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引言
拓展训练最早起源于西方,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与训练方式,拓展训练主要是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习者通过挑战自我及团队学习的方式参与,从而挖掘团队精神及完善个人品格。我国大学生因多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使得其个性张扬,团队意识淡薄。高校作为一个社会人才的输送方,其不仅需培养学生的各项知识技能,还需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及进取精神,提高其综合素质及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教育功能的新课程,其不仅能让学生强身健体,还能对学生的心理、精神及团队协作能力进行综合素质的提高,体现了体育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二、拓展训练概述
拓展训练即一种锻炼培训方式,最早起源于二战时间的英国,从宏观角度来讲拓展训练能通过特定的训练方式,增加参与者的意识见解,培养身心,提高精神毅力。拓展训练具有灵活性、适应性、挑战性、刺激性、开放性、趣味性、组织性及计划性。拓展训练并非简单的体育和娱乐,其强调做中学,让学生在亲身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去学习、感悟及提升,其实以体验为主体,以团队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其把个人挑战项目与团队合作项目进行了很好的结合,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体育精神。
三、拓展训练对大学体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拓展训练能最大的激发个体的潜能,提高个体的创新能力,心理抗压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其不仅让学生在身体素质上得到了相应的锻炼,还在精神上、能力上得到了相应的锻炼。故拓展训练在大学生体育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挖掘学生潜能我国大学生入学之间的主要以学习、考试为主,很少参与综合性质较强的体育训练中。因缺乏实践能力,大学生的各项潜能还有待开发。拓展运动中一些较难的游戏活动能激发大学生们潜在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了解到自身在团队的重要性。拓展训练能更好的让自己挖掘自身的长处,从而更准确的在团队中定位。这种训练模式也能让大学生进入社会后能更加的适应社会,并对自己进行有效的定位,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有效的规划。(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我国的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在大学期间学生已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开创学生思维是现在高校中教育的重要内容。拓展训练能通过拓展分组拟定口号,设置小组目标,通过短时间任务式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团队协助的同时,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三)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大学生的生源来自四面八方,因不同的生活习惯、成长环境及家庭背景使得部分大学生在生活及学习上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目前,我国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抗压能力相对较弱,而不同程度的压力会造成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情绪,如焦虑、悲观、抑郁等。当今很多国家运用体育锻炼来改善学生的心理情绪,拓展训练会挑战学生的竞争、对抗能力,其艰苦的训练环境及紧张的氛围会有效的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加学生的意志力,并在竞争中养成谦虚谨慎、沉着冷静的好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加学生的抗压能力。(四)提升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当代大学生多在家人的呵护下成长起来,具有较强的个性,进入大学群体生活后,不善于与人相处。团队合作是拓展训练中最重要的能力体现方式,在某些项目中需要团队共同合作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在团队合作中,学生们会了解相互信任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团队合作会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中,学生真实的体验相较于课堂填鸭式的讲解更能让学生了解到团队合作的意义。(五)提高学生综合素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单一的知识水平已不在成为社会人才需求的唯一标准,大学期间人才的培养也从单一的知识水平的灌输转向多方面综合素质培养。拓展运动中各种训练活动能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精神、运动技能、思想与道德修养、社会工作与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与自愿服务等各方面进行培养,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总结
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增添拓展训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自我潜能,培养养创新精神,完善人格,陶冶情操,磨炼意志,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活力和创新力,而这种素质体现更是现代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所需。
参考文献:
[1]罗峰,赵亮,辛阳等.大学体育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及心理健康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1,(3):187-188.
[2]李吴磊.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教育探索,2013,(9):65-66.
[3]韩来国,吴俊英.体育拓展训练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4):160-161.
[4]宗有智,常同礼,秦翌雨等.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教学探究[J].价值工程,2011,30(7):264-265.
[5]赵小坤.拓展训练对大学体育教学的作用及影响———评《高校体育教学及其常见运动项目健身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19):后插11.
休闲农业论文[6]万宏伟,王腊姣.高校体育课中开展拓展训练的实践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93-96.
作者:夏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