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精英教育”的谢幕,“大众化教育”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方向。各大高校纷纷适应国家教育形势,降低录取门槛,扩大招生,我国高校发展规模呈现跃进式的增长。数据表明:1998年,我国高校入学率尚不足10%;但是时隔10年之后,高校入学率竟然提升至29.3%。高教办学的“跃进式”发展,必然带来高校自身教育经费的大量投入需求。仅凭政府财政、高校发展收益是难以支撑的。高校不得不寻求贷款等方式来缓解教学资源的紧张。然而,高校的“举债式”发展,让其潜在的发展风险不断增加,沉重的发展包袱严重限制了其理性与客观的融资行为。由此,科学评估高校自身融资行为,并于原则之内提出可行性措施,有助于高等教育的良性、持续发展。
一、辩证高校融资行为中的风险来源
融资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1],融资即存在风险。从诸多文献视角来综述,融资风险就是指:由于所融资金未能如期偿付,或融资未能成功而造成的发展负面效应。环顾当前高校,其融资渠道、融资结构的多样性,使得融资行为的风险也存在差异。
(一)融资项目论证失准,融资规模不当
在教育被视为“消费”的今天,高校适当推出一些创新发展项目,既可实现资金的回拢,又能体现其教育的价值。教育的特殊性导致其发展项目一旦确定就需要长期、稳定地投入。因而,高校的融资规模需要一直维持在很高的水平。一些高校,为了“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已然不顾融资项目的发展空间,认为融资“越多越好”,这将极大地推高其融资的风险。同时,所融资金的规模太大,也让项目执行者对资金的运用管理不到位,监督、审查及绩效考核更无从谈起。这将使资金使用效率大打折扣,间接增加了融资项目的发展成本。
(二)融资渠道狭窄单一,信贷融资依赖大
鉴于义务教育阶段财政支撑的乏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能够得到国家财政的帮扶相对有限,国家财政资金投入不足[2]。同时,国家对各高校学生学费一项有着明确的限定,增幅不能超过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幅度。另一方面,高校融资很难争取到资本市场及社会资本,如教育储备金、教育项目债券及项目贷款等应用的能力有限。因而,高校融资渠道就变得相当狭窄。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对银行等信贷机构的依赖性大大增加,这也是其最常见的融资选择。不过由于教育投资的回报周期长、变现少,融资渠道太过单一,这将极大增加融资限期的集中化催生的财务风险。
(三)融资结构不科学,融资成本相对较高
在融资体系中,资本结构体现着债务资本、权益资本间的权重关系。融资结构越合理,融资资本成本将越低,融资价值也将越大。如今,我国高校主要将融资目光投向银行,期望通过“负债融资”来应对“扩招”后遗症。高额的融资债务利息、复杂的协议承诺金等,使得高校融资成本提升,风险加大。相对单一的融资渠道,也就导致了失调的融资结构。高校在融资时的单项选择,使得融资结构长期处于“一家独大”的尴尬处境。
二、探析高校融资风险控制原则
高校财务环境的改善,源于其不断提升的融资规模。融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教育投入的短板,使得办学条件得到大大提升,给学校发展提供机遇与空间。高校必须在尊重融资规律的基础上,适应自身实际,把控好自身融资风险控制的“原则”,从而为融资体系的优化与完善提供依据。
(一)相宜性原则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教育发展始终倚赖于国家财政支撑。而其对于财务的控制与管理并不在行,且对于市场风险的评估能力相对较低,并未对融资贷款的有偿性、融资成本的累积性有着理性认知。一些高校只考究建设项目的需求度,而忽视自身发展的相称度、偿贷能力等。这样往往造成高校发展陷入沉重的债务危机中。高校要想降低融资行为的失当问题,就须处处以潜在风险为融资行为第一因素,认真审核所建设项目,严控其发展规模与融资成本。同时,依据融资相宜性原则,采取适度融资的策略,以促成科学、高效的项目建设。倘若融资规模超过项目所需,或者融资成本过高,则极易推高发展代价,甚至影响到高校日常的教学教研,阻滞了高校的持续性发展。
(二)发展性原则
无论怎样的融资行为,其出发点都是建立在高校发展理念之上。当然,融资行为的成效如何,事关高效发展的趋向与价值空间,战略意义很是重要。要做到真正为高校发展服务,就需要处处考量项目的内涵度、价值度及发展前景,就要处处论证融资、用资行为的合理性,将融资工作纳入学校发展常规性计划中。而所融资金要纳入高校预算,以较小的投入换得大的、长期的回报。“发展才是硬道理”,但要秉持“科学发展观”。
(三)民主性原则
