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德育,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它的实效性直接体现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将教育中的思想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品德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发扬,就真正地实现了德育的目的。微课题是一种较为新颖的课程开展模式,它是将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开展的。一线教师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针对行的提出研究课题,并小规模的进行课题研究。它的特点在于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一线教师并不是开展的学术研究,因而课题研究过程就是实践过程,并且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新的问题,能够即刻纳入课题研究范围,极具操作性。德育的关键在于实际践行,而微课题就是在实际践行中开展研究,一线教师的实践活动是直接以实际教学活动方式进行的,二者有着共同的开展方式和目的诉求,将二者组合研究,以“微课题”的模式进行德育教学,是极具科学性和实践性的。
一、德育教育中“微课堂”开展方式
1.确定德育的重要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当下的德育是以“救火”的形式展开的,教育主管部门为了表示重视德育工作,会下达一些开展德育活动的文件,学校一旦接受到这些文件,就会展开突击式工作,一时间,德育教育活动接二连三地开展,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德育是一门专门应付检查的教育学科,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深刻,自然地淡化了德育的重要性。将德育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微课题进行研究,就从学生到学校增加了对德育教育开展的重视力度。就学校和教师而言,每年是有固定的课题需要完成的,一旦将德育中出现的问题确立为“微课题”的主题,它就不再是为了应对上级部门的检查而开展的,教师会切实的去开展这一工作,已完成自己的课题研究任务。对学生而言,德育教育在持续开展,不再如之前那般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的,教师强调的重点学生会更加忠实的去执行。因为涉及到教师的研究,教师会注重实际问题的发现,和解答方式的探究,不管是问题还是方法,都是从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获得的,教师的这一表现会监督着学生,使得学生倍加关注,并且按要求进行。
2.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德育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像学科知识那般有着明确的知识点以供学习和检测,学校教育不是工厂车床,将所有的学生思想观、价值观和道德水品“生产”的完全相同,既不可能完成,也更是不符合学生实际发展规律的。“微课题”虽然不是学术性课题研究,但是它的开展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支撑。一线教师掌握着较为全面的教育理论知识,他们是具有理论素养的研究群体。同时,一线教师不像专家学者一样,他们长期从事一线教育工作,直接面对学生,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知之甚详。由他们开展德育教育研究,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从实际问题出发,学生有声么不良表现,他们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从而针对这一表现进行问题分析和方法探究。开展教育的过程也不再如同教育学者和专家那般,提供多重方法以供参考,而是直接讲方法运用于实践,并跟踪观察,随时进行方法的分析和改进,找到达到实际效果的最佳途径。
二、德育教育中微课堂的注意事项
1.正确认识“微课题”在德育中的位置
以“微课题”的形式展开德育教育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更好的进行德育教学,保证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因而,教师的重心依旧在于德育教学的开展,要不遗余力的开展德育教学,老师必须保证从思想上重视德育,并且针对德育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从建立“微课题”的功利目标向准确认识转变,促进自我和学生对德育的重视。
2.“微课题”的持续进行
德育教学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作为“微课题”的研究者,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不断地结合学生实际表现中出现的问题丰富自己的研究内容。要能准确的认识到:德育教学研究课题是一项只有阶段没有终点的课题。它的研究内容来源于学生的行为表现,因而,与学生相处的各个时刻都在进行课题研究,德育教学也在各个时刻开展着,不能完全地将德育教学分离出来。
3.德育教学的教学目的检测
德育教学教学目的难以以书面的形式进行检测,因而,在建立德育“微课题”后,将这一检测在实践中开展,跟踪研究就是检测方式,并且,将跟踪研究中观察到的学生表现行为明确的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考察评价,从而让德育不在是抽象的。
三、结语
将德育教育建立成“微课题”的形式,学生作为被研究对出现,教师的研究以他们为基础,从而将他们的实践变成了主体,使得德育进行了说教到实践的转化,并且督促了学生将道德认知运用于道德实践,从而实现了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毕玉宣,李立飞.“微课题”提高初中德育实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2016,(01):5-6.
[2]周玉霞.普通高中学科备课组合作建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3]郑弘晟.浅谈如何提升初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教师,2016,(04):8.
作者:丁昌鹏 贾晓华 张玉霞 单位:青州市东关回民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