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前期心理教育论文 - 行业经济论文范文 - 400期刊网专业论文投稿机构

青春前期心理教育论文

时间:2017-02-17 09:19:53 来源:论文投稿

一、合班上课,传递正常的信息

过去,男女生分班上课,内容无非就是青春前期发育的第二性征以及保健常识。然而那种神神秘秘的形式,一是会引起学生对异性的好奇心,格外关注异性的相关性知识;二是会增强一种“性是见不得人”的羞耻感。他们会觉得,老师都不让他们坐在一起听,那肯定是不好的事情。所以,分班上课可能会埋下对异性的性发育好奇和对自己的性发育羞耻的种子。公开学习,传递正能量心理健康教育中“青春期的性心理教育”这部分内容由于种种原因,往往是被忽略的。教师面对这类内容,常常会让学生“回家自学”。学生可能就会觉得“性”是令人羞耻的,所以老师不愿意讲解。于是,学生不敢在学校查阅有关知识,反而通过其他途径偷偷看,又因缺乏成年人的解释和引导,不但看得云里雾里,还可能产生性知识认知上的偏差。

二、通过恰当合理的授课内容,传授“性很正常”的理念

1.导入要新颖别致

课堂伊始,我用姚明由幼儿成长到极有魅力的男子汉的一组照片,激发男生向往、倾慕的情绪。然后话锋一转,告诉学生,要想成长为正常的、有魅力男性女性,就必须经历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其实,课本上的导入方式是朗诵一首赞美青春的诗歌,但是读诗节奏较慢,学生兴致不高。而我采用的这种导入方式则比较直观,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入题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另外,首先选择男性作为例子,我也是有一定考虑的:男生往往比女生会起哄,很可能一下子就破坏了教师为这堂课营造的氛围。所以,教师可以先抓住男生的心,这样就能更好地掌握课堂的气氛。

2.内容比例要恰当

身体发育和心理变化的讲解内容的比例要把握好。身体变化是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到、感知到的,而身体变化带来的心理变化对学生而言才是抽象的。所以,教师应该明确所执教的课程是心理健康课,在一节课只有35~40分钟的情况下,教师应多和学生谈一谈不同发育时期心理上的变化,而不要一味讲生理变化,将这堂课上成“生理卫生课”。

3.内容深浅要谨慎

其实,小学阶段对生理发育的教育到青春前期的生理变化即可,也不必讲得太深。有这么一则笑话:孩子从幼儿园回来,问道:“我从哪里来啊?”爸爸有些尴尬地说:“问你妈!”而妈妈结结巴巴解释了半天,从小蝌蚪竞争讲到母亲受孕,可孩子却失去了耐心:“幼儿园的东东说他是从江西来的,我怎么会来自这么多地方?”其实,做家长、做老师的除了要克服自身的对“性”的恐惧心理外,也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对学生的性心理的教育也要遵循这一规律,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循序渐进,不能苛求在小学阶段就完成所有的性教育教学,比如交配、生育等问题就可以留到学生进入中学后,这样也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4.突破点要找准

很多学生是发育早了害羞,发育晚了焦虑。所以“消除学生的焦虑情绪,培养淡定从容心态”是这个课程的教学难点。我采用曲线图的方式直观地告诉学生,人一生有两次发育高峰,第二次是从小学五六年级开始“爬坡”,到大学“下坡”。有的同学先“上坡”,已经开始发育,有的后“上坡”,发育较晚。但是先“上坡”的发育速度也可能渐渐慢下来,后“上坡”的也可能“后来者居上”。当学生看懂这个曲线图之后,心理负担便会大大减轻了,有关“每个人的发育有早有晚”的认知形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与学生大方谈“性”,增强学生的安全感

1.教师要有提前的知识储备和心理预设

教师首先要做好相关的性知识的准备,才能在第一时间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给予准确快速的应答。其次,教师要做好心理预设,要提前对学生进行了解,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有一定的掌控,才会知道学生的问题范围,引导的时候才能“因材施教”,在课堂上才能处变不惊。从而让学生有一种我们可以很从容大方、安全自然地谈“性”的感觉。

2.教师要有“化险为夷”的课堂调控经验

曾有一个男生问我:“是不是每个男生都要割包皮?”霎时间全班都安静了,庆幸的是没有人笑。我愣了一下,马上镇定地说:“因人而异,医生说了算。”他点点头,坐下了。看来,不论问题多么隐私,只要教师沉得住气,用温和的微笑、清澈的眼神回应学生,学生就能够从这样的言传身教中感受“性,很正常”的正确态度。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开展青春前期的性教育课对于正在发展中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件极有意义,也极有价值的事。

作者:张艳红 单位:厦门实验小学


更多行业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青春前期心理教育论文 论文代写
http://m.400qikan.com/lw-165537 论文代发

相关专题:中小企业品牌战略 通信专业论文

相关论文
相关学术期刊
《农业机械》 《黑河学院学报》 《销售与市场》 《四川文学》 《成人高教学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自动识别技术与应用》 《保山学院学报》 《有色设备》 《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