一般来说,高校建设项目确定需要融资,则面临着收益周期长、经济转化率低、成果转换速度慢等问题。因而,在建设项目的确定、决策等就显得尤为关键。高校要提升其融资行为的价值效度,就必须发挥干部智慧的引领作用、群众智慧的借鉴价值,广泛收集各类意见、建议等,对融资项目的可行性与发展性进行核查,而项目建议书、论证报告及专家指导意见等材料亦须一应备全。此种做法,可使得决策行为更加民主化、理性化,防止因领导者“专断”而造成发展受阻,甚至倒退。
(四)科学性原则
融资与投资几乎是现代高校建设的必经阶段。高校拥有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方面的教授,教育与学术优势明显。高校要紧紧把控这种优势,并邀请相关专家对项目融资的结构组成、融资的方式选择、融资成本及融资效度等进行理性定位,进而使得融投资行为更加科学。同时,融资行为要想真正实现效益最大化,就必须树立效益意识,任何项目的融资都须保证科学、合理。
(五)合法性原则
高校是教育投资的主阵地。在教育投资项目的发展中,应该始终坚持其合法性原则。高校应该坚持将建设项目经济责任制度化、常态化,对资金的科学管理作为融资价值的重要保障。要对一些项目融资规定“必走路径”,将“检查-监督-审核”作为融资风险控制日常工作。如果确定该融资项目发展空间及回报大,高校应予大力扶持;倘若发现投资价值不大,该项目则须马上撤除。这样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财务风险,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二者兼而有之。此外,高校融资的合法性还应该体现在偿贷行为上。高校融资为发展,但肯定同时存在着附带效应。高校要注重自身社会风范,不断提升自身法律意识,制定科学的偿贷方案,做到敢于借贷、规范融资程序并按时偿贷,这也将为下一步融资行为的信用度奠定基础。
三、基于风险控制的高校融资策略
高校融资,既是投资收益行为,又是风险负载行为。高校采用融资方式,充实了本校资本,提升了自身发展能力,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不可避免的融资风险。因而,对高校融资行为进行深入分析,以风险控制为基础性目标,就须从融资规模、融资渠道、融资结构、融资成本上做出策略性尝试。
(一)以“内涵发展”为导向,科学把脉融资建设
高校融资规模的大小,取决于自身财务状况、发展需要。要从科学角度,利用决策与控制学中的“损益平衡”(Break—Even—Analysis)原理进行分析,财务管理上利用量本利分析方法(即:纯利润=销售收益-投资销售成本)进行合理论证。高校要坚持内涵式发展,就需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准确把控中,扩大或缩小投资建设规模。依照现有的融资项目规模,高校可选择财务分析法,来对建设项目所需资金与现有财务资金的差额进行测算。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在上图第一步中,高校财务资产是项目建设规模的函数,可依照以往二者比值估测出其函数关系。据估测项目建设规模,以及财务资产与项目建设规模的函数,可预估本次项目建设所需总资金的大小。第二步是估计各项费用及保留盈余。倘若项目中,各项费用是项目建设规模的函数,那么我们可以根据项目建设所需总资金、资金支出与损失情况,来测算出项目建设保留盈余(即净收益)。第三步是估计所需外部融资额度。综合各种因素,我们可以利用确定并利用固定公式:外部融资额度=预测项目建设总资金-学校财务资产-内部筹集资金来源-负债增长(含利息等)。也可借助其他常用测算方法,如回归技术分析、销售百分比分析等。
(二)以“分散融资”为手段,理性拓宽融资渠道
高校属于教育单位,其融资投资行为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而融资渠道太过单一,又容易加大教育融资的风险。扭转传统过分依赖政府的弊漏,创新化、多元化融资渠道,方能分散付息压力,降低教育融资风险。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的融资方式是多元的、创新的,更应该是科学的、理性的[3]。除去政府财政拨款及银行融资外,可尝试融资渠道如图2所示。1.BOT或TOT融资渠道BOT,也就是“建设-经营-移交”的建设方式。具体为高校委托有经济实力的投资方进行建设,如食堂、宿舍楼等;同时授权其在有限期限内,通过收取服务费或者其他方式,来将投资收回。一旦合同到期,投资方所建项目即可成为高校所有。TOT融资方式与BOT极为相似,可表述为“移交-经营-移交”的方法[4]。2.租赁置换融资渠道融资租赁作为一种融资渠道,对于高校目前的财务状况来说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使用价值[5]。高校向专业金融租赁机构寻求某资产的使用帮助,并获得租赁机构若干年期内的使用许可,只向其偿付一定租赁费。这种融资方式,可以防止高校配置设施或资产时,一次性投入巨大而造成财务紧张。3.科技成果转换收益渠道发展高科技产业对高校来说具备特殊的优势[6]。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研究与应用单位,可以充分发挥“科研先锋”作用,不断使得科技研究成果化,进而获得收益支持高校项目投资。