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历史街区保护中,基础设施提升是其中的重要工作。本文以江西抚州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为例,以“遗存”的视角看待街区内的传统排水系统,强调从更加广泛的文化背景中认知街区基础设施提升行为,在功能提升与文化延续的基础上,探索了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保护和利用。在提升街区基础设施水平的同时,避免了对街区环境的影响、保护了街区风貌的原真性,有利于实现街区的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近几十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改造,出于保护的角度通常会避让历史文化街区,但也客观使得街区内的设施水平、生活条件普遍落后于时代,并通常会伴生以人口流失、业态萧条、街区逐渐破败等更加严重的问题,这显然与维护历史街区文化传承、保证街区可持续发展等重要原则相悖。所以,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相关工作中,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始终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成片的地区,有大量居民在其间生活,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不是简单的规划问题,而是一个综合的社会实践。这就要求规划师们深刻认知历史街区特有的文化传统,不能只保护那些历史建筑的躯壳,还应该保存它承载的文化——既要保护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又要延续街区内居民的生活。本文从抚州文昌里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实践中出发,以传统排水系统的保护及利用为例,对协调基础设施提升、街区风貌保护、传统文化传承的路径进行了探索。
1.研究背景
1.1规划区域概况
抚州,旧称临川,位于我国江西省东南部、赣闽两省交界地区。抚州北邻南昌市,是抚河下游、进入鄱阳湖前的地区性中心城市与交通枢纽,是古代临川文化的代表性城市。文昌里街区位于抚州城东北部、抚河与干港所夹洋洲半岛西部,毗邻抚河,自古为进出抚州城、联系城乡的重要地区,目前是抚州城仅存的风貌较为完整的历史街区、面积约65公顷。
1.2街区排水系统现状
文昌里历史街区内的现存排水系统主要由石砌或砖砌边沟、暗渠、明渠构成,它们保存相对完整,部分街巷的排水系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笔者在街区调研中,对仍在发挥排水作用的暗渠进行了统计:6条街巷下合计4.76千米的雨水暗渠保存相对完好,仍在承担排水功能,具体详见表1。现状排水系统的问题方面。街区内排水暗渠覆盖面积较小、部分区域尚无排水系统。现状排水暗渠建设标准低、年代久远,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盖板塌陷导致的暗渠淤塞、损坏问题较普遍,导致部分区域排水无出路、内涝频发。此外,街区内生活污水同样须通过地下边沟、暗渠排放,污水排入后对街区内外环境产生了较严重的影响。
2.传统排水系统的保护和利用
2.1传统排水系统的保护意义
传统排水系统在文昌里地区内的意义不仅是收集、排除民居和院落内雨水的设施,在文昌里街区内,传统排水系统与街区内的历史建筑相互搭配,构成了丰富、立体、完整的街区风貌。以街区内常见的天井为例,在年降水充沛的江南地区,以多种方式充分收集、利用雨水,显然不是出于缺水的原因,古时徽州人讲“聚水如聚财”,选设天井不仅是通风采光的需要,还图“肥水不外流”之吉利[1],中国江南地区的天井多有此寓意,文昌里亦不例外。而四水归堂的建筑格局、青石盖板的雨水沟渠所收集的雨水,在更多的时间里也被赋予了日常生活取用、种养殖取用以及防火等多种功能[2]。这些传统的设施不仅便利了过去江南百姓的生活,也是勤俭、朴素的人民性格的具象化体现。所以,从文化延续性的角度,传统排水系统是街区内生活习惯和文化信息的一种载体,是历史街区文化价值的一部分,应该受到保护、展示和借鉴。规划提出的这一观点,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中提出的保护历史遗存真实性和风貌完整性、保护历史信息真实载体的原则一致,同时在国内其他历史街区中,如扬州东关街、深圳大鹏所城、福建三坊七巷等地,传统排水系统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3]。
