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学分制改革对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影响
1.1实行学分制有利于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
实行学分制,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加速开展。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的技能、工艺和理论知识不断涌现,这使得小型化、有创意课程内容显得更为实用。另外,不同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这就要求课程内容一改原有结构,实现不同课程内容综合性的创新组合。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在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将促进高职院校课程改革。首先,会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同时选修课也会趋向于多元化;其次,课程结构会采取模块组合,会提升其适应性和灵活性;再次,课程内容也会趋向于小型化和综合化发展。实行学分制使得教学管理制度越来越灵活,也有利于建立富有弹性的学校教育制度,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在学分制模式下,学校的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1.2实行学分制有利于高职院校加强素质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曾经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学年制培养模式则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从根本上改革我国的教育体制。而要顺应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的教育体制也要进行改革。另外,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不断的调整,逐渐涌向出了相当多的新能源、新技术、新行业,对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同时实践技能又比较强的高级人才,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职业性。所以,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大改革力度,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的学分制则打破了专业间的界限,学生比起学年制更具有自主选择权,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选择课程时,学生可以选择本专业课程,也可以选择其他专业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较好的促进学科门类的渗透和交叉。学分制以目标管理方式,让学生能够有自我发展的空间,同时具备了更多的自我设计权力,能够极大的发挥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进而使得我国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进程得到较快发展。
1.3实行学分制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高职院校的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等都具有较大差异,传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体制难以满足高职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求。要解决这种差异问题,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必须要对教学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下,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跨学科、跨专业进行选择,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学习能力来选择课程,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控制学习的进度。学分制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充分体现自己的主体价值,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最终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经历。学分制下学生自主选课能够自行构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学科复合型的人才。学生选择高职院校的目的就是为将来踏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学分制下的多样化、个性化课程设置能够满足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课程设置、实践技能等较高要求。
1.4实施学分制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学生能够自己选择课程,也能自主选择授课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间的竞争程度。高职院校部分教师存在着压力感不强、教学内容长年不变、教学模式呆板等现象,使得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而在学分制教学模式下,如果这些教师不进行改善,那么必然没有学生会选择他们教授的课程。所以,在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可以激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使学生都能来选择他们的课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还能够把前沿理论、新技术和新的研究成果及时加入教学内容,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2基于学分制改革的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要特征
2.1主动性
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学分制管理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施展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及学习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学分制条件下,对于同一门课程,学生根据老师授课水平的高低进行选择,对于教学效果好的老师,选择他的课程的学生会更多。对于教学管理人员来说,完全学分制的实施会加大管理难度。这就要求教师以及教务管理人员主动学习,能够与时俱进,把握教育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融入课程教学。
2.2实践性
对劳动者来说,掌握好核心能力,可帮助劳动者适应就业需要,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可帮助劳动者在工作条件下调整自我、处理难题,并很好的与人相处;同时,它是一个可持续的能力,能适应更高层次职业和岗位的要求。职业核心能力是我们每个人成功的有效能力,基础能力,在现代社会,其重要性日益显现。对企业来说,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提升员工的核心能力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无论在传统行业、服务行业,还是在高科技行业,核心能力与其他知识技能一样,都是企业赖以成功的基本要素。这正要求必须理论结合实践,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学分制改革树立的恰是“以人为本”的创新实践理念以日常养成为目的,科学构建“第二课堂”素质日常养成的教育管理制度。通过发挥大学理论教育平台这一主要渠道的基础上,通过开展隐性课程和第二课堂活动,以校园实践及校园周边社会实践活动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等教育教学活动,挖掘每个学生的优势,并通过调查研究制定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方案,诱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制定在校期间的养成培养规划。学生理论知识和社会经验整合,有利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在大学学习生活的渗透和贯穿,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2.3持续性
学分制教育管理模式下,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也会加强培养其与人交流、团队合作、自主学习、创新革新、解决实际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这使得学生的技能可转移,可持续发展,同时见证学分制改革举措的重要意义,从而推动学分制改革持续摸索、改进发展。这将同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持续改进相适应,学生能够凭借职业核心能力在不同行业、职业中,获得长期发展的动力,达到学校和企业的持续跟进,让职业核心能力与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相对应。
2.4拓展性
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能力分为三种:方法能力、思维能力、社会能力。其中方法能力是一种辅助性的应用能力,是指学生通过掌握一些具体的方法来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方法能力主要包括:自我学习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外语运用的能力和数字应用的能力;思维能力则是一种综合、创新能力,学生运用方法能力分析、整理各种实际问题,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最终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并且能够由此形成一套理论。思维能力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革新的能力;社会能力则是一种基础性能力,是学生在工作生活中与人交往所必须要运用到的各种能力,可以通过社会能力构建各种社会关系,更好的服务于工作和生活。社会能力包括与人交流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学分制条件下,通过开设《沟通与激励技术》、《管理心理学》等拓展性选修课,不仅仅是灌输学生某种知识或训练某种技巧,而且通过设立一些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在参与的同时,去完成一种体验,进行自我反思,获得某些感悟,让学生主动去体会,去解决问题,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心理受到挑战,思想得到启发,这正是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必然过程。
2.5交叉性
学分制条件下,我们着重培养能满足现有企业职业模式的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是企业最看重的部分。企业中,经常看到一人做多分工,每个任务看似不同,却又相互关联,而这些要求学生在学校掌握可以转移的基本核心能力。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综合课程能增加学员与老师间的互动、沟通与交流,增加对内容理解和深化;也增进了学生间的交流沟通,如课程上引入分组案例讨论方式对学员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专题讨论;也可设置一定时间,请来自不同专业的教师提出并帮助他们形成交叉学习或交叉研究的问题或课题,这将有利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
2.6迁移性
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有其自主权,可根据自身个性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课程,拥有学习培养社交能力、以及形成自我学习能力的机会,在这种条件下,学生自我培养主观能动性,主动寻找学习方法,让学生从我要学转变为我想学的过程,利用适当时间安排合理的课程选修,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团活动,培养人际交往与适应能力,而这种核心能力能够通过积累的学习方法经验,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将所习得的经验在适当的条件下运用到解决其它问题上,而新习得的经验有时可以改变原有的经验结构。不同的经验之间重新组合,可以形成新的经验结构。通过迁移,新旧经验得以概念化、系统化,形成整合的心理结构,并不断得到发展,从而稳定地调节个体行为。适应工作乃至其他不同领域的发展。
3结语
几年来,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学分制改革,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使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网络经济论文有了很大的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明显提高。随着学分制改革前进,我们相信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将会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将会更加受到社会的青睐。
作者:段圣贤 吴边 卜蓓 单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