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四川省建设民族文化村寨的基本情况介绍
四川省内的少数民族呈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态,省内下辖着阿坝、甘孜、凉山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省内从2009年开始按照国家民委、财政部的部署,对三州一市的民族文化村寨进行保护、恢复和发展建设。致力于挖掘民族文化村寨的文化内涵,因地适宜的提高各民族文化村寨的竞争能力,帮扶模式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进行转变,经过几年的发展,特色村寨的建设在民族地区起到了明显的模范作用。
二、牟托羌寨存在的问题
(一)形象定位不够清晰
羌族是个古老神秘的民族,其建筑多为石头所建,因而羌族也被称做“云朵上的民族”。而牟托羌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寨内至今仍保存着清朝道光年间土司的公德碑及村规民约,战国中后期古老的石棺葬文物220件,古老的羌族村寨遗址、土司官寨,500多年前的木香村,有天然溶洞,天然瀑布群多处。现今的寨子是在2008年后灾后重建的,温家宝总理曾为其题名“幸福牟托”。因寨子的地形与独特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牟托羌寨的主要细分市场是追求新奇的中青年消费群体,注重异文化接触与旅行的体验感。但寨子在对外宣传的过程中并没有强调突出寨子的特色既浓郁的羌族风情与“幸福”二字。寨子的整体旅游项目策划与其它民族村寨相差不多,多数游客在参观过类似的民族村寨后就对这一旅游景点的兴趣大幅下降。而牟托羌寨以“幸福”为主题的形象定位并没有在游客的脑海里树立起感性认识。
(二)旅游产品单一、资源要素整合不强
根据学者研究,旅游者选择某一点去游览与否决定于他感受的效用,即如果在某旅游地的游览时间大于到该地来回所需时间,则旅游者的心理会得到满足,会前往该地旅游,该地具有旅游价值。根据这一原则分析,牟托羌寨距离成都为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回大约要5个小时,而因为旅游开发问题,游客浏览整个牟托羌寨平均时间为5小时,可游玩性不是很强。而吃、住、行、游、购等要素整合度不好,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消费体系,游客多是在乘去九寨、黄龙等旅游胜地的路上临时下车观赏,而牟托羌寨给游客提供的旅游产品还是停留在参加欢迎仪式,参观寨容寨貌,欣赏歌舞等一些浅层次的初级产品上,而忽略了参与性、体验性的旅游项目。
三、针对牟托羌寨开发的解决措施
(一)调动寨民的积极性,体现形象定位
牟托羌寨的旅游项目得到相关单位的支持,基本挂靠在九寨沟、黄龙旅游的线路上,既游客在游玩归来之时顺道来参观牟托羌寨。这一措施为寨子在短时间内增加名气与客流量提供了较好的帮助,但牟托羌寨如不能快速建立起自己富有个性的旅游体验,那就会面临游客反感拒绝消费、游客人数逐步下降等问题。而牟托羌寨本身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尤其是灾后羌寨人民珍爱生活的乐观精神早已深入人心,因而针对中青年消费市场,整个寨子围绕“幸福”为主题来整合规划,能起到较好的吸引效果。而体现出寨子乐观向上的人文精神,就该调动寨民投身村寨旅游的积极主动性,让更多的寨民在村寨开发中获益,而这种获益不仅仅停留在经济上,更是在其精神生活上,鼓励寨民传承与保护本民族的风俗文化与传统手艺,并组织有特长的寨民进行一定的风俗展示。
(二)深度挖掘开发羌族文化
旅游活动本身正好追求的是“差异性”,即“反标准化”。所以在旅游规划上突出民族特色就很有必要。现阶段牟托羌寨的旅游多停留在参观与购物的层面上,同质性较高,但独特的羌族文化并未得到较好的体观,而“文化是旅游资源的魅力所在,它与旅游资源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建议在熟悉羌族传统饮食文化的基础上多开发羌族美食,并将其做成特色,吸引游客的多次光临。而羌寨的宾馆建设也应该避开标准的套路,打造具有羌族文化符号特色的下榻之地。转变传统的盈利模式。
四、小结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因其自然环境、人口密度等因素的影响,并不适合大力发展传统的工商业。但这些地区却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与优美的自然风光,规划旅游业是我国西部民族地区较好的出路。其中民族村寨在西部民族地区占主体位置,提高民族村寨的旅游规划能力,不仅能给带来旅客不同的生活体验,使其理解、尊重多元文化,并拉动经济的增长,也给民族地区扶贫模式带来了从输血性转变成造血性的转变,并从另一个角度保护了传统民族文化与自然风光,进而达到共赢的局面。以牟托羌寨为例,应做到深刻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并依据细分主体市场和自身特色做好形象定位,有针对性的医学论文发表开发旅游产品与主题活动,让传统参观式浏览向体验、参与式旅游转变,以期更好的发展优势资源的运用。
作者:蒋小琴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