高校要重视在职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断树立各学术领域的模范技术人才,在绩效上鼓励,在生活上照顾,营造优良的科研环境。同时,高校可以通过建立独立化科研公司的方式,广泛吸纳社会投资,促进科研成果的效益转换。科研公司应放身于市场化的管理模式中,坚持遵循市场化的经济规律,积累经验,科学发展。再者,高校可以利用“大学科技园”建设契机,来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将“产-学-研”作为科研开发及成果转化的重要流程与方式,广泛宣传,吸纳高校教授、科研技术人才及科研型企业等参与进来,集多方智慧与经验于一体,促进科研发展。4.助学贷款渠道经济困难学生学费亏欠问题一直是阻滞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适应我国“以人为本”方略,考虑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高校收费制度在不断调整。资料显示,2012年我国高校普遍欠费率达到13.2%,而在中西部,地方性大学的欠费率甚至逼近29%。国家对贫困学生给予助学帮扶,提供给这些学生学习机会,可以极大程度减轻高校经费断链问题。建立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即是此方面最好的例证。在户口所在地实施贷款支持,可减轻高校欠费率,同时还贷风险也不至于太高。此外,高校还可以积极召开“校企联谊会”,将优秀学生作为“产品”推出去,企业“认购”并提供助学资金。这样既解决了高校学生欠费问题,又为学生未来就业提前打开一条通道。5.民间筹资渠道民间筹资办学是教育与商业结合的又一创新模式。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公办民助”模式。即由公立高校管理经营学生教育,而在学校项目建设上则主要由民间资本完成。这是民间筹资办学的变相形式存在。此模式主要是应用于高校所属二级学院。如二本C类校(原三类本科院校),挂靠性质的地方性职业专科学院等。这类院校通常按民办高校来收取费用,但主要管理与经营还是要与母校保持一致。这主要是因为在教科研领域,公立高校相对更加科学、规范。从世界范围来看,高校吸收民间资本力量来办学,让“有经济能力者”投资,让“有管理经营能力者”经营,各取所长,各取所需,是高校融资体制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一些国家,“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规模甚至比公立高校要更大。6.校友捐助渠道高校是培养人才走向社会的重要链接点。不少高校毕业生走出去之后,经过若干年打拼小有成就后,希望能够回哺母校。高校应该积极推动“捐资助学”社会环境建设,通过得力宣传与精神奖励等渠道,鼓励校友、爱心人士捐助高校办学。这将极大缓解高校项目融资上的压力。早于2001年,美国大学整体受捐资金就达到123.9亿美元,在大学收入中占到6.8%。而新加坡也早在1991年,即建立了大学教育基金会。在“一对一”的国家教育政策指导下,新加坡国立大学每年都会得到大量定向捐助资金,其中仅2011年,该大学即获得来自校友或民间的捐助达1.3亿新元。2014年7月,潘石屹单向哈佛大学一次性捐助就达1500万美金,10月底又签订意向,捐助耶鲁大学1000万美元。这些捐款将极大地提升捐助方曝光度,同时也为高校自身发展赢得空间。
(三)以“优化结构”为补充,降低融资项目成本
项目管理的关键原则之一就是先规划再执行[7]。高校要在分析项目筹资成本的基础上,科学论证融资渠道与规模,优化资本结构,这样才能于执行时最大程度降低加权资本成本。1.科学分析筹资成本,合理选择融资途径高校在不同的融资行为中,筹资途径选择的不同,其融资成本也有所不同。在财政拨款、校企合作等模式下的收入,与企业权益资本相类似,故而其融资成本并不会高于银行融资成本。如此,高校在进行融资前首先要准确定位融资成本水平,比对并做出合理化选择。2.合理配置权益资本,优化债务资本结构不同的资本来源,组成不同的负债资本结构。高校要坚决合理配置权益资本,不断优化债务资本结构,提升其价值,降低加权资本成本。高校要重视权益资本的合理配置,要不断提升资本结构中优质资金(如财政拨款、爱心捐资等无息贷款)的占额。同时,要重视债务资本结构的平衡或优化。要对有偿融资渠道做到可借、可控、可补,最大程度降低还本付息给高校发展带来的风险压力。高校可借鉴国内外先进融资经验,理性丰富融资渠道,建立综合化、科学化的贷款组合体系[8]。
四、结语
高校融资,要防范于风险,服务于发展。无论怎样的融资行为,都必须在遵循融资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同时,高效的融资行为离不开准确的融资机遇把控,离不商业经济论文开科学的融资渠道选择,更离不开有效的项目成本控制。融资本为教育再发展,如若不重视规则与风险,只顾投入项目建设,那么教育发展之时,负重前行必然导致不堪重负,得不偿失。因而,风险控制之于高校融资,既是规则所需,更是科学发展的教育形势所趋。
作者:赵树海 单位:吉林化工学院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