院学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