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文化孕育的法国人喜欢这充满神秘感的猫头鹰,而在农业文化中滋养的中国人面前提到猫头鹰则会令他们毛骨悚然。可见,小小的动物词汇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喜欢挑战向往自由的法国人偏爱大自然中充满生命力的动物,却常常讨厌家养的笨拙的牲畜禽类。但是,中国人却不那么讨厌这自己家中的这些伙伴。比如,鹅。法语中的鹅(oie)指傻大姐,幼稚愚蠢的女人。“Uneoieblanche”意思是天真无知,有些愚蠢的小女孩。“Bêtecommeuneoie”,是指一个人很傻,傻得像一只鹅。“Marchercommeuneoie”比喻人走路像鹅一样步履蹒跚笨拙的样子。“Oison”小鹅则指的是乳臭未干,傻里傻气的年轻人。但在中文里,鹅向来是文学家的宠儿。唐代的大诗人骆宾王一首《鹅》成为咏鹅的千古绝唱:“鹅 鹅 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东晋大书法大家王羲之好鹅,《晋书.王羲之传》记一事:“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然而,对于畜牧业中的主要动物牛,在法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中有相似的形象。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畜牧业在法国农业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点与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相似。法国人和中国人对牛都宠爱有加,给予了积极地的文化形象。法语中公牛“boeuf”,因其健壮备受爱戴。“Fortcommeunbuf”像牛一样强壮。
“Travaillercommeunbuf”像牛一样干活,无疑是比喻人工作任劳任怨全力以赴。牛,在中国文化中的形象也是很好的。它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十二生肖之一,是吉祥的象征。牛在中国文化中是勤力的象征。直到今天在某些偏远地区还有利用牛拉动耕犁以整地的应用。战国时代的齐国还使用火牛阵,三国时代蜀伐魏的栈道运输也曾用到牛。中国人常用“孺子牛”比喻任劳任怨甘心自我奉献的人。但是,牛也因其相貌并不俊俏,加之庞大笨拙呆滞死板,在农业生产重是被人役使的动物没有自觉意识,因而常常被人用来做贬义之用。法国人不喜欢母牛“vache”,常常用它来骂人。比如,“vache”是年轻人对警察的谑称。俗语中“vache”是混蛋,兔崽子的意思。“solcommeunevache”醉得像头母牛,指人烂醉如泥,不省人事。“Commeunevachequiregardepasseruntrain”像一只看着火车经过的母牛,用来比如人目光呆滞,傻气十足。
“Parlerfranaiscommeunevacheespagnole”像西班牙的牛一样讲法语,比喻人法语讲的很差劲,让人无法听懂。在中国有些牛也难逃“骂名”。“对牛弹琴”来自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后来,这个成语用来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或者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老牛拉破车”,比喻做事慢吞吞,不干净利落,也比喻人才能低,不能胜任一项工作。“蜗行牛步”,蜗牛爬行,老牛慢走。比喻行动或进展极慢。
综上所述,动物词汇的意义折射出了不同民族间文化的相反或者相似。动物词汇的意义深受文化的影响。借助于语言,我们可进一步了解法国的历史、文化及生活习俗,更深刻地理解词汇、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成功地完成跨文化交际。研究动物词汇的文化意义,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的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只有真正实现文化上的相互理解和接纳,跨文化交际的任务才真正得以完成。这就需要所有从事与跨文化交际有关的工作的人们做出世世代代的努力。以严谨的态度研究文化,以科学的文学期刊方法传播文化。
作者:杨宁霞 单位:滨州学院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