2.2街区雨水收集排放模式
文昌里街区内部分建筑、院落内的雨水收集和排水设施保存相对完好,与街巷中的排水沟渠可以构成完整的雨水收集—排放系统,经过合理恢复、修缮,可以承担起街区内雨水收集排放的任务。本次规划中提出的雨水收集、排放模式为:降雨落入庭院后由天井收集,部分下渗入地,其余雨水由院内暗管或集水渠排入街巷暗渠;街巷暗渠内雨水在流动过程中持续渗入地下,剩余雨水分别汇入区内湖塘,补充景观水体;汛期雨水量较大时,可开启排涝泵站将湖塘内雨水排入保护区外水体。考虑到历史街区街巷和庭院内的青石板地面、砖石等砌筑材料之间的缝隙本身具有良好的透水性,为减少街区排水系统压力、增加雨水下渗,规划建议在街区路面整治时,地面铺装尽量选用传统的砖、石等透水性材料,保持街区的原真风貌。
2.3街区雨水系统布置
在文昌里街区内,共有街巷40余条、总长约6.8千米,受建筑和其他历史遗存影响,街巷普遍较窄且断面宽度变化较大(如街区西侧河东湾直街宽度在2.7~5m间),街巷部分位置进入基础设施的管线存在明显困难。在供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等基础设施管线中,依靠重力流排放的雨污水系统布局与协调一直是困扰历史街区基础设施改造的难题,在当前国内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通常采用合流管线收集雨污水[3]。合流管线虽然以一根合流管代替雨、污水两根管道,但由于须考虑降雨时同时收集并排放街区雨污水,其管径普遍较大、工程施工时影响也较大。此外,为满足雨水收集需要,街区各条街巷下都须布置合流管并配套大量雨水篦子、检查井,不可避免对历史街巷风貌以及历史建筑产生较大影响。本次规划为避免设施改造对街巷两侧历史建筑的影响,提出了街区排水设施布置的原则:1)充分借鉴和利用传统排水系统,对传统院落边沟、街巷暗渠进行清淤、拓宽并加以适当的完善改造,以现状保留/修缮沟渠和部分新建石砌或砖砌排水沟渠承担雨水收集和排放任务;2)单独收集排放街区内污水,以HDPE双壁波纹管作为街区内污水系统的管材;3)为解决狭窄街巷内布置雨水沟渠后对其他基础设施管线(特别是污水管线)的影响,规划中原则上避免在一条街巷内同时布置雨、污水管线,根据街巷具体情况,可以采用“梳齿”或“对襟”两种形式,道路两侧地块面积较大、用户较多、雨污水排放压力较大的街巷,可采用“对襟”式的雨污水系统布局,其他街巷则采用梳齿状的雨污水系统布置形式;4)新建暗渠布置应充分结合现状街巷暗渠的路由,为增加新建暗渠的雨水收集和排放能力,同时考虑到道路横坡,在有条件的街巷,建议优先采用双侧布置暗渠的形式。根据上述原则,在本次规划中,街区内总长约6.8千米街巷(宽度不小于2米)中共布置雨水暗渠12.62千米。其中,敷设400mm宽盖板暗渠12.50千米、600mm盖板暗渠0.12千米。宽度小于2米的狭窄街巷内以边沟代替暗渠,规格建议采用BxH=200mmx150mm的矩形断面,并沿街巷双侧布置,以利雨水收集和输送。在本次规划中,街区内合计铺设传统形式排水暗渠12.62千米,并在不同断面街巷中做到了雨污水设施的完整覆盖,整体提高了街区排水基础设施的水平。其中,现状保留、修缮的暗渠在雨水系统中占比约为32%,传统设施的保留利用比例较高。
2.4雨水暗渠排水能力校核
为保证传统形式排水沟渠的雨水排放能力,规划提出对现存石砌或砖砌边沟、街巷盖板暗渠和明渠进行清淤并加固其结构;在设计和计算中要考虑新建暗渠的排水最小安全超高。参考《室外排水设计规划(GB50014-2006)》(2014版)所规定的明渠(上沿至渠内水面)最小超高,建议街区内暗渠设计的最小安全超高控制在200mm为宜。图4所示为降雨重现期P=2年的情景下,街区内传统形式暗渠的计算流量与其过流能力的比值,其中,89%暗渠的计算流量与过流能力比值在0.4~1.0之间、6%的比值在1.0~1.2之间、仅5%暗渠的计算流量与过流能力比值在1.2~1.4之间。考虑到暗渠设计时的200mm安全超高,可以认为规划后街区雨水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普遍不低于重现期2年的标准,已经达到《室外排水设计规划(GB50014-2006)》(2014版)中规定的市区人口100万以下城市(抚州即属该级别城市)的排水设计重现期要求。
2.5传统排水系统的优势和有机保护
采用传统的雨水沟渠排放形式可以取消埋地雨水管,节约地下空间,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具有很好的适应性:传统形式的雨水沟渠沿地面铺设,与常规雨水管道相比,没有覆土限制、没有与其他工程管线及与建筑物的净距等要求,而且施工及检修相对简便,特别适合于地面及地下空间紧张的历史街巷。本文以文昌里街区内的管线布置和北京市地方标准《历史文化街区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DB11/T692—2009)》(下简称《北京地标》)为例来说明传统雨水沟渠在历史街区内的优势。图5-1为摘自《北京地标》内的3米宽胡同市政管线横断面布置图,敷设DN100给水管、Φ300~400雨污合流管各1根;图5-2为文昌里街区内断面宽度2.5~3米街道的管线布置示意图,街巷下同时布置了给水、污水以及雨水管渠,与图5-1相比,在狭窄街巷下同时进入了给水、污水、雨水管渠,实现了雨污水分流,更有利于街区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和环境改善。传统街区的外部空间影响了人们的城市记忆,对传统空间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保存街道特色以及传统排水系统的保护性利用,能恢复人们的街区记忆、激发人们对所居住街区的认同感、促进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4]。以深圳大鹏所城为例,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其排水组织利用地形高差,在街道一边设明沟排水入护城河,十分适宜南方多雨气候,沿街居民在明沟上搭两块青石板出入宅门,形成了一种传统特色景观[3],在《大鹏所城保护规划》中,将这一传统排水体系作为了街区有机保护的重要内容予以了保留。在文昌里街区,为实现对传统排水系统的有机保护,在完成排水系统提升改造工程后,亦应当组织人员对街区的水塘、排水沟渠的位置、尺寸等相关信息进行调查并登记,以文字、照片等形式记录其现状特点,作为后续维护管理的基础资料。同时,应在街区内一些大型沟渠、湖塘处,设立鲜明的标志,并在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中尽量按照传统的技术、材料、形式,进行修复、加固和保养,对于一些周边有条件的排水沟渠,可以打开部分渠段盖板以供游人参观。最后,传统排水系统在使用中,应当有明确的维护、修缮机制,并由专业部门进行定期的清理和维护,以保证其正常发挥排水功能。
3.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基础设施提升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涉及文史研究、规划理论、社会管理、工程技术等诸多方面。文昌里是典型的江南历史文化街区,密布的历史遗存、狭窄的街巷、有限的公共空间都是对基础设施提升工作提出的限制要求,传统的大动作、高强度的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其破坏性显然大于街区价值提升。本次保护规划在综合考虑风貌完整性、文化传承性、功能完备性后提出了传统雨水系统的保护性利用方案,是将基础设施提升与街区保护、文化传承相融合的一次实践。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六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86-97.
[2]胡敏.历史街区的防火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5.69-74.
[3]李新建.历史街区保护中的交通和市政工程技术研究[M].南企业管理论文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106-111.
[4]肖岚.城市化进程中历史街区有机更新的探索—以温州市朔门历史街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119-124.
作者:周广宇 祁祖尧 王宝明 莫罹 杨涛
相关专题:信息隐藏技术 施工进度计划保